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秦晋殽之战”是春秋时期五大战役之一。战争的起因是秦穆公企图以杞子为“内应”,发动扩张领土的侵略战争——远袭郑国;其目的不但未遂,于鲁僖公三十三年反而在进军途中的殽山一带被乘隙拦截的晋军击败,全军履灭,以至“三帅”被擒。《秦晋殽之战》一文,通过严密的层层逻辑推理,以简捷、凝炼、深刻而富有哲理性、概括性的逻辑语言,生动地论证了战略决策的正误决定战争胜负,而战略决策的正误又是由逻辑推理的正确与否所决定的,从而揭示了不义之战终究要失败的主题。 一、从“蹇叔劝师”,看逻辑推理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2.
《殽之战》中的秦穆公历来被分析成“独断专横”,“刚愎自用”的形象,他在秦晋殽之战前后的言行,也被认为是“前后判若两人”.这些评判乍看似乎有理,但深入探究,便觉似有不当。《左传》虽说是对《春秋》中的历史大事,将其经过加以详尽的描述,但对人物的性格刻画,仍通过对言行的记叙而保留孔子“微言大义”的寓意.秦穆公是秦晋殽之战的发动者,作者对这个主要人物的刻画不能不尽心尽力.因此,对作品中秦穆公的形象分  相似文献   

3.
《殽之战》叙秦晋殽之战,象《曹刿论战》一样,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秦晋殽之战的过程的记述,着重反映秦师必败的原因——“贪”和“轻”。《曹刿论战》明确地以齐鲁长勺之战的结果印证曹刿对战争的议论;这篇文章标题虽非《蹇叔论战》,实际上以蹇叔对战争的预见为纲,全文叙事纲举目张,脉络分明。事件的开端是秦穆公利令智昏,不听蹇叔的劝告,出兵伐郑。蹇叔在秦师出发之际对这场战争的议论是全面而深刻的,他分  相似文献   

4.
一、历史背景简介 殽之战发生在公元前六二七年,是秦晋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这次战役是以秦袭郑为导火线,但其深刻的原因则是秦晋双方的争霸意图。在这次战役的前五年(公元前六三二年),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打败了楚国,阻止了楚国的势力向中原推进,被周天子策命为“侯伯”,从而确立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对此,秦国当然不会甘心。过了两年(即前六三○年),秦晋两国虽然合兵围郑,但这个联盟  相似文献   

5.
《殽之战》是《左传》中描写战争的名著。它写了秦、晋、郑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主要的却是在写秦晋争霸的一场战争。秦晋本是姻戚之国,在对楚的“城濮之战”中又是并肩作战的盟国,晋郑两国又是姬姓之国,理应友好相处。但是,秦伯背信弃义,乘晋侯治丧之机出师袭郑,在  相似文献   

6.
<正>《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它不仅在史书领域独树一帜,而且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左传》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善于记事和善于写人两个方面。《秦晋淆之战》作为《左传》中的杰出篇章,非常典型地、完整地体现出《左传》的艺术特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秦晋淆之战》就象一个《左传》艺术的“微雕”,如果我们把它加以“放大”——对它的写作艺术进行一番剖析和探讨,就可以更为清楚切实地了解《左传》在叙事、写人两个方面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7.
《之战》几处注释辨疑韩世龄汤云航统编高中语文课本中《之战》一文是选自《左传》记载的秦晋两国之间的一则战争故事。读后觉得其中的几处注释有些费解,似有提出辨析的必要。一、“腆”字词义及相关标点“腆”字是出现在郑国商人弦高偶然遇到将要侵袭自己国家的秦国...  相似文献   

8.
《秦晋淆之战》见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是《左传》中的一篇佳作。这篇短文以千字左右的篇幅,清楚明晰地叙述了秦晋淆之战的全部过程,生动地刻画了卷叔、秦穆公、把子、孟明、王孙满、弦高、皇武子、原轸、文赢、晋襄公、阳处父等一系列人物形象,而且作者的评论寓于叙说之中,充分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下面从春秋笔法的运用、外交辞令的巧妙和人物刻画的准确传神等几个方面对《秦晋淆之战》的语言特色作一些分析。一、浓缩凝练,寓意褒贬的春秋笔法《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历史著作和杰出的历史散文…  相似文献   

9.
《殽之战》选自《左传》,题目是后人加的。《左传》是编年史,它以鲁国的纪年编次,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矛盾斗争。《彀之战》选自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下面就这篇文章谈几个问题。一、殽之战的前前后后。《殽之战》记述了秦郑之间、秦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前面说过,《殽之战》是从一部编年史  相似文献   

10.
《左传》的口才学价值也是很高的。以《秦晋殽之战》中人物19次“演说”共38句话为例作鉴赏,从语言情境看,言分内外,内直而外由;从语言艺术看,语有表里,可由三意、三味、三境构成的矩阵知其多维;从语言机理看,声由心发,语言外显着人的生存质量。我们可由几个特点来观照其语言美。  相似文献   

11.
《殽之战》的中心思想,人教社高语第五册参考书是这样归纳的:“揭示战争胜负的因果规律,——贪暴轻狂必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此,笔者认为不够准确,“贪”、“轻”并非战争必败的因果规律。春秋时期是强凌弱、兼并攻伐极频繁的年代。殽之战是秦晋之间争夺中原霸权的斗争。所谓“贪”,是原轸站在晋国的立场上说的——“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但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争夺霸权是每一个诸侯  相似文献   

12.
僰人源流考     
一、迁徙变化——由氐羌而僰人僰人是我国西南古代的少数民族之一。《史记·司马相如传》说:“南夷之君,西僰之长。”《集解》引徐广说:“僰,羌之别种也。”另外《主父偃传》载严安上书说:“今欲招南夷,朝夜郎,降羌僰。”都可以汪明焚人属于古代氐羌系统中的一支。但僰人是何时、经何地到达西南?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迁徙的呢?众所周知,秦国本是春秋之初的一个西部小国,因为护送周平王有功被封为侯。到了秦穆公的时候任用百里奚为大夫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国势日益强盛便东争于晋。公元前六二七年的秦晋“殽之战”秦国大  相似文献   

13.
读了《新疆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许征《殽之战注解弥缝》觉得其对“死君”的解释有商榷的必要。《秦晋殽之战》中有两句用“死君”语。一是“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是?”一“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对这两处‘死君”的解释,注家多有分歧,许文是杜预之说,而非其他诸家之解。顾炎武释“死”为“遗忘”,缺乏旁证,惠栋以“死’为“君”的定语,把未下葬的君主称为“死君”,不近情理;杨伯峻释“为”为“有”也不够妥贴,然而杜注一释为生死之死,一释为“背”,两处注释没有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4.
胡天泉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高一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选编先秦谏说类历史散文三篇:《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情动词警、谏说巧妙而使人君采纳,几达“一言兴邦”之功效。现就三篇文章的“巧谏”艺术略作探讨。1.烛之武:巧借矛盾公元前630年,秦晋围郑。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一是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这事本与秦无关,但秦想借此“捞一把”,扩张一下势力。国难当头,郑国老臣烛之武临危受命,身赴敌营,劝秦撤兵。他谏说成功的关键,是巧借了秦晋之间的…  相似文献   

15.
说“是”字     
“是”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用法,弄清楚这些用法,对阅读古籍文献,特别是阅读先秦两汉的古典文学作品是大有助益的。如“唯命是听”与“唯利是图”这两个成语中的“是”字,一般的多是望文生义,指不出确切的涵义,原因就是没有弄清“是”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多种用法之故。“是”字在古汉语中使用率较多的有如下几种用法: 第一,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此”“这”“这些”“这次”等等。如《左传·秦晋殽之战》“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  相似文献   

16.
涉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自古就有“秦晋之要冲,燕赵之名邑”之称。这里有神话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之地的娲皇宫,有为抗日战争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是名副其实的华夏圣地、革命老区,素有“太行明珠”与“红色之旅”的美  相似文献   

17.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是一部颇有影响的高校文科教材。其选文精粹、注释简明,历来为读者所喜欢。不过书中的注释亦偶有不妥。如“殡”字的注释就是其中一例。该书简编本上册(1981年7月版)选入的《左传·秦晋之战》一文的注释[1]云:“殡,埋葬”。对此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高章元  王彬 《学语文》2011,(4):23-24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精彩的传奇故事。郑国老臣烛之武以三寸不烂之舌,让“秦晋围郑”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通过描写人物反映历史的名著,文学成就较高。其特点之一是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来刻划人物性格,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清章学诚说:“记言之文,则非作者之言也,为文为质,期于适如其人之言,非作者所能自主也。”(《文史通义·古义十弊》)《左传》做到了人物语言“适如其人”,使人闻其声则知其人。从节选自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的《秦晋殽之战》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0.
《崤之战》是《左传》中的名篇,是中国历史上描写战争较为精彩的名篇之一。此战影响深远,直接促使秦晋交恶,秦楚结盟共抗晋。这次战争促人深思,给人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