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男女两性间的爱情,自原始社会以来,就是人类最辉煌、最丰富、并且又是最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一。这种人际关系不仅带来了人类生命的繁衍,而且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因而也就构成了文学艺术永恒的母题.在爱情中最能显现出人的思想、感情、性格的本来面貌,甚至连最隐蔽、最不为人所知的某些方面,也往往会暴露无遗.更重要的是,由于爱情和爱情所导致的婚姻不仅牵涉到当事人,而且牵涉到当事人的家庭、家族,有时甚至牵涉到当事人有关的地区乃至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因此受情中又汇集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反映着种种复杂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2.
冯沅君小说的爱情叙事潜藏着两种解构的力量,一种是举着“爱”的旗帜在解构“爱”的神话,一种是在“爱”的各种关系中突显女性主体的功能,并由此解构男性在传统人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这两种解构之力使她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创作有了不容忽视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3.
论爱情与婚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理想的爱情,没有理想的婚姻;只有永恒的婚姻,没有永恒的爱情;对恩格斯有关婚恋的一个重要论,最应加辩正;到目前为止的一部人类婚恋史,事实是一部两性情感的二律背反史。面对新世纪,人类对这一古老问题亦需持新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爱情是人类最厚重久远的感情之一,在人类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无数有关爱情的不朽诗篇与经典美文,它们中存在大量丰富的爱情隐喻,即用隐喻诠释爱情。这不仅符合人类认知模式的基本要求,也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对爱情相同的认知本质。同时,由于民族生存环境和道德文化的差异,爱情的隐喻又并非处处一样。  相似文献   

5.
北村的小说注重对爱情的探讨,他认为现代人对爱情的理解是错误的。过度倚重物质,不适当地强调生理性,而忽略它的精神性和情感性。而对爱情的误解植根于对人的误解,强调人的动物性,而忽视人的神圣性。北村试图通过自己的创作,矫正人们对爱情的认识,提升人的情感,使人类变得崇高和圣洁。从艺术表现上看,有说教味增强、艺术张力减弱的倾向,应当引起作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6.
北村的小说注重对爱情的探讨,他认为现代人对爱情的理解是错误的.过度倚重物质,不适当地强调生理性,而忽略它的精神性和情感性.而对爱情的误解植根于对人的误解,强调人的动物性,而忽视人的神圣性.北村试图通过自己的创作,矫正人们对爱情的认识,提升人的情感,使人类变得崇高和圣洁.从艺术表现上看,有说教味增强、艺术张力减弱的倾向,应当引起作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体裁,用丰富的情感和意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感情世界。本文按照西方文化历史的发展顺序,描述了不同文化阶段西方人不同的爱情观,并以诗歌展现不同时期的爱情特点。  相似文献   

8.
在这个文学与大众疏离的年代里,池莉是自觉地放弃了自己的知识分子启蒙立场而“平民化”的一位作家,她用自己敏感的心追逐着生活,警惕地注视着现实生活中平民阶层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尽管池莉一再宣称,不谈爱情,可她的小说仍与爱情有关,她在解构中传达自己的爱情观。从她的《不谈爱情》、《绿水长流》、《来来往往》等小说里,池莉一一化解了罩在爱情字眼上浓烈的虚幻色彩。使爱情走出浪漫,走出诗的氛围,回归到凡俗人生的生存状态。池莉曾在一篇随笔中写到:“我的小说将以拆穿虚幻的爱情为主题之一。”说明她对爱情的探求过程实际成为了她解构爱情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评穆时英笔下的情感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0年代的上海是一个迥异于传统的商业大都会,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充分享受了物质的丰足的同时,也饱尝了物质明带来的空虚和寂寞,尤其是道德与情感被极大的颠覆和破坏,本试从穆时英作品中的的感情世界入手,解析这种变化。作笔下的男女在否定了爱情之后,否定了一切的感情,可在放纵之后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快乐和幸福,作告诉了我们:在情感的荒园中,受到伤害最大的是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10.
爱情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诗经》中的爱情诗表现了诗经时代爱情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对爱情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爱人品貌学识的质朴要求,女性对爱情的大胆主动,婚恋由开放转向保守,在诗经的爱情诗中得到了突出而形象的表现。这种最纯美、最本真的表现至今仍让我们心神激荡。  相似文献   

11.
爱情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爱情是人类异性个体之间基于性生理基础而产生的一种相互倾慕、积极奉献的行为和心理,它包括性爱、理想和情爱三个基本要素,是人类性行为的道德基础,爱情作为性行为的人类特征,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而是文明发展、道德进步的产物,爱情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性爱与情爱的统一及其专一性、排他性,但它们并非存在的状况,而是社会的规范,爱情不仅把人类的性生活提升到一个高尚的境界,而且有利于人的本质的确证、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2.
无法栖居的失乐园 --北村的爱情救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村的小说充满了对人类现状的不满和对人类未来的忧虑,但观察和描述的角度大多是爱情.爱情危机正是人的存在的危机,在北村的笔下,当他用一个基督徒的目光打量这个堕落的世界时,他看到的是,在神性缺失的20世纪,人已无力建立现实的爱情.北村作品中爱情主人公的失败,表明了爱情在现世生存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美国作家沃勒在他的小说《廊桥遗梦》和续书《梦系廊桥》中,对于爱情的赞美、推崇以及对传统价值中的“爱情”与“责任”的凸显,让读者认识到在文学创作中如何实现理想的爱情、现实的生活、爱情的理想三个层面上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高中教材选人大量表达爱情主题和涉及爱情题材的篇目.作为最具人文特质的语文学科,理应肩负“倡导健康、高尚的情感”的使命,通过文学艺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心灵世界的豁达与开阔,人类情感世界的美好与高尚。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教学舒婷的《致橡树》一诗时,我便把对学生爱情观的引导列为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5.
爱情是德莱塞小说中的永恒题材。与其他学家不同的是,德莱塞笔下的爱情始终遵循一种“始乱终弃”的爱情模式,从而受伤的总是女人。德莱塞近乎顽固地用“化学作用”的理论来进行解释,并认为爱情只不过是人的本能和化学成份的作用和结果。这一切都是作本人曲折而痛苦的感情经历在扭曲状态下的流露与体现。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老舍的小说中出现的爱情和婚姻的描写,作家对他们自身存在的不正常的爱情和婚姻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展示了他对爱情和婚姻的深刻思考,显示了他探索“两性问题”的深刻性,并透露出作家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7.
名作家叶辛在世纪之交连续创作了两个中篇小说《爱情世纪末》和《爱情跨世纪》,自称意在表现跨世纪一代青年全新的爱情观。然而,作家并未完全理解和把握“新新人类”们的性爱原则,将故事写成了似新实旧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传奇。尤其是《爱情世纪末》,塑造了一个新旧人类都无法读解的年轻女性聂虹的形象,这显然是有违作家初衷的。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文学中的爱情女性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艺术魅力,在这一形象中蕴含着人类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与向往,是通过艺术把人生与生命世界审美化;现实社会中,为什么美丽的爱情总是伴随着最深沉的痛苦?  相似文献   

19.
尼古拉斯·斯帕克斯是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其第十七部小说《最长的旅途》面世后,连续几个月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十名。书中两对爱人——埃勒和露丝、卢克和索菲娅,年龄和阅历截然不同,素不相识,一场车祸后的救助将他们的生活融汇在一起。建立在二元对立基础上的写作模式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在战争与爱情、情感与现实、救助与被救的对立分析中,更觉当爱情遭遇离别、磨难等各种考验时坚守的可贵,更见爱情的弥足珍贵。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似一束阳光,温暖人生漫漫旅途。  相似文献   

20.
林一苇 《大学生》2013,(1):104-107
当邮票遇到爱情,就是美丽遇到了美丽。梦幻遇到了梦幻,风景遇到了风景,于是,便有了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爱的风景。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产生了太多生动的爱的语言.也形成了太多爱的风景,这些风景现在借爱情邮票在方寸间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