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中国灾难文艺不仅成为了文学艺术界的创作热潮,而且也引起了批评界和思想界的热切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讲,由于消费社会的来临和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中国当代文化已经开始或正在由"悲剧"向"后悲剧"转向.这样,审视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的变迁或重构就成为批评家们理解、评价与阐释中国当代灾难文艺的一个重要思想入口.  相似文献   

2.
灾难一直是文学表述的母题,汶川地震掀起了超越以往的灾难书写热潮。文章总结了有关汶川地震的文学书写,分析了各种体裁的表述特点,探讨了其精神不足。  相似文献   

3.
《灾难与人文关怀》一书以文学人类学的学科背景为依托,展现了对汶川地震的人类学考察和民族志书写,在关于汶川地震的出版物中,具有独特的学术视野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作家在地震后显示出自己独特的文化责任感和民族意识,这是灾难对文学和文学家的考验.但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在汶川大地震和海地大地震中作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说明作家行为及其影响力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5.
地震孤儿,是指经历了地震灾难,并且父母在地震灾难中双双身亡的儿童。四川汶川地震使汶川成千上万的家庭惨遭重创,许多父母在这次地震灾难中死亡,留下了大量的孤儿,本文所指的地震孤儿就是指在汶川大地震中遗留下来的孤儿。在汶川地震中,这些地震孤儿不仅有着地震的痛苦经历,还要承受失去父母成为孤儿的巨大痛苦,经过了这一变故,他们的心理创伤会有多久?他们的家在哪里?  相似文献   

6.
阿来的《云中记》是一部于汶川地震十周年后写下的具有文学治疗意义的作品。小说主要讲述的是汶川地震后,祭师阿巴重返灾难现场,疗愈创伤的经历。《云中记》既再现了汶川地震时惨绝人寰的场面,又对文本内的治疗共同体、文本外的治疗共同体起到疗愈的作用。小说的解读从创伤书写的叙事形式、叙事内容入手,探讨创伤书写与文学治疗机制的构建,并阐述《云中记》的文学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组幼儿园儿童在四川汶川地震期间创作的抗震救灾图画。这些画不是小孩子的稚拙涂鸭,而是从数百幅儿童地震画中选择出来的童心创作的精华。下列图画按内容区分,依次为:图1、图2是震撼孩童心灵的大地震灾难;图3、图4是感天动地的抢救场面;图5、图6表现捐款捐物的赈灾活动;图7、图8表达心灵抚慰;图9、图10是奇思妙想的重建家园;图11、图12是预报地震的智慧创想。  相似文献   

8.
就文学创作范畴而言,中国无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散文国度,在长期的散文文本创作实践中也逐步形成和成熟了属于自身民族的创作方法和关学观念,中国当代散文的创作在内容与形式上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种传统方法和美学观念的深刻影响。散文是最具作者精神主体性的文体,当代散文表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一脉相承的人格追求、寄情山水的人生感悟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
针对电视文化的肆意侵袭,纯文学的日益式微,概述汶川和玉树地震报告文学的创作和出版。从文体本身看,它具有新闻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从文学效果看,它实现了叙事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从美学意义看,它做到了感受性与哲理性的统一。从而指出在灾难时刻和电视时代,它不仅是抗震救灾的形象记载,而且是痛定思痛的深切陈述,更是中华民族众志成城抗击灾难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10.
王鼎均作为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在散文、小品文、杂文、小说等创作领域中都有开创性的建树,尤其散文成就最令世人瞩目,因为他的散文能突破传统散文的常规束缚,开始散文的新阶段。文章认为王鼎钧散文艺术的表现风格,以及王鼎钧多年的异乡漂泊,造就了其散文独特的语言艺术,塑造了唯美的意象,表达出浓厚的乡愁情怀,对后来的散文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首先对我国的自然灾害的分类及分布作一概述,又着重分析了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多发和突发的原因。通过对年初雪灾及汶川地震中政府对自然灾害管理的表现进行分析,提出了如下减灾措施:建立专门的灾害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灾害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民众的减灾意识培养,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和重视减灾中的社会力量。其中,加强灾后正确有效的心理干预为汶川地震后减灾工作中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东日本大地震给日本和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一方面从震后灾民避难生活暴露出的城镇避难所规划与建设的隐患和不足中汲取教训,另一方面日本救灾体制健全,建筑物抗震性能高,国民防灾意识强.大量建设避难场所,重视防震减灾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等,都为我国地震避难所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代中国的思想之本、文化之魂、精神之核,在"5.12"抗震救灾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经受了全面的检验,得到了重大的提升。抗震救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次全民实践。  相似文献   

14.
从以人为本的精神、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社会主义互助精神等方面对汶川抗震救灾之中国人文精神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5.
本刊编辑部在参阅主要媒体关于四川汶川地震信息资料基础上,将四川汶川地震灾情和全国人民支援抗震救灾实践轭要,摘编成文,并配合之简要介绍了1949年后中国特大地震概况及汶川地震留给地学界最有探索性的命题——地震可测性与地震不可测性。  相似文献   

16.
地震灾区大学生心理危机反应与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的五·一二大地震,给国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给四川同胞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它不但摧毁了人们的物质家园,而且破坏了人们的心灵家园,尤其对灾区20岁左右的大学生们来说,他们最重要的一种心理需求——安全感可能被严重挫伤乃至摧毁,因此这也极易造成他们心理危机的产生。对灾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必要性、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进行了较为深入地阐述。  相似文献   

17.
结合汶川地震震害调查报告会及对汶川地震中建筑物震害的资料研究,分析汶川地震中砌体、框架、砌体——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3种结构体系的震害特点和震害原因,探讨这3种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改进建议,供实际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歌历来注重"美刺"的教化功能,但对于重大的自然灾难却鲜有表现。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在两年内相继发生,诗歌的抒情主体倏忽回归到时代的"大我",改变了长期以来陷于"小我"圈子里自娱自乐的状况,不少诗人还借用旧体诗词寄情抒怀。今天,当我们诀别灾难,静下心来沉淀这场由灾难诉说引起的古典诗潮,会发现诗人们对传统美刺精神的把握、继承与超越,集中体现在当代人珍视生命的人文关怀、直面现实的诗人良知和由此引发的悲悯情怀及含蓄深沉的理性洞彻。  相似文献   

19.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同时又是一个异乎寻常的道德课堂。大地震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启迪了国人的爱心与责任感,引导了一场空前的自我教育运动。以汶川大地震为题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爱心教育和公民责任感教育,有利于在学校德育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