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耄耋老人得到四面八方热情关怀》,这是一条标题。凡具有中等文化程序的读者一看就懂。如果通过广播念,对“耄耋”一词许多听众也许会一下子反应不过来,误以为是老人的名字。假若广播说80岁老人如何如何,效果则另是一样。由此想到,目前,在我们的广播中,半文半白的语言,不明不白的简称。生僻难懂的专用名词和专业术语,时常灌耳。比如:“窃以为……”、“……使之……”,“如……则……”等等。试问有什么必要非用这文言词汇不可呢?谁在讲话的时候用些“之、乎、者、也”呢?还比如:“双引”、“双争”、“四有”、“经洽会”等等简称和专业用语,不但不容易被听众所接受,反而会给听众留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最现代化的舆论工具之一——电视机的数量迅速增加。电视这个传播界的“后起之秀”以其视听兼备的综合性和集声色之美的形象性,吸引了大量的受众。在电视开播时间,只要有条件收看电视的地方,很少有人舍弃看电视的机会去光顾广播这个“老朋友”了。这种现象说明:电视事业冲击了广播事业,把大量的听众“抢”了过去,所以,广播面临着电视的挑战。广播怎样争取听众呢?这就要“汇天下之精华,扬独家之优势”。这“独家优势”就是广播独有的特长。广播有哪些独有的特长呢?据说法国一位著名女导  相似文献   

3.
所谓“隐形新闻”,指表象内隐的新闻。比如,隐含在会议材料中的新闻,生活琐事中包含的新闻,以及社会日常生活浮象下不易被人察觉的新闻……等等。这些都是“隐形新闻”。 要想及时发现“隐形新闻”,必须具备非常强的新闻敏感才行,从这个角度说,能发现“隐形新闻”,能让“隐形新闻”显形,这是新闻工作者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如何让“隐形新闻”显形呢?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是辉煌的世纪。广播怎样辉煌?每一个广播人都应该思考。比如,世纪之交广播队伍如何建设?新形势下如何进行体制改革,组建广播集团,实现产业化?新形势下广播怎样拓展自身的优势和功能,树立新形象?如何办好节目,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导向水平?等等。本文就世纪之交广播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其时策谈一些粗浅的  相似文献   

5.
前两年,社会上发生过一场争论:新闻工作算不算一门科学,或者说,新闻工作“有学”还是“无学”。经过新闻界的一番有根据的论证,新闻工作被承认为一门科学了,新闻工作的确“有学”。那么,广播工作算不算一门科学呢?广播“有学”还是“无学”呢?如果承认广播工作是一门科学,或者说广播“有学”,可以成为广播学,那么,它和新闻学是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新闻界,乃至广播界内部,意见并不一致。这是因为,一方面,社会上也好,新闻界也好,对广播工作的历史、实践和理论缺乏了解;另一方面,我们广播工作者对于自己从事的这门科学也研究得不够,  相似文献   

6.
时下,广播带“响”一词出现的频率颇高,似乎只要一提到广播就有带“响”二字伴随。诸如广播创新——带“响”,广播好稿——带“响”,广播评论——带“响”,广播优势——带“响”等等。广播人更是将带“响”二字挂在嘴边,甚至成了炫耀的资本。一问:何为广播带“响”,带“响”优势如何发挥?  相似文献   

7.
我们收听广播,常常可以听到播音员热情的声音:“各位听众,现在请听对话……。”“对话”是广播中常见的一种宣传形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科学知识》、《讲卫生》等知识性节目里,在《对农村广播》和对青年广播等一些专题对象节目中,都常常采用“对话”广播。“对话”广播生动活泼,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深受听众的欢迎。怎样播好“对话”呢?“对话”稿有什么特点呢?大家知道,“对话”稿件是通过人物之间交谈的形式来表达的。所以,“对话”广播的语言就要有人物的思想性格,它较之播其他稿件的语言要更通俗更口语化更朴实流畅。根据对  相似文献   

8.
这里说的“故事”和“情节”,是借用英国文艺评论家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中的解释。他说:“故事”虽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不成为小说,但它是一种很低级的形式,不过是从时间绦虫上切下的一个片断,“早餐后是午餐,星期一后是星期二,死亡以后便腐烂等等”;“故事”是古已有之的,“当时的听众是一群围着篝火在听得入神、连打呵欠的原始人”。而“情节”却是小说中较高级的一面,它同样要叙述事件,但特别强调因果关系,比如“对于王后已死这件事,如果我们再问:‘以后呢?’便是故事,要是问:‘什么原因?’则是情节”。  相似文献   

9.
范军 《编辑之友》1999,(6):21-24
“核心期刊”作为期刊尤其是学术理论期刊身份、地位的标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一些期刊的四封上;“核心期刊”作为一种评价指标,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文章、项目、刊物、职称等等的评比评选中。什么是核心期刊呢?它又是如何筛选和评定的呢?作为学术期刊一个重要方面军的高等学校文科学报人选核心期刊表的情况如何呢?下面就这几个问题作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涌动于全国各地的广播改革潮,激起了全国各地的广播热。如何保持广播在日益激烈的新闻媒体竞争中处于一种最佳生态?广播改革必须深入,唯有深入,改革给广播带来的新生才可能得以巩固,广播之“热”才可能成为一种恒久的魅力。 那么,广播改革如何深化呢?我们认为,广播改革的深化,最重要的是广播改革者们要确立三种意识。 一、确立特色意识。 广播改革的深入,应该以显示特色为目标。这个特色是指办台特色及节目特色。不同层次,不同经济条件的广播改革,其深入要立足自己的实际,使电台的构架、规模更贴近实际,节目设置及播出形式更符合当地听众的需求和意愿,从而使电台成为“这一个”。个性,是个体存在的依据,简单的重复等于灭亡。不同层次,不同经济条件的广播改革,如果漠视个性,只求同一,不切实际地照搬他人办台模式及节目套数,那也只能是一时片刻的“哄动”。  相似文献   

11.
前两年,社会上发生过一场争论:新闻工作算不算一门科学,或者说,新闻工作“有学”还是“无学”。经过新闻界的一番有根据的论证,新闻工作被承认为一门科学了,新闻工作的确“有学”。那么,广播工作算不算一门科学呢?广播“有学”还是“无学”呢?如果承认广播工作是一门科学,或者说广播“有学”,可以成为广  相似文献   

12.
具有吸引力的新闻,多半是好新闻。反过来,一篇好新闻,也必然对读者具备一定意义上的吸引力。 那么,如何才能使新闻作品写得有吸引力呢? 笔者以为,具有吸引力的新闻,必然有着两大特点:一是新闻主体亦即事件本身已经含有吸引力。例如重大的社会新闻、突发事件等等。比如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怕袭击事件。二是事件本  相似文献   

13.
一资深编辑提及:上海某记者报道.“同盟会员某某在沪去世……”而另一记者同样报道这件事,“最后一名同盟会员,目前在沪因病去世……”显然,后者的报道高于前者。原因当然是他的背景交待得好。记者该如何用活资料呢?  相似文献   

14.
广播记者常会碰到这样一些情况:被采访对象开始是侃侃而谈,但一见记者拿出录音机,便拘谨起来,变得吞吞吐吐;或者,一起突发事件发生了,肇事者不以为然地辩护,在场群众毫无顾忌地议论,但一见录音机,就缄口不言了……由于暴露录音机的缘故,使广播记者失去许多真实自然的第一手音响材料. 录音报道与文字报道不同,音响的自然与否,直接影响报道效果的好差。如何采制真实自然的音响材料呢?笔者不妨提出“隐性录音”这一概念.“隐性录音”即:录音者不暴露身份或者不暴露录音动机而进  相似文献   

15.
创优、出精品一直是很多广播新闻工作在为之努力的事情,这也是未来事业的发展、媒体的生存向每个广播新闻工作提出的要求。但是,如何才能创出精品呢?  相似文献   

16.
简化得不当     
报纸上使用的某些事物名称的简称,有的简得不当。下面举两个例子: “彩电”——不久前,人民日报曾经刊登过《陕西彩色显象管厂动工兴建》的报道,文中说:“……按期拿下彩电工程,为四化作出贡献”。“彩电”这个简称,究竟是“彩色显象管”还是“彩色电视”的简称呢?实在费解。该文谈的明明是“彩色显象管”厂动工兴建,而“彩电”显然不能是“彩色显象管”的简称。那么,它是不是“彩色电视”的简称呢?看来  相似文献   

17.
广播是通过电波传播声音,向广大受众提供听觉形象以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在各种新闻媒体都使出十八般武艺来争取受众的今天,"广播"如何发挥自身的特点,向听众展示自己的魅力?录音报道则能较好地发挥"声音"这一优势,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真实感和感染力.而录音报道的主体--"音响"则是展示"广播"魅力的关键所在.那么,怎样在录音报道中运用好"音响"呢?  相似文献   

18.
北辰之光──北京北辰实业集团公司巡礼冯秀珍每当夜幕降临之际,在北京北城的上空,你会看到“北辰集团”四个红彤彤的大字在闪耀,犹如北斗般灼灼放光,带给你光明与启迪……春秋五度走北辰那是1989年的春天,北京北郊。春风浩荡中,走来一位耄耋老人。他,鬓边银丝...  相似文献   

19.
广播是声音的文化,一个优秀的广播新闻记者,应该能熟练地使用两支笔:一支是用来书写的笔,另一支就是话筒。广播记者要能够用录音机和话筒录制出真实、生动的典型音响,通过话筒的“描写”,将信息准确地、全方位地传达给听众,使听众能够领会作品的深刻主题。 那么,如何才能用好话筒这支“笔”呢? 一、在采访中要尽可能地用话筒,尽量避免用笔。  相似文献   

20.
广播宣传正在进行着深刻的改革,尤其是它的节目形式和播出方式在更新。“大板块”、主持人(采编播合一)、直播式、谈话体、热线电话、听众参与、双向交流等等,令人耳目一新,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掀起了不小的“广播热”,增强了广播在新闻媒介群中的竞争力。然而,几乎与此同时,我们面对着一个如何对待原来的节目形式和播出方式的问题,包括:小时段(相对于“大板块”)、(采编播)三合作、录播式、广播体(文章)等等。有些电台在这方面已全部“推陈出新”,对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