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层"已成为未来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重要的空间。为了深入了解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观"和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原因,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本文以洛阳大学生为例,对大学生"基层就业观"进行了实证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四力助推",即: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基层岗位的吸引力、高校教育的匹配力和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大力拓展就业新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赴基层就业空间广阔、大有可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不仅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原动力,还能成为青年成长成才的助推器,同时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当前高校毕业生赴基层就业存在着人数较少、类型集中的问题。立足新发展阶段,高校应着力探索构建涵盖思想引领、文化熏陶、就业指导、实践锤炼、激励保障“五维一体”的工作机制,有力促进高校毕业生赴基层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迅速转变成为“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致使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把广大基层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高校毕业生前往基层就业还受到就业观念、就业条件以及高校专业设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高校、政府、基层以及毕业生四个方面都要积极转变,推动高校毕业生的基层就业。  相似文献   

4.
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连年攀升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就业,既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也是解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人才匮乏的有效路径。当前,大学生基层就业过程中存在政府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高校引导力度不够、毕业生主观就业意愿不强等问题。在对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从政府、高校、毕业生和基层组织四个层面提出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长效机制的相关建议,以期对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就业压力,还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基于天津市39所高校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分析目前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方面的具体举措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基层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突出思想价值引领,促进基层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注重榜样文化建设,创新基层就业宣传形式与内容;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构建基层就业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丰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基层就业胜任力;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创新基层就业激励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许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在这些政策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本文结合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对国家公共政策如何更好地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导向也在发生着重大的调整。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全面提出基层就业的项目计划,包括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基层见习项目、选调生项目、"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高校毕业生进村进社区等。十年来,由这些项目所代表的基层就业  相似文献   

8.
对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若干问题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广西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状况的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愿意选择到基层就业,但是目前也存在制约高校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诸多因素,需要政府、人事劳动部门、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推动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浅析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不仅可以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而且是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随着国家一系列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就业政策的出台,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途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参加选调生等更加地丰富,毕业生的切身待遇也相应的得到了保障,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由于就业压力不断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得到社会的关注,而如何能够引导大学生从事基层职业已经成为就业工作的重点,本文主要对相关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进行了调查,并对影响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导向也在发生着重大的调整。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全面提出基层就业的项目计划,包括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基层见习项目、选调生项目、"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高校毕业生进村进社区等。十年来,由这些项目所代表的基层就业  相似文献   

12.
如何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南京师范大学近几年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调查分析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就业的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当前,随着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和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引导,许多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去就业,但在基层就业的岗位上,部分毕业生却表现出胜任力相对不足的情况:工作完成情况不佳,与同事关系不融洽,对基层生活不适应;其原因,既有知识上的不足、能力上的欠缺,也有心态价值观上的问题;提升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胜任力,需要大学生、高校、国家及社会以及基层单位共同努力,其中主要依靠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协调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整体效果仍不令人满意,问题主要体现在高校和政府部门开展工作力度不够、大学生与基层用人单位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因此,应根据基层实际情况对中央优惠政策进行补充和加强,开辟基层工作大学生晋升专属通道,改进高校就业率统计方法,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关于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完全走向市场化,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对促进我国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文章分析了近几年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情况,着重就如何正确引导、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校是直接向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人才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能否实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将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升到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通过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积极推动和谐就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是西部经济发展人才补给的重要资源,在国家鼓励毕业生支援西部建设的大环境下,如何把毕业生引向西部基层就业,需要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加以解决。本文着重分析了大学生面向西部基层就业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到西部基层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一句简单的"宣传口号"到具体项目和行动的落实与实施,近几年来,到基层就业已经逐渐为大学生、家长和社会所接受,成为很多大学生毕业时的选择。自2003年起,各级政府部门扶持和促进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育特岗计划"、"大学生到村任职计划"……2008年7月15日,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在山西太原召开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研讨会上明确提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2009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核心工作和重要任务。"尽管经历着就业观念的转变和就业体制的摩擦所带来的种种阵痛,但不可不说,随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提倡和引导之下,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之路正在越走越宽……  相似文献   

19.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协调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整体效果仍不令人满意,问题主要体现在高校和政府部门开展工作力度不够、大学生与基层用人单位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因此,应根据基层实际情况对中央优惠政策进行补充和加强,开辟基层工作大学生晋升专属通道,改进高校就业率统计方法,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0.
占江 《继续教育研究》2013,(12):113-115
2013年,河南高校毕业生达51.4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近3万人,加上往届未就业毕业生,面临就业的毕业生总人数达到60万。为破解这一难题,河南省多措并举,积极落实就业政策,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和就业服务,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确保了全省就业局势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