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给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研究对象,对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情况问卷调查表》的基础上,对高校大学生阅读方式、阅读动机、阅读类型、阅读载体、阅读平台、阅读推广活动等进行探索性实证研究,探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的特点、动向和趋势,发现高校图书馆传统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应顺应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行为变化,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分读者群、构建线上推送平台、开发线下活动新优势、联合各方资源共同助力推广等创新发展路径,引导大学生进行深层次专业化阅读,有效发挥图书馆的隐性教育职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新媒体时代为社会大背景,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要求,对新媒体时代如何进行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了探讨.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有机地结合;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加强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者素质;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做好提前"预警".  相似文献   

4.
周怡帆 《今传媒》2016,(3):120-121
当今世界,考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是文化软实力,要想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而大学生担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融媒体时代,社会发展更加多元、生活方式更加丰富、信息需求更加多样.本文就新媒体传播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探讨,意在阐明新媒体对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所起到的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技术在迅捷带来海量信息使大学生遨游于网络世界的同时,也提供给大学生各种各样的垃圾信息和负面信息,大学生由于经验阅历的匮乏,对网上的信息难以甄别,会出现各种不理性行为导致网络媒介素养出现偏差,主要表现为过度依赖互联网、过度使用新媒体的娱乐功能和对网络信息甄别能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认知水平存在局限性、学校及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以及新媒体价值观引导失范。因此,高校应该从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优化师资力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等方面入手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数量庞大的网民中,人数接近3000万的在校大学生是最活跃的新媒体用户群体之一。新媒体给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审视视角和展示平台,也正逐渐成为影响和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新载体。研究新媒体的特点和趋势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内在影响,发掘新媒体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价值,已成为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徐寓驰 《新闻通讯》2014,(11):32-33
当今时代,新媒体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其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本文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为出发点,探讨新媒体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利因素和有效路径。进一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和引导大众的价值观念,实现其走向大众化。  相似文献   

8.
高姿 《大观周刊》2012,(11):164-16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基本途径,正确认识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性,深入探究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媒介语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存在两面性,特定主体只要能尊重新媒介语境的传播规律,针对新媒体传播特点和要求提高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网络化水平,通过媒体融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搭建传播平台,吸纳大学生意见领袖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话语风格,就能将挑战转化为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水平的机遇。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人们处于新媒体语境影响之中,有关大学生婚恋现状的调查佐证了新媒体语境对大学生婚恋观念及行为的影响。在新媒体语境氛围中,大学生婚恋呈现普遍化、多样化、开放化等特征。高校应该通过构建大学生婚恋信息平台、设置意见领袖、提高媒介素养及强化婚恋道德教育等措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当代通讯设备等新媒体的普及,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新媒体下如何分类引导高校青年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受西方文化以及价值观的深入影响,我国高校青年不同程度存在着道德观念出现滑坡、价值取向扭曲、心理素质不理想以及使命意识淡薄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可以灵活运用导师引导式、入学引导式以及媒体引导式等三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分类引导。  相似文献   

12.
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有效方式和必要手段,符合国家重视运用新媒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目标要求.①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②这充分表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媒体对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传播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韦诗业  龙琪秀 《传媒》2021,(19):87-89,91
"软传播"和"硬传播"皆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基本手段.伴随新媒体的推广普及和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民族地区大众成为习惯接受"软传播"信息生产与消费的新一代大众,"软传播"场域也因此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主阵地.然而与"硬传播"相比,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软传播"相对不足.今后,应充分重视以"软传播"强化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和行为认同,同时建构完善的引导机制、动力机制、反馈机制和调节机制等.  相似文献   

14.
黄辉 《青年记者》2012,(18):43-44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己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他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与行为模式等也深受影响.如何驾驭和把握新媒体的两面性,加强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引导,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为教育和管理服务,是当前高校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时代,愈演愈烈的泛娱乐主义已渗透到大学生群体中,泛娱乐主义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众多消极影响。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健康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抵御泛娱乐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消极影响,需要国家、社会、大众媒体及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共同发力,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李茜  刘立勋 《新闻战线》2015,(5):187-188
高等院校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肩负着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移动互联网时代,应充分利用新媒介,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效果。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必须要从最细微处入手。新媒体是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有利工具新媒体,指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媒介。从当前来看,手机和网络媒体已经成了新媒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社会思潮交锋的前沿阵地。《2011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0学生在互联网使用人群中占30.6%,其中,大学生是主力军。如何针对大学生特点,让新媒体的影响发挥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实施正确的网络舆论行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问卷星"对浙江省10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高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基于此调查结果,从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校微信公众平台三个角度,对如何有效发挥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分析。此外基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背景,从如何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9.
张艳艳 《新闻战线》2015,(2):135-136
互联网时代带来了诸多新媒体,以智能手机为代表,新媒体的影响力逐步增强,新媒体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学习和生活必然会受到新媒体的影响。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针对此进行教育对策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5,(11):64-67
在新媒体兴起的背景下,运用新媒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传播更快捷、内容更丰富、方式更亲民等优势,积极应对传播环境更复杂、把关难度加大、依法监管欠缺等挑战,从推动融合传播、移动传播、全民传播、依法传播方面努力追求效果提升,推动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深入人心并得到广泛践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