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考析四川广安出土的“陈寿故里碑”所引发的《三国志》作者陈寿和宋状元何涣的籍贯问题,认为清代刻立的“陈寿故里碑”没有多大的学术价值,不足以动摇陈寿为南充人和何涣为都江堰人的传统说法。  相似文献   

2.
清代诗歌用典丰富,判断不易。对有关典故进行考察,有助于更加准确、深刻地理解具体作品。本文所涉,包括归庄《落花诗》、汪琬《月下演东坡语》、朱彝尊《雨渡永嘉江,夜入柟溪》、胡天游《龙钟》、丘逢甲《题倪县令松鹤图》凡五题六首诗歌。  相似文献   

3.
陈乃乾先生的《清代碑传文通检》是一本重要的清代碑传史料目录工具书,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资料缺失和错讹。论文对该书中的部分徽州人物资料作了补正。  相似文献   

4.
明清之际,书坛出现了一种引人注意的现象——“碑学热”。清代著名学者阮元的《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为确立碑学的地位而“伐木开道,作之先声”。沈鹏先生在《刘海粟书法》序中说:“清代阮元启端开辟了碑学道路,经过包世臣发扬光大,直到康有为集大成,形成了完整的碑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从生存的苦难、心灵的苦难、人性的苦难三个维度论述了王十月长篇小说《无碑》的“苦难书写”,认为《无碑》保持了他一贯的“苦难书写”风格,是对底层打工群体生活境遇最真实的观照。从爱和人道主义情怀两方面分析了《无碑》文本和情感的双重超越,指出超越是王十月《无碑》创作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6.
清代闽台海防一体化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台的海洋地理环境决定海防是须臾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从清代闽台区域的海防实践,传统海防观向近代海防思想发展的过程,论述林则徐、魏源建立外海洋军以为海疆久远之谋的海防思想,以及对闽台海防 思想较有影响的左宗棠、沈葆桢、丁日昌、刘铭传的海防思想,海防思想的中心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个时期的海防思想对尔后兴起的维新变法思想起了筚路蓝缕的开拓作用。  相似文献   

7.
书法观典     
<正>【作品概况】《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称《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孔龢碑》,记录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的鲁相乙瑛的话。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立。高260厘米,宽128厘米,18行,行40字。隶书。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乙瑛碑》与《礼器碑》《史晨碑》并称"孔庙三碑"。与《礼器碑》相比,《乙瑛碑》更为秀美丰润。【观典赏析】《乙瑛碑》是汉隶极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为平正方整一路的代表。最大特点是肃穆端庄、文雅大方。被清代学者万经喻为"冠裳佩玉"的君子,令人肃然起敬。书风谨严,沉着厚重,  相似文献   

8.
唐释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题简称《集王圣教序》,下简称《圣教序》),建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内容分三个部分:一是唐太宗李世民与皇太子李治(后为唐高宗)的序、记、答敕、笺答;二是玄奘所译《心经》;三是题款:署《心经》润色者、勒石者、镌字者的职官、姓名,建碑时间.原碑现存西安碑林,年代久远,剥蚀严重.清代梁(山献)《评书帖》早已指出:“宋拓怀仁《圣教》锋芒俱全……今石本模糊,锋芒俱无.”所以本文讨论问题,是以文物出版社1978年5月版《宋拓怀仁集王书圣教序》为依据.《宋拓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后附出版说明:“关于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碑,过去曾有过不同的看法.周越《书苑》说:‘唐文皇制圣教序时,都城诸释诿弘福寺怀仁集右军行书勒石,累年方就,逸少真迹,咸萃其中.’宋代黄伯恩以碑中的字与王羲之帖中的字‘纤微克肖’(“微”原作“维”,据他本改),因此认为《书苑》的说法是可信的(见《东观余论》).而明代董其昌则认为圣教序是怀仁临仿王羲之字体写成,并说‘集’字应解为‘习’字.”(董说另见题跋)  相似文献   

9.
“春花秋月何时了”,古往今来,“秋月”是一个吟不完的话题,牵扯多少诗人的情丝,引起多少词客的偏爱!这里,我们从古诗词的天空中撷几缕云彩,以飨读者。秋月是什么形状? 白居易的“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说的是上弦月;李白的“月下飞天镜”(《渡荆门送别》),肯定是一轮满月;李贺的“燕山月似钩”(《马  相似文献   

10.
《中国戏曲通鉴》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永宽研究员主持编写的一部综合戏曲史编年著作,丰富了文学史研究领域,对戏曲史研究更具有重要的路碑意义。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编纂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丛书》,第一批计有五种:蒋长栋著《唐诗考释的理论与实践》,是对唐诗注释和考证的理论上的探讨与阐释;李剑波著《清代诗学话语》,从总体上来认识清代诗学的本质和基本规律;蒋长栋主编《中国韵文文体演变史研究》,通过“以韵为核心”的艺术质素和“以情为核心”的内容质素,来界定韵文的文体特质;徐炼著《古典文学新读》,涉及对《诗经》、杜甫诗和李商隐诗的解读,展现了作者积累的研究心得;吕斌笺校《龙启瑞诗文集校笺》在校笺本集、收录资料的基础上,对晚清“岭西五大家”之一的龙启瑞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如梦令》中的“争渡”,不少选本释为“怎么渡”,把“争”字解作“怎”字,似成“定论”。但笔者认为此解欠妥。据笔者考查,把“争”字当作“怎”字用,自唐以降,历时较长,一直延续到清代。不过宋亦有分别使用的现象,李清照的词,极为明显。她用“怎”字,《声声慢》就有三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里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寒”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可借助电教手段再现情境,突破这一难点。我首先利用投影片再现红军驾着两艘小船在风浪中过江的情景,同时录音播放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然后设疑:1.金沙江的环境是怎样的?2.战士们是怎样过江的?3.想像战士们过江后的情景。请同学根据这三个问题体会“暖”字的含义。这样,通过对学生视觉、听觉、思维的充分调动,总结出“暖”不仅写出了“云崖暖”,更主要的是突出了战士不费一枪一弹巧渡金沙江成功之后的喜悦心情。接着,我又放映了…  相似文献   

13.
宋代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在其所著《金石录》卷第二十一跋尾十一“后魏御射碑”跋尾云: 《后魏御射碑》,在今怀州。案《北史》 及《魏书·宣武纪》:“景明三年十月庚子, 帝躬御弧矢射,远及一百五十步,群臣勒 铭於射所。”即此碑也。《碑》云:“惟魏定鼎 迁中之十载。”又云:“皇上春秋一十有 七。”据《史》及孝文《吊比干文》,皆云“太 和十八年迁都洛阳”,至景明三年,盖九年  相似文献   

14.
在一堂公开课上.一位老师执教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诗歌是这样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老师首先让学生诵读这首诗,并在学生诵读诗歌的同时,把这首诗抄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15.
《杨寿碑》,全称为《处士杨公同室李氏寿藏碑》,碑主名杨寿,故简称《杨寿碑》。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立于大理喜州宏圭山。作者自称“花溪教读儒士”,“花溪”即今喜州万花溪,“教读儒士”是无功名设帐授徒的白族乡村教师,姓氏、身世均不详。该碑正文叙大理国开国传说,碑阴有白族格律诗一首,称为“山花一韵”,是白文诗歌完好地保存下来的两首中的一首,对研究白族的历史、语言和文化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民国初年大理县志局即已采访到该诗,可惜沉埋于文牍档册中,没有广泛流传。抗日战争期间,石钟健先生到大理考古, 在喜州宏圭山又发现此碑,并录之于  相似文献   

16.
我特别喜爱微型诗。一行诗虽短,却浓缩了人生无限丰富的感悟和想像。现从流沙河与王尔碑主编的《小诗百家点评》及各种诗刊中选取若干首,试作品尝,以资谈趣。我认为小诗的最大特色是富有理趣,即耐人寻味的哲理。马君伟的《种子》:“种子不怕埋没,/就怕吹捧。”咏的是种子,却使人联想起世间的“棒杀”与“捧杀”。《源》:“真正的长河大江的源头,/倒没有壮阔的波澜。”《路碑》:“路碑倘若站错位置,/将使许多人走冤枉路。”《暗礁》:“暗礁之所以可怕,/因为有水包庇它。”这些“两句诗”都深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李清照的词《如梦令》中末两句为“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课本注“争渡”为“抢着把船划出去”。历代注家都是这样理解,各种资料中也都是这样注释的。前些时候,有一家语文列物撰文,说“争渡”应为“怎渡”,很有新意。因无显据不敢盲从”,依旧从众解释过去了。近月拜读了武汉大学刘永济先生选释的《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上海古籍出版社79  相似文献   

18.
清统一台湾后,结束了"海禁"政策,开设鹿耳门与厦门作为两岸交往的口岸.两门单口对渡,持续了一百多年.后随着移民台湾的增多,台湾的渐次开发,单口对渡已经不能满足闽台经贸、人员交往的需求,需要开设新的对渡口岸.鹿港与蚶江口以其特殊的地理及经济优势成为继两门之后新的对渡口岸.鹿港与蚶江口成为正口后,对两地及邻近地区的发展,起了极大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晖福寺碑》,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刻.碑石原在陕西澄城县,当地人禁拓,故传本很少.楷书,24行,行44字,额篆书“大代宕昌公晖福寺碑”.藏西安碑林.此碑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北魏早期(迁都以前)作品,笔画拙重,章法、结字都不甚严格.直斜俯仰皆似随意,故呈现一种自然、质朴的美.和同期而早一年的南齐《刘岱墓志》的秀美、精巧相比,表现出一种豪放、朴拙的北方民族的气质.康有为曾誉其为“丰厚茂密之宗”,认为“宽博若贤达之德”,又说“丰厚之《定国寺》岂若《晖福寺》”,并认为它是《谷朗碑》和钟元常一派的“法嗣”.  相似文献   

20.
碑与碑文     
许慎《说文解字》:“碑,竖石也。”古时候,人们把立于宫庙门前的用于观测日影及拴马匹的石桩称为碑。《仪礼·聘礼》:“上当碑南陈。”郑玄注曰:“宫必有碑,所以识目影,引阴阳也。”《礼记·祭义》:“君牵牲……既入庙门,丽(即拴)于碑。”那时的石碑上并没有文字,不具有纪念意义。后来人死入葬时,人们在墓坑旁树立石碑,并凿上孔,用以系绳徐徐下棺。这时的碑只是行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