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经营管理》(唐榕、邵培仁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以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变迁为背景,采用媒介经济学和媒介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分析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历史、现状、经验与教训,客观审视、比较研究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电影产业发展的不同路径和运作模式,纵向勾勒  相似文献   

2.
论文详细描述了郑振铎编印《玄览堂丛书》底本的来源情况,通过《文献保存同志会工作报告》和相关信札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同时,考察了郑振铎等在上海“孤岛”所搜购的古籍善本的流散,藉以呈现《玄览堂丛书》底本散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台湾“国家图书馆”和南京图书馆三地的历史原因,揭示了在流散过程中“文献保存同志会”、蒋复璁、陈君葆、叶恭绰等文化人士为抢救和保存古籍善本所付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王雅萱 《今传媒》2012,(5):77-79
电影用其特殊的试听语言记录着都市的变化,并揭示出都市生活的转变以及发生这些转变的动力。近年来,都市电影越来越倾向于以反映都市青年的情感生活为主题,但期间不乏一些只有夸张演绎而没传播正确婚恋观的电影。与这样的电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1月8日上映的《失恋33天》,一部典型的都市题材电影,影片不仅是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且创造了小成本电影的票房神话。本文就将以《失恋33天》为例,分析都市电影应符合怎样的大众文化才能创造高票房。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将空间作为一个研究视角,介入对新疆巴扎(集市)的文化阐释之中,意图分析新疆巴扎从产生到发展的历史流变,本身也是一个文化意义变迁的过程.文章认为巴扎作为一个空间概念,由最初的为地点处所所表征的物理空间演变成为族群的历史涵构所表征的文化空间,进而衍变为地点与书写互动的空间符号.这一过程在指向一个社会与历史实践下的地景变迁外,更使得巴扎的文化涵义完成了从新疆过去的实质环境延伸到新疆当下的地景象征意义的跃迁,并逐步参与到新疆的文化符号的生产之中.  相似文献   

5.
申可心 《青年记者》2016,(23):83-84
姜,文的电影,喜欢用自己的独家记忆展现历史,让观众以独特角度找寻历史教科书没有呈现出来的别样故事.目前,姜文共拍摄了五部电影,分别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五部电影里,姜文不同程度地展现了中国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抗日时期,还有“文革”时期.电影的创作定会受到导演自身情感因素的影响,也会掺杂导演对这种历史时期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6.
媒介景观:台湾电影中的台北城市意象研究(2000-2017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界》2017,(11):2-9
凯文林区提出城市的意象观点,城市具有"可辨读性",在城市里,我们几乎所有感官同时运作,这些感知综合起来便成为城市的意象。李清志曾对1950-1990年代台湾电影中台北的城市意象进行专门研究,但21世纪以来台湾电影中的台北城市意象却未有专门研究。2000年以来,台湾电影在全球化浪潮、电影票房全面复兴、政党轮替引发本土精神回归、电影与城市营销和观光密切结合等背景下,形成了台北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城市意象。藉由2000年至今台湾电影中台北的城市意象,可研究分析21世纪以来的台湾电影记录了台北城市由西向东轴线翻转的城市记忆,建构了不同时间、空间的台北地景,将台北打造为具有人情味、温情和在地精神的特色城市,描绘了台北的都会环境,展现了台北的人文地图,构筑了关于台北城市的集体记忆与空间想象。  相似文献   

7.
郭瑞佳 《出版参考》2012,(28):37-38
台北"牯岭街"的闻名于世得益于20年前红极一时的台湾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部屡获大奖的片子在通过个体事件呈现上个世纪60年代的台湾社会群像的同时,也让人们记住了"牯岭街"这个名字。除此之外,在很多台湾文化名人的访谈和回忆录中,"牯岭街"一词也常常被提及。二战结束到上世纪70年代,台北牯岭街因云集于此的二手书摊成为台湾最热门的文化地块。尽管随着时代变迁和城市的  相似文献   

8.
香港都市爱情片具有浓厚的香港时代气息,独特的社会环境造就不同的政治现实,从而影响到了人们的所言所行。电影《甜蜜蜜》作为一部香港都市爱情片,讲述了在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前,两个内地人在香港相遇、相爱,分离再重逢的故事。在这一类型爱情片的叙事中可以窥探意识形态,社会内涵和文化意义。本文以《甜蜜蜜》的人物爱情为主线,通过对多种叙事手法的分析,阐释香港在城市变迁中的多种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近三十年的“城乡交叉地带”叙事聚焦于城乡,构建了当代文坛的一个特殊的叙事空间。《土门》《无土时代》书写的是城市化进程中“原乡”失落的挽歌;《高兴》《还乡记》则呈现的是原乡的离散者穿梭于城乡之间的认同困境与精神还乡;《漂二代》《西漂十年》则书写了被城市吞并后的乡村所转化成的区隔空间。这些作品以怎样的叙事策略反映了城乡变迁中的认同问题?这一“悬浮”空间的形态变迁和总体风貌如何?现实的城乡如今被写进了历史,我们该如何还乡,又如何反思我们的过去,值得我们细细揣摩。  相似文献   

10.
陈晓 《新闻记者》2022,(10):F0003-F0003
历史题材电影是依托真实历史事件制作,影片中会有历史的影子,但不会完全照搬,而是有所改编与创造。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因为电影属于影视艺术范畴,而创造是艺术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历史资料较为有限,并多以文字形式进行记载,这便给予影视创作者更大的创造空间。通过电影画面呈现历史事件能够让观众获得直观体验,而在数字技术得到应用后,电影画面呈现效果得到进一步优化。由姬鹏编写、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中西方历史题材电影画面的视觉风格》一书,对数字技术下历史题材电影画面视觉风格特征进行了研究,可为分析数字技术的具体应用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1.
最好的时光     
《最好的时光》,是台湾电影大师侯孝贤2005年的作品。这位60岁的老人,透过三个年代的爱情故事,用胶片缓缓地叙说近百年来台湾的岁月变迁。一如他的经典电影《悲情城市》,《最好的时光》依然是静水流深,不动声色。而在那一幅幅淡然的表情和画面里头,分明有着让人欲哭无泪的辛酸、温馨和感动。显然,在这个60岁的老人眼中,  相似文献   

12.
作为近年来在影坛大放异彩的新锐台湾导演,黄信尧在故事电影《大佛普拉斯》和《同学麦娜丝》中都表现出对经典对比叙事的鲜明偏爱.从最基础的视听语言布局,到剧作结构的雕刻以及具体的人物形象呈现,对比贯穿于电影生产立场和情感的整个过程.通过这种解构色彩浓厚的叙事,导演在声光变奏里营造了荒诞氛围,以情境交锋和角色反差为观众圈画出反思空间,在传达世事无常感叹的同时,完成了带有明显现实指涉的批判表达.  相似文献   

13.
以《海角七号》、《艋舺》为代表的"后新电影",是继"新电影"、"新新电影"之后形成的台湾电影新世代。台湾"后新电影"放弃了"新电影"的精英主义立场,致力于大众化、本土化的商业电影生产,并形成了以"台客影像"为主要标志的庶民美学风格。在塑造新的本土镜像的同时,"后新电影"也放大了所谓"台湾主体意识"中的后殖民内涵,表征了当下台湾在中国/西方双重凝视之下的身份困惑。  相似文献   

14.
熊晓霜 《东南传播》2010,(5):108-110
在电影日益技术化和商业化的今天,电影艺术本身应该具有的文化品格和价值却往往被忽视。台湾导演侯孝贤的电影一直以来以其特有的现实主义特色著称,记录台湾历史和传承台湾文化贯穿了导演侯孝贤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他的十二部代表电影以时间上的编年史模式和空间上的全景模式,展示了台湾地区一百多年历史发展中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侯孝贤的电影虽然是故事片,虽然都具有虚构性、艺术性等特点,但是这些电影却因为其对民族文明、文化的精确记录而具备了民族志电影的科学性、资料性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青春电影成为台湾电影重要的类型之一。台湾艺人桂纶镁所参演的《蓝色大门》、《不能说的秘密》以及最近的《女朋友·男朋友》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本文就以桂纶镁所参演的五部台湾青春片为主线,分析台湾在近十年来青春片的发展走向,认为台湾的青春片已经不再以校园或者社会新鲜人为焦点,而是在更广泛的时空,讲述青春故事。  相似文献   

16.
张利 《东南传播》2011,(10):100-101
本文摘取电影《三峡好人》中的几个较具典型的空间进行分析,揭示贾樟柯电影空间意象后现代深刻涵义,指出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中空间呈现是时代的影像纪录和现实生活的真实摹写,表达了导演对社会民生的深刻洞察和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由于电影产业本身政策变革,我国电影产业格局呈现出主旋律影片、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三分天下的态势。就主旋律电影本身来说,其既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也呈现出适应电影产业化发展的趋势,由此主旋律电影形成了国家主流电影和主流商业电影两种不同风格。就国家主流电影来说,以《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2》为代表的国家叙事将超级大片的商业元素包装进电影,形成了"新红色电影"这一独特类型,成为呈现国族空间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类型,为华语电影的发展开创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两岸三地的合拍热潮已经是当下华语电影创作的主力军,与香港和大陆合拍电影已日臻成熟不同,台湾与大陆的合拍仍然处在一个摸索、探寻的时期。一些合拍电影在大陆市场反响平平,仅有少数合拍片能够在两地市场有所作为(如《爱·Love》),文章以这些影片作为文本,去探究其在表达本土经验和跨地想象时的策略,通过对《爱·Love》在跨地性和本土性呈现上的叙事分析,探讨两岸合拍片在文化内涵上表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台湾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进程,主要以报业的发展为目标。自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后,于翌年创办台湾最早的报纸《台湾新报》算起。迄今100年的历史变迁中,其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即日据时期(1896-1944)、调适时期(1945-1954)、报禁时期(1955-1987)、商业化自由竟争时期(1988-至今)。台湾报业自1987年7月当局解除"戒严"开放报禁之后开始迅速发展。据统计,到1992年经台湾"行政院新闻局核准"登记的报纸有280多家,总发行量500万份左右。目前,台湾的主要报纸有《中国时报》、《联合报》、《工商时报》、《经济日报》、《中央日报…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中国电影史》以编年体勾勒了新世纪以来22年中国电影史。《新世纪中国电影史》以“断代整体观”“打通史论评整体观”的“双重视角”,努力打通着“微观史”与“宏观史”的壁垒,呈现为多向度、多视角的研究可能。《新世纪中国电影史》为“开放的电影史”写作留出了足够的“接着写”空间,为“重写电影史”做出了一家之言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