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4年10月16目.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继美、苏、英、法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中国拥有核武器.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同时也是国际冷战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它不但影响了中外关系的格局.而且影响了国际冷战的态势.因而从中国的核研制肇端起。便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2.
冷战以来中美之间长期存在的敌视和猜忌使美国政府认定,中国拥有核武器会对其国家安全和全球战略利益构成巨大威胁。对美国政府解密外交档案的研究表明,尽管美国对中国发展核能力的对策制定一直受冷战格局和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羁绊,但最终仍完成了从敌视到承认的政策转变,体现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在核政策上不得不转而采取较为现实和灵活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冷战时期长期维持的两极体制彻底瓦解,各种力量在不断分化组合,各大国关系也在加紧调整,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迅速发展。日美关系是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中一对重要关系。近年来事态发展表明,日美关系出现许多新情况,发生许多新变化。本文旨在分析冷战后日美关系的新变化及其特点,引起变化的原因以及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等。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二战结束后.确立了以关苏两极格局为中心的雅尔塔体系.冷战对峙局面出现,资本主义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建立并相继改革.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将这一时期世界史和中国史结合起来.便于完整而清楚地了解世界的发展趋势.也便于从世界史的高度把握中国史?  相似文献   

5.
第一,国际局势可以为中国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成为世界的基本格局。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国。尽管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发展,俄罗斯试图利用军事实力保持其大国地位,欧盟的实力在增长,而且自主意识日益增强,日本也加快了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但在21世纪的头20年时间内,  相似文献   

6.
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以来 ,西欧政党格局发生一定变化 ,进一步向两极格局靠拢。政党格局的变化是由于冷战后冲击波、各国社会经济政治及选民队伍变化等一系列因素所致。西欧政党格局的变化将对未来西欧政治走向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冷战时期美日同盟问题研究是亚洲冷战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美对日政策的演变.而且还揭示了战后美国的亚洲战略及亚洲冷战的起源和演变。更为甚者,在冷战结束后,作为冷战产物的美日同盟并没有随着冷战结束而解体.而是继续存在并走向强化.这一现象又使得冷战时期美日同盟问题成为国际学术界反思和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雅尔塔格局结束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处于磨合与调整中,但美国出于控制世界、称霸全球的需要,竭力维持单极化力量格局,抱定旧的冷战思维,在国际交往中延续冷战模式,以中国为新的冷战对手,在国内保守主义、现实主义以及普世主义等思想的推促下,鼓吹“中国威胁论”,并以此为掩护,扩弃美国的政治、经济、安全利益及其文化价值观,服务于其全球霸权的战略需要。  相似文献   

9.
北约自建立后,在两极冷战格局下的国际安全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方面与美苏冷战体制的发展相联系,另一方面则与北约自身的社会组织结构密切相关,北约政治结构中的“政治协商制度”作用巨大,在不同周期表现出明显的强、弱之势。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一门新兴学科,冷战国际史研究目前主要聚焦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美苏关系.在对这一关系研究的过程中,如何从欧亚冷战的同步性来考察美苏冷战战略的出台,是目前研究需要拓展的,它将进一步深化人们对冷战起源的认识.二是集团对抗.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各自阵营中的盟国关系如何影响冷战进程,如何加强两大阵营的对比研究,是同盟研究的发展所在.三是第三世界.摆脱殖民主义的不发达国家很多都诞生于冷战格局之中,这些国家挣脱大国控制的方式决定了冷战格局由两极向多极的过渡,对冷战中第三世界的关注有助于理解冷战的终结.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大潮引进了大量西方的学术论著和科学思想,其中引人注目的是英国学者卡尔·波普尔独创性的科学思想。他的批判理性主义科学哲学在中国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他阐发的具有科学本体论地位的“世界3”理论,为我们倡导的“科技立国”纲领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理论基础。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长期主宰全球局势的雅尔塔体制崩溃,东西方长期对峙局面结束了。当今世界,已经从两极“冷战”格局走向和平、发展格局,从政治军事战争走向经济贸易战争。经济贸易战争的核心是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为了赢得经济贸易大战的胜利,为了在…  相似文献   

12.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祖国统一原本是海峡两岸中国人民的内部事务,但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势力的干涉,台湾问题日益复杂化,冷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必然引起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作为美国全球战略尤其是东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台关系不仅没有因冷战的结束而下降,反而不断得到提升,成为影响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晴雨表”。美国之所以在冷战后不断加大对台湾问题的介入力度,根本原因之一是台湾作为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牌”,在冷战后美国对华关系中有着深刻的地缘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45—1950年,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美苏两国由战时合作走向冷战对峙。这一时期,美国凭借其世界首强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积极干涉中苏关系的发展,成为影响中苏关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的诗美体式,在承继中有创新,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确立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审美特质.对现当代作家诗化小说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国古代小说对世界多元化小说审美格局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冷战结束了,但冷战思维仍然存在,我们必须加强对冷战思维的防范及其危害性的认识。 在冷战后的10年中,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并没有放弃冷战思维。所谓“冷战思维”,就是在战后持续40多年的东西方冷战的国际大环境中,美国政界、学界及舆论媒体等分析国际形势、观察国际事务的特有的思维模式或认识框架。冷战思维是美国发动冷战的思想基础并延续于整个冷战时期。 现阶段美国冷战思维的主要特征。以现实主义为冷战思维的哲学基础,认定大国间具…  相似文献   

16.
学习或讲授岳麓版必修I“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课,避免不了要思考“冷战”这一核心概念。因为,冷战是美苏两极对峙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导因,而且,冷战的过程,也就是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在以往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只关注历史事件的叙述,忽视对冷战核心概念的讲解,无形中也影响了学生对冷战概念的史实联系与本质特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仇永平 《新高考》2005,(4):47-48
20世纪后半期的世界经历了巨大变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以美苏对峙为特征的两极格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这些变化对当今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国际关系史历来是世界现代史复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根据复习迎考的要求,向同学们介绍复习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专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不断走向"保守化"的日本政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大慧 《教学与研究》2005,12(12):36-42
战后日本政治史是一部"保守"与"革新"相互对立与斗争的历史.从保革对立格局的演变过程来看,日本政治是不断走向保守化的.日本政治的保守化,自上世纪80年代起日渐明显,在冷战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呈现出明显的"总体保守化"倾向.这种保守化潮流的形成,固然与日本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有关,但其中日本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更是不能低估.今后日本的保守化趋势无疑会继续发展下去,并将对日本的未来走向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47年美苏冷战开始,美国调整对苏联的经济政策,战时经济合作走向破裂。经济遏制是美国总体遏制战略下经济关系政治化的表现。1947年到1950年美国完成了对苏联经济遏制的体系构建。冷战初期美国的经济遏制主要以出口控制为核心,阻止苏联集团获得有助于增强军事实力的战略性物质。经济遏制是美国对苏联意识形态对抗的需要,同时也加深了双方的对抗。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巨大改变。冷战时被美国视为屉主要威胁的苏联解体。面对变化了的国际格局,美国对冷战后的国家安全环境重新评估,开始酝酿其国家安全战略的大调整并形成了新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是美国全球战略的关键部分,称霸和维护霸权是美国安全的本质,美国的安全战略都是围绕着这一本质而制定和实施的。从诞生迄今,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几经调整,虽然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但本质并未改变。中国在美国亚太战略调整中被放到了重中之重的地位。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实力与日俱增的地缘战略大国,与美国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被美国视为潜在战略对手,为了遏制中国强大,美国进行了一系列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