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与西罗马是古代世界两个类型不同的明中心,它们在社会政治经济形态、化思想意识、社会功能结构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正是因为这种差异,使它们对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冲击产生了不同后果;一个解除了这种威胁,并将这种威胁远逐他方,迫使其向另一明中心转移;而另一明中心却在这种冲击浪潮中灭亡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汉化的内聚力和辐射力要比古罗马化更为强大。  相似文献   

2.
以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与文化表意为主题,深入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乌兰察布、赤峰地区进行艺术实践调查,重点考察游牧民族的青铜器、玉石器、刺绣造型艺术的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出造型艺术学科理论的建构与研究方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通过造型艺术的表层结构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寓意等问题。但造型艺术不是单纯的艺术形式,需要在社会功能、思想观念、艺术风格、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明确了今后工作的重点,更好地为现代北方民族文化艺术的繁荣服务。  相似文献   

3.
论及牧歌,人们会自然联想到14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的牧歌,其抒情的世俗歌曲有别于教堂内的宗教歌曲,又或许联想到我国北方内蒙古、新疆地区草原游牧民族流传的长调音乐。然现今聚集于四川西北部阿坝州地区的羌族人民,是几千年前北方游牧民族的后裔,其文化内涵不仅具有中原农耕文化特征,且游牧民族文化形态共存,本文着眼于羌族劳动歌曲之牧歌形态,研究羌族二声部牧歌音乐本体特征与其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狼图腾》是一部描绘蒙古草原狼和牧民生活的长篇小说。作品从一个知青的眼光,叙述了“草原狼”、“草原人”生存发展的历史状况,以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历史渊源、游牧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性贡献。在其叙述中,作者力图彰显其古老丈明信仰的精神世界并构建出自身理想的文化模型,并着力构建一种凝聚族群力量和民族象征的图腾崇拜信仰。  相似文献   

5.
试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迁徙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生活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由于受到自身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制约和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在历上形成了几种不同类型的迁徙,而每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都对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北匈奴的西迁,征服了欧洲大部,对于摇摇欲坠的罗马帝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于欧洲古代奴隶制的瓦解在客观上起了一定的作用,对开辟欧亚北方草原地带的交通要道做出贡献。南匈奴的内迁,促进了匈奴族与汉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及血胤等方面的融合,为缔造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做出贡献。因此,深入研究游牧民族迁徙的类…  相似文献   

6.
游牧民族的自然形成,一般都要先后经过“畜牧部落”、“游牧部落”、“游牧民族”三个阶段。在我国北方地区所发生的由以农业为主的部落向畜牧部落的转变,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起了最直接的作用,不过从畜牧部落向游牧部落和游牧民族的转化,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北方游牧民族起源的时间及其他相关问题上,虽有考古发现和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目前还无法得出确切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辽代的丰州、天德军和西南面招讨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辽代设置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的三个机构——丰州、天德军和西南面招讨司进行了考察。文章认为,丰州的东徙即辽丰州设置的时间,在辽神册五年(公元920年);天德军的地理位置,应该与丰州在同一地点,即今呼和涪特地区,而不在今乌拉特前旗明安川一带;西南面招讨司的辖境,在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而没有到达大兴安岭南部一带,它的官属除招讨使外,尚有招讨副使、都监、拽刺等。  相似文献   

8.
畎夷非犬戎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治中 《六安师专学报》1999,15(3):26-31,66
畎夷的故乡在大别山区,以五色犬为图谱,农耕为主,是苗、瑶、畲等族的祖先。犬戎起源于内蒙古与晋、冀交界地区,以白犬为图腾,是匈奴及北方一些游牧民族的祖先。畎夷的祖先是三苗,舜时辗转迁到三危,夏末又“回流”Qian陇,与犬戎等融合,于是造成古今史家记术的种种混淆。  相似文献   

9.
镇明中心小学是宁波市海曙区一所百年名校。现任校长钱希有是著名特级教师。学校注重教研组团队建设,数学组现有教师28名,其中市、区级骨干教师13名。在钱希有校长的引领下,教研组先后与北京、香港、内蒙古等地的学校进行了教学联谊活动。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的必然性导致了东西方明生态位的广泛重叠。使全球明格局的变化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各民族国家,特别是东方国家。必须基于民族和全人类明发展的共同利益,以理性的观念和策略。即国家理性应对东方明与西方明、明的趋同与多元化、原创明的价值以及明的进化等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在漫长的游牧生活和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族创造了神秘而独特的草原文化,蒙古族民间美术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高科技时代,蒙古族民间美术日益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本文以此作为切入点,展开对蒙古族民间美术现状的梳理,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了相应的预测。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期的内蒙古地区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这里既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乐园,也是中原王朝与匈奴军事争夺的焦点,还是秦汉王朝经济开发的新区。特殊的历史时代、地理位置与民族构成,形成了这一地区独具特色的多元的文化类型与文化特点。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尚武文化、移民文化和商旅文化在这里同时存在、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开放的、充满活力与进取精神的秦汉文化丰富了内涵,提供了动力,也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草原文化是依托草原和游牧业形成的具有强烈动态意识的文化形态,它以崇尚自然、讲求群体意识、倾慕自由、兼容开放为特点。草原文化对内蒙古会展业发展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就目前草原文化内蒙古会展业发展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求草原文化在内蒙古会展业发展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历史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地处处蒙古高原与中原地区的结合部。大约自公元前2000年代中至1000年代中期以来,这里逐渐形成游牧、特错、在新经济区和经营游牧、农耕两大民族体系。经济要互补,人民要交往,而统治者则力求扩张,这一切赋于内蒙古历史特殊的色彩。在内蒙古历史上,和平友好是主流。内蒙古作为我国中央政府稳定的地方行政辖区,主要是少数民族对祖国的贡献。今天的内蒙古,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的多民族聚居的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的必然;现今各民族是历史上民族同化融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15.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内蒙古地区在这一时期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特殊的历史时代、地理位置与民族构成,使这一时期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早发性与延续性、多元性与丰富性、冲突性与融合性、开放性与创新性的特点。秦汉时期内蒙古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增添了中华文化的活力,而且也奠定了内蒙古地区文化的基本格调。影响了内蒙古地区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为以后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并称为中华文化三大组成部分的草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草原生态重建是重大的战略问题,是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搞好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经过近几年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内蒙古防止草原沙化、退化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困难与问题。全面开展草原生态建设工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在保护好现有草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传统游牧文化必须加以保护,这是草原生态建设的无形制度基础;重建内蒙古草原生态必须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效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30年代文学作品选》典型再现了内蒙古西部地区30年代文学活动的历程,为内蒙古现代文学史和文化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线索,丰富和补充了内蒙古现代文学史和文化史的内容,事实上填补了一个越来越鲜为人知的文化断层。《作品选》1.概述30年代内蒙古西部地区进步文坛的整体状貌。2.探寻其得以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因和规律。3.提出文学的社会功能与时代特点,以及文学与人民大众,文学创作与作家世界观等关键问题上应有的现代思考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的哲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研究,是当前内蒙古草原研究的热点。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虽然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视角不同,以及缺乏辩证的研究态度,使得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着不足。本文从内蒙古草原退化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入手,分析了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及其对策问题,并对内蒙古草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作了展望。笔者认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观念上的冲突是导致内蒙古草原退化的根源,由此所引发的盲目开垦、滥采等人为活动是导致内蒙古草原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的关键仍然是人的问题,只要解决好人与草原的关系,选择好内蒙古草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内蒙古草原就能恢复曾经的绿色。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教育历史源远流长,其对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当代军事教育也应当在新时期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那达慕"的产生、传承、发展等进行系统研究。由研究可知,"那达慕"在汉语中为盛会、喜庆之意,它源于蒙古族原始的游牧生活。从成吉思汗时期的"依合忽力勒台"到元代的"诈马宴"、清朝时的"乃日",再到今天的"那达慕",本质上都是以射箭、赛马、摔跤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集会。第一届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在内蒙古的举行,标志着"那达慕"大会开始登上世界历史舞台。但随着国际化、商业化发展趋势的推进,"那达慕"原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也开始渐渐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