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减负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减负”与提高质量的关系 ,二是处理好“减负”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三是处理好“减负”与倡导刻苦学习的关系 ,四是处理好学校与家庭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前,“减负”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那么“减负”究竟减什么?目的何在?“减负”后我们师生干什么? 首先要正确认识“减负”的内含,学生“减负”不允许减教学质量;学生“减负”不允许教师“减负”。学生“减负”意味着对学校加大压力,对教师素质要求的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要进一步加强。其次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即“减负”与提高教育质量的关系;“减负”与正确的人生观、质量观、价值观的关系;“减负”与勤奋学习,培养坚强意志的关系;“减负”与科学管理的关系。 我校“减负”后的整体工作思路是:(一)更新教育观念,端…  相似文献   

3.
“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方方面面,要想使“减负”达到预期目的,要解决很多问题。本文主要谈谈在当前的“减负”工作中,特别要处理好的两个关系:“减负”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系,“减负”与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刻苦学习精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当前 ,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减负”总的要求是 :必须正确处理“减负”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系 ,“减负”与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精神的关系 ,把好“减负”的“度” ,防止出现工作上的片面性。对“减负” ,我们也想说几句 ,提出几点建议。一要进一步加大“减负”监控力度。各中小学校在学生“减负”中要加强领导和监控。各级校长是中小学“减负”的第一责任人 ,要切实负起责任 ,防止“减负”走极端 ;要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教学观、人才观 ,把“减负”工作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使教育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5.
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已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热门话题。“减负”给学校带来了巨大压力,使学生家长产生诸多担忧,社会各界人士也产生了不少疑团。要消除目前教师、家长及社会各界在对待“减负”工作认识上的误解,必须正确处理好“减负”这一系统工程内部的十个关系。 1、要正确认识处理好“减负”与负担之间的关系。所谓“减负”,就是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而不是减掉中小学生所有的  相似文献   

6.
复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已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的过程,对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技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教学调研中发现,毕业年级的复习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面对“减负”的大环境,针对这些问题或现象,为提高复习的效率,笔者认为在复习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六种关系。   1.“师”与“生”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活动的两大主体要素,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对提高复习的效率,至关重要。   在复习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复习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合理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教…  相似文献   

7.
面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认为中小学减负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处理好减负与提高教师素质的关系减负最好要通过教师落实学生身上。因此,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广大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提高素质,既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又要在教育手段、方法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主导性作用,把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手段转变到以育人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处理好减负与提高教育质量的关系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相当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整体。上海建平(集团)学校冯恩…  相似文献   

8.
蔡猛 《教师》2011,(34):96-96
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要“减负增效”。“减负”必须把握好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减掉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过重负担。那么,如何让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减负增效”呢?  相似文献   

9.
要上好思想政治这门课,教师除了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外,还必须在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上下功夫,处理好政治课教学中“放”与“收”的关系,达到导与讲的统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所谓“放”是指一种科学、合理的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意味着在教学中学生能自己学懂的尽量让学生自学,意味着让学生在摸索中自己发现问题、处理问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放”呢?1.“放”之有“的”“放”首先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具体情况结合所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的放,而不是放手不管,任其自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成竹在胸,在课前就要…  相似文献   

10.
一、“死记硬背”之因何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学内容很多,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上,教师“死讲硬灌”;学习上,学生“死记硬背”。由此可见,在各类学校全面“减负”的情况下,加强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改革,是当前高校进行“减负”的中心内容。要改“死记硬背”之弊,当然需要溯其源断其根了。但是,在探讨过程中,许多人对“死记硬背”问题的看法时,往往责怪学生者多,检查教师者少。总认为此弊是学生过,并非是教之过也!如有些教师说:“现在也减负了,可是学生还是死记硬背,当教师的有什么办法呢?”可笔者对死…  相似文献   

11.
“减负增效”是当今教育界每一位教师的责任。而作业布置是减负中重要的一环,作为初中英语教师,怎样切实可行地优化英语作业布置,做到“轻负担、高质量”,笔者认为应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听说”与“读写”的关系。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语言技能包括听、说、  相似文献   

12.
孙培远 《现代家教》2000,(10):44-45
对学生的“减负”和学生的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处理这个问题,应该弄清几个关系。一、学生“减负”与教师“加负”的关系应试教育存在着学生的负担过重问题,原因之一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低。诚然,奋斗在教育事业上的教师们工作非常辛苦,事业心责任感很强,但与西方发达国家比,我  相似文献   

13.
所谓“应变”,是指老师在课堂上运用灵活恰当的方法与技巧随机应付事先没有预设教学意外。比如,学生的突然提问、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各种“小动作”、室内外的各种干扰信息的突然出现等。那么,怎样的才能灵活驾驭这些教学意外,因势利导地处理好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14.
一、要处理好减轻课业负担与教师认真履行职责的关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要少管学生,少工作、少负责。有的老师可能认为,现在减负是因为我们以前事情搞多了,搞拐了,那我们就少做为佳,少管学生,不自寻烦恼。这是从消极的角度来片面地理解“减负”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两课”多媒体教学中,应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两课”改革的关系,处理好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教材与课件的关系,课件与教案和新增内容的关系,课件的直观性、鲜活性与知识体系本身的科学性、严肃性的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教师的讲解与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多媒体教学和其他教学手段的关系,多媒体课件研制人员的努力与广大“两课”教师共同参与的关系,多媒体表现力的丰富性与课程指导思想的科学性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语文教学伴随着巨大的惯性进入一个超越现实的伪科学的泥淖 ,教师和学生束缚在一个虚拟的学语文的环境中 ,本末倒置地去“研究”语文 (为了应付考试 ) ,而不是实事求是地去“学习”语文。文章针对这一现状 ,从课程与教学的结合上提出了科学地界定“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的看法 ,即处理好课内、课外语文学习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2000年3月30日藁城市教育局召开了全市教学工作会议,会上教研室总结了全市1999年的教学教科研工作,安排布署了2000年的教学和教科研工作;表彰了16个教育科研与教学工作先进单位,五个先进单位的代表介绍了经验;局长焦振芳同志作了大会总结报告。大会要求全市中小学要认真做好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减负与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系,“减负”不是减质量、减效率,要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作为衡量减负工作的标准;二是正确处理减负与考试的关系,减负并不意味着…  相似文献   

18.
"研讨式"教学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搞好“研讨式”教学,要处理好管理与教学、教师与学生、课前与课上的关系,发挥好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在教学全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浅谈开放教育中的"教"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教学时空自由灵活的教育形态。在“开放教育”教学中,“开放学习”决不是“放开学习”,要搞好自主学习,必须处理好远程教学与课堂教学、自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导学、分散个别自学和集中小组学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当前教育的热门话题.它与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密切相关,受全社会关注,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是——更新观念,在“减负增效”上善做、巧做文章.数学这基础学科要做好“减负增效”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积极寻求最佳结合点,促成学生的思想共鸣、思维共振、心理和谐,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生动地、主动地发展成才.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中学数学教学要达到“减负增效”必须重点把握好以下三方面.1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全过程是“减负增效”的关键所在教育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