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平台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引入,推动了教学模式的转变,以计算机以及多媒体为主要媒介的教学手段让日常教学方式日趋多元化,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本文主要结合“班比”免费平台实证研究工作,重点阐述利用“班比”免费网络平台以及“PEER空间”等工具进行“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构建中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家校互动教育因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已经满足不了教育的发展需求.本文以怀化市一中《基于“班比”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实证研究》课题为例,论证了学校可以建立有效的网络教育交流平台,架起家校信息互通、协同教育的桥梁,实现家校间及时交流、优势互补,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取得有效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化”,“化”就是重组与再造.通过教育信息化,可以对教育的流程进行再造,对教育的体制进行重组. 2012年我国发布了首个《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各省市区也制定区域性规划进行落实.我们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在应用驱动方面,我们创造性地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在机制创新方面,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建设、学校应用,形成了多方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灵活机制. 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定位在哪里?应该是“融合”,即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4.
地处湘西北边陲、 武陵山脉腹地的龙山县是连片民族贫困山区, 受大山阻隔, 全县235所中小学校在山区星罗棋布. 为甩掉贫困帽子, 县委、 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014年在县域内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 建设, 并顺利通过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县和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验收. 全县"三通两平台" 建设完成后, 如何加强县域内信息化设施设备的运用和管理成为教育部门的难题. 为切实加强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与管理, 充分利用县域信息化应用大数据的优势, 县教体局构建了先进、 实时、 高效、 实用的县域信息化创新应用管理模式, 开发了集信息化应用数据收集、 查询、 分析、 管理、 沟通、 评估于一体的信息化应用管理平台——龙山县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应用评估系统(以下简称评估系统).  相似文献   

5.
学校信息化建设应该以应用为重,避免走“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老路.文章充分发掘公共网络平台的教育价值,提出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并以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学校为例,介绍基于公共网络平台的学校信息化创新应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必将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应用水平也必将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在夯实学校硬件建设的基础上,重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新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模式,大力营造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文化氛围,学校通过“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应用,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环境、科研环境、管理环境和生活环境,助力师生幸福成长.  相似文献   

7.
要管理好班级,做好班级的德育工作,班主任必须要投入“爱”,“爱”是班主任管理好班级、做好德育工作的至关重要的前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的教育应当是整个德育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8.
学校通过教学资源实时录制直播点播系统、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和互动教学控制平台为技术支撑的县域优质课堂专递系统,把龙山思源学校的“优质课”向偏远的农村学校进行同步专递,将农村学校非专业教师的班级课堂与城区课堂全学期同步:“同一时间上课”、“同上一堂课”、“同步互动学习”,着力探寻“同步专递课堂”建设与应用模式,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应用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县域教育信息化项目平台,县委、政府、机关部门等使用单位各有不同需求,特别是教育系统要能凭借平台搞好教育教学应用和管理.因此,普通使用者、信息发布者、数据管理者、数据使用者等角色也各有不同需求,要特别注意教师是平台最重要的使用者.所以,平台建设需要从规范性、科学性、拓展性、时效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全面部署.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17,(22)
班级作为高校学生的基本组织单位,各种教学及管理工作都是通过班级这个平台去具体实施,加强高校班级管理是顺利完成各种教育教学安排和任务的重要保障。本文从建设学习型、管理型、实践型、文化型班级等方面探讨辅导员班级管理的方法和艺术,把班级打造成多元化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育人方式.”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 杜占元:“十二五”期间,我国逐步形成了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理念、以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为基本方针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得以充分确立,保障条件进一步夯实,公共服务的水平大幅度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基本形成.教育信息化对引领教育变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到“十二五”末,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87%,多媒体教室拥有率达到80%,超过36%的学校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  相似文献   

12.
浅谈多媒体教室的科学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小燕 《内江科技》2007,28(12):184-184,189
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是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效果是衡量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标志之一.作为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平台,如何加强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对保障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和提高其使用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江滨 《科技风》2023,(14):128-130
在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的教学背景下,高职院校中普通的线上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对实践能力提高的需求。基于此,通过借助教学平台和直播平台,将线上直播教学应用在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中,并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以“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课程为例,重点探讨线上直播教学的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14.
柴敦涛 《大众科技》2021,23(1):121-122,141
“互联网+”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发展机遇.文章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及传播特点,通过“互联网+”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答疑与辅导活动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创建微课产品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需求,教师利用微信、QQ等平台可帮助学生解决课堂教学中未能理解透彻的知识难点.学校要制定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规划,创造网络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环境,培训提升数学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实践的能力水平,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授课方式古板的弊端,加快推进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5.
微信是当前促进人们交往交流的重要平台,中职学生是微信使用的重要群体。审视当前中职德育的现状,即德育方式较为单一、教学接受度不高,职业道德教育不足、教学有效性弱化,社会负面信息冲击、教学时效性较低等问题,结合微信公众平台的特点及优势,拟从互动关注、提升师生的情感互动,心理辅导、提升教学的心理接受,班级微信、提升班级有序化管理,形式创新、提升教学的实际成效等方面探索微信公众平台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并提出互动性原则、人本性原则、平等性原则是微信公众平台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地方开放大学也逐步开始建立。微平台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能够实现信息化建设中的资源共享和教育互动,通过微平台发布各种教学通知、教学文件,发布图书信息、就业信息、学术交流和讲座、心理咨询等各种个性化的服务,为地区开放大学教学和管理提供很大帮助。本文扼要介绍教育微平台技术应用,对地区开放大学微平台建设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教育信息化要在实际应用需求上建立信息系统,它不但包括科学的教师管理平台,学生管理平台,还包括教学过程监控和效果反馈平台,以及一个高效率的管理人员工作平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研究K12阶段教育信息化落地的可行性.在经过与大量教育界业内人士接触、探讨之后,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道路,即以教育管理信息化为突破口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教育管理信息化拥有两大优势:第一,管理信息化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所展现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性、参与人员的全体性、应用的日常性、各项系统之间的相互带动性、信息化推进的有序性等方面都表现出其他信息化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第二,以管理信息化为突破口更符合我国K12阶段教育信息化特点.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MOOC的迅速发展,学生的学习平台发生极大的变化,而“翻转课堂”的广泛使用,也对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文章提出高校教学改革新模式——“MOOC+翻转课堂”,它能够结合“班级制”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的优点,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根本创新.另外,还从传统考核方式、教师实践技能和学生学习主动性三个方面对新教育模式的使用提出建议,希望国内高校课程教育能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会计专业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优越平台,如何利用优越的教育信息环境让“角色尝试”在会计教学中得以实现,本人从建构新型会计教学模式、营造开放式会计教学环境、电子沙盘模拟演练、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