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谱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读物,主要以品评优伶、书写梨园掌故为内容,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戏曲史料。张际亮的?金台残泪记?作为一部优秀的花谱之作,记录了张际亮寓居北京三年的梨园见闻,保留了丰富的戏曲史料。?金台残泪记?的戏曲史料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反映当时北京剧坛昆曲的兴衰变迁;二是反映当时北京梨园演剧活动的商业化;三是反映优伶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2.
葛恬 《鸡西大学学报》2013,(7):102-104,135
近代中国,因西方文化的介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经典戏曲昆曲曾经历衰落和黯淡。2011年,青春版《牡丹亭》走进杭州数所高校引起强烈反响。笔者以问卷调查形式在浙江大学进行了关于大学生对昆曲所持态度的研究,从对昆曲的了解水平、接受态度、受欢迎的传播方式等诸多方面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昆曲的认识和热情程度不容乐观,高校中的戏曲环境仍欠成熟,昆曲本身方言式的念白、复杂的表演程式及缓慢的节奏是造成大学生对于昆曲难有热情的原因。青春版《牡丹亭》以旧剧新编、现代的舞台效果、合理的演出场次安排以及走进高校与年轻学生零距离的宣传等优点,在年轻人中取得了"传统艺术的现代化成功",对于传播传统文化艺术有着借鉴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昆曲对演员的综合素养有极高的要求,这不仅是昆曲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表演者完美演绎昆曲的必备条件。在大力保护、继承和弘扬昆曲艺术的今天,深入探讨昆曲艺术所要求的演员的综合素养,对昆曲演员更好地学戏演戏、培养更多的昆曲表演人才,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焦循是我国清代乾嘉年间一位博学多能的学者,也是我国戏曲史上一位出色的戏曲理论家。他的《剧说》一书,辑录了唐宋以来散见于一百六十六种书籍中的有关戏曲的记载,为我们研究古典戏曲汇集了极可珍贵的资料。他的《花部农谭》,专论民间地方戏曲,更是集中体现了那种超逸时俗的艺术独好,和独具只眼的艺术识见。这在当时剧坛,固是独树一帜,在我国古代戏曲理论宝库中,同样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5.
昆曲是一种雅化的戏曲,是一门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元化艺术元素的综合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昆曲演员要想演好昆曲,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一个演员最后能不能在台上站得住,能不能成为艺术家,最后拼的就是这种文化修养。一方面要多读书,夯实文学功底,打好文化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广泛学习其他艺术,触类旁通。提高文化修养的途径是潜心读书,以学养戏;不囿门户,虚心求教;博采众长,转益多师。  相似文献   

6.
汤曼祖是明代著名的戏曲家、文学家.在他的诗集中,有一类特别的诗——咏剧诗.这些诗,吟咏了与戏曲有关的多方面内容,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戏剧的读者;二是关于演员(剧中演员和唱者);三是是关于戏曲的演出行头及收费标准;四是无知音的苦恼及剧作无法上演的愁苦;五是对昆曲的喜爱;六是关于戏曲理论方面的.其咏剧诗数量虽不多,但却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在明代的戏曲及咏剧诗历程上有着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徐心悦 《文教资料》2013,(29):116-118
荣念曾对戏剧的执着热爱也反映在他对新生事物的支持与赞同中。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和西方先锋元素,他的漫画也发扬着乐天派的精神。在他所有作品中,实验昆曲的出现,给当代戏曲打出了响亮的一炮,而早在2000年,荣念就曾与江苏省昆剧院的第二代昆曲演员有过合作;2012年,作为在日本馆表演音乐剧《朱鹑》的延续,他再次来到位于南京朝天宫的江苏省昆剧院,和昆剧院的第四代青年演员们合作,主办了“未鹑实验计划”并将其扩展为“未鹑艺术节”,这次创新式的先锋实验剧与传统昆曲相互碰撞。给传统昆曲带来了另一种活力。  相似文献   

8.
明初剧坛深受“道学风”和“时文风”的影响,戏曲创作一度陷入低谷。汤显祖高举“情至”的旗帜,扭转了当时不良的创作倾向,成为开一代风气的戏曲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主体性,浓郁的感情色彩,充满了个性化特征,蕴涵了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昆曲传入山西省,博大精深的昆曲艺术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以它自身的魅力在影响着其他戏曲剧种的发展.山西梆子腔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的养分,昆曲艺术在对梆子腔的影响同时也是昆曲艺术自我的延续和伸展.  相似文献   

10.
孟称舜是晚明剧坛上的一颗明星,其传奇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代表作《娇红记》艺术上最大的成功之处,乃是巧于“传情”。该剧明确提出了现代观念色彩的恋爱观,并以出人意料的结局深化了主题。他著作丰富,有昆腔传奇、南杂剧、诗文、戏曲点评和史论行世。他在戏曲创作理论上颇有造诣,在推动戏曲理论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高婷 《父母必读》2022,(1):69-71
昆曲是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距今600年历史,享有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美誉.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国家著名昆曲演员邵天帅,在童年时代,于舞蹈班中学基本功的时候偶遇北方昆曲剧院的张志斌老师,张老师对她说:"你很适合学昆曲."那也是她第一次听到昆曲这个...  相似文献   

12.
昆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学、艺术等价值,凝聚着丰富的美学内涵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第七届北京传统音乐节大师班讲座之七——北昆《双思凡》,通过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正芳先生的亲历口述,对昆曲的优秀传统剧目《双思凡》70年前创作历程与当下传习、复排记忆进行文本的呈现,反思当下昆曲传承发展寂寥的现状,从而引导社会群众正确看戏、听戏、学戏的审美价值取向。深深体会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之精神,用心领会感知昆曲艺术古人之情怀,这也正是中国戏曲文化精神于当代的一种人文回归。  相似文献   

13.
作为明代杰出的诗人、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徐渭在戏曲方面的成就更加卓著.徐渭的戏曲理论和戏曲创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戏曲美学思想以"本色"论为核心,为戏曲创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促进了晚明戏曲理论研究的发展;他创作的杂剧《四声猿)则成功地实现了他的理论主张,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貌展现于明代剧坛,掀起了明代杂剧创作的高潮.  相似文献   

14.
齐莹 《甘肃教育》2022,(14):70-74
戏曲是我国重要的音乐艺术形式,戏曲演员在学习和掌握戏曲演绎的基本功时,需要重视视唱练耳。视唱练耳可以帮助戏曲演员提高对戏曲的准确理解和掌握,提高戏曲演员的感知和表现能力。视唱练耳作为戏曲演员的基本功,需要戏曲演员在不断进行看谱能力和听觉能力的训练中,有效提高综合能力,能帮助戏曲演员准确把握戏曲内容,进而呈现给观众更有品质的视听盛宴。  相似文献   

15.
被称为"剧坛诗人"的王仁杰是一个有着独特个性和艺术追求的剧作家,他的作品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女性形象的塑造。对于女性题材的关注,对于女性命运的人文关怀,成为王仁杰剧作的一大特色,也引来中国戏曲对于封建意识笼罩下女性问题的深刻思考。文章通过其代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对其女性题材戏剧作品的创作特色与艺术风格进行深入分析,以挖掘其戏曲艺术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乡绅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是研究太原地区戏曲活动的重要参考文献,文章通过梳理分析有关戏曲方面的资料认为其有三方面的重要价值:一是记载的演戏情况、戏风戏俗,反映了当时太原地区戏曲的繁荣盛况;二是记载的演戏筹费模式,对考察当时的演剧戏资体制有很大帮助;三是反映了刘大鹏的戏曲态度,他虽遵礼重俗,对戏曲的礼乐性质有明确的体认,但是其内心深处却认为演戏是声色之娱,至多有点劝惩功能罢了。  相似文献   

17.
清末北京剧坛昆剧极其衰微,“几如广陵散”。一开始曾成立了一两个专唱昆腔的戏班;后来昆班解散,昆剧只能由昆腔演员在寄身的徽班中偶尔插演一二出,或在堂会中演出;再后来昆腔演员开始改歌他调,昆剧由这些演员在唱黄皮外偶尔演一二出;再后来昆剧演员断档,传统的昆曲折子即自明万历年间进京、在北京流行了200余年的“苏昆”已极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寄生在昆弋班中的一些以华丽的灯彩、砌末取胜的昆腔武戏,而传统的昆剧此时仅仅作为演员习剧的基础存在。  相似文献   

18.
唱腔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骨干与支撑,也成为了各类戏曲剧种的主要标志,因此,我们研究中国各戏曲剧种唱腔艺术特点的发展与变化,将有助于呈现该戏曲剧种的审美特征。中国的戏曲艺术一直被称作"角儿的艺术",这体现出演员在戏曲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戏曲演员所必备的"基本功"——唱、念、做、打,这其中唱功为首,由此可见,演唱是戏曲唱腔的生命和灵魂。  相似文献   

19.
本期人物翁国生,国家一级演员,浙江京剧团业务团长。记者印象翁国生团长的办公室很简陋却充满着艺术气息,墙上挂着大幅剧照和他自己画的油画。一切和现实的世界有一些距离,像置身于刚刚谢幕的舞台前,门外的雷鸣闪电风雨声,像正在暗淡下去的灯光和远去的鼓点,翁国生就是那个刚刚卸了装的武生。棒球帽下那双传神的眼睛依旧熠熠生辉,坐在办公室的翁国生儒雅、温和,竟还有那么点和明星完全不相吻合的羞涩。从业故事翁国生并不是出身于梨园世家,在戏曲方面也没有特别的天赋,他对戏曲的那份痴迷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1978年进入浙江昆曲班还是因为…  相似文献   

20.
叶宪祖是晚明著名戏曲家,他一生著述宏富,所撰传奇六种,杂剧二十四种。他的戏曲著述,无论其思想内容,还是其艺术成就,堪称明代剧坛上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作品。叶宪祖在明代戏曲史乃至整个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