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一生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山东已被金兵所占,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怀着收复中原的愿望,先后向朝廷上《美  相似文献   

2.
爱读书的同学可能知道,南宋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同学们可知道“稼轩”这个号是怎么来的?辛弃疾在江西为官时,为新建成的房子起名“稼轩”,作为这所房子的主人,便自号稼轩居士,《清平乐·村居》就是他住在稼轩时创作的。辛弃疾与北宋时的苏轼齐名,世称苏辛。但是要论到在词上的成就,无论是数量之多,还是质量之优,辛弃疾足可称雄两宋。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南宋与北来侵略的金国不断开战。辛弃疾在21岁时,就组织民众,成立义军,树起了抗金的旗帜。第二年,他曾亲率50余人,奇袭金兵大营,生擒叛将张安国,真可谓英勇善战。辛…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激烈的时代,家庭的熏陶,民族危机的加剧,使辛弃疾从小就立下了报国的壮志。辛弃疾南归后,深感“南共北,正分裂”的痛苦,为此,他写下了《美芹十论》和《九议》,陈述抗金主张,但是,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苟且偷生,辛弃疾的主张难以实现。尽管如此,他始终没有丧失信心。在各地官任上,总是图谋恢复,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的耿耿忠心。但是由于统治者不思救国,坚持抗金的辛弃疾,屡遭排挤,他被迫困居带湖、瓢泉。他满腹经给,怀抱壮志,也只能付之东流。严酷的现实把辛弃疾的理想打得粉碎,“满腔忠愤,无…  相似文献   

4.
辛弃疾是南宋词坛的一面大旗,没有了他,南宋一百余年坛黯然失色。政治失意,报国无门,促成了他词作的悲歌慷慨;闲居农村,寄情山水,又使他创作了一些模山范水的词章。《沁园春》便是这样一首写景之作。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教材(选修一)选编了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玉案·元夕》:对这首词的思想分析,《教师用书》简析为“是作者政治失意后,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至于作者的思想情怀怎样贯穿在词作中,就没有具体地、深入地去分析。下面就作者的思想情怀,结合其相关的词句,做些解读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与苏轼齐名,合称"苏辛"。辛弃疾21岁参加抗金义军,曾历任湖北、江西、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他对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作为一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大力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政治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其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辛弃疾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工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代表作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辑有《稼轩长短句》。  相似文献   

7.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66岁做江苏镇江知府时写的《南多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1140—1207),山东济南人。在他出生前13年,金兵南侵,徽、钦二帝被掳,中原陷入敌手。宋南渡以后,朝廷置人民痛苦和民族危难于不顾,屈辱求和,苟安江左。辛弃疾始终坚持抗金救国的政治主张,但长期不为朝廷重用。在写这首词前不久,宰相韩侘胄企图以出兵北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了辛弃疾。他们起用辛弃疾,不过是想利用他的名望作北伐的旗帜而已。同年三月,辛弃疾被派到镇江任知府。辛弃疾怀着复杂的心情登临镇江东北的北固亭,不禁感触连翩。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词作众多,其晚年闲居瓢泉时所作的词中思想构成复杂、内涵丰富,从其出发分析辛弃疾晚年的思想世界,并结合南宋时期思想史发展的背景,可以探讨辛弃疾晚年思想复杂的根源。对比其他南宋文人的创作与思想,最终可以确立辛弃疾作为南宋词人的代表在南宋思想史上所具有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9.
李曾伯是南宋文武兼备的名臣,其自寿词相比于他寿词更有价值,其中渗透着隐逸与报国的矛盾和对精神自由的不懈追求。他的寿词受辛派词人辛弃疾的影响,但相比而言,李曾伯寿词以归隐和爱国矛盾心境作为其寿词的思想核心.辛弃疾寿词则凭借豪放的抗金复国的爱国风气而光彩夺目。  相似文献   

10.
《清平乐·村居》(苏教版第九册第21课)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跟教材配套的参考用书上这样分析上片的含义“上片写农家老年夫妻在茅檐下喝酒谈天的情景。”“上片展示了这样的图景 :一所低小的茅屋 ,紧靠着一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 ,刚刚饮罢了酒 ,亲热地坐在一起聊天。”在这本参考书里 ,编者显然把“醉”的主语理解为翁媪 ,而我认为理解为作者更合情理。首先 ,我们来了解一下辛弃疾其人。辛弃疾二十二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二十三岁南渡 ,历任南宋建康府通…  相似文献   

11.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间,辛弃疾奉表南归。也在表章上签过字的抗金义军小头目张安国,乘机勾结金人,竟然杀死义军首领耿京,投降了金营,做了济州知州。辛弃疾于归途上闻讯,遂率五十骑,直奔有五十万敌军把守的济州,一举活捉了张安国,绑赴南宋正法。其非凡之举,后世叹佩不已。人云: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然而,对辛弃疾押叛徒张安国赴于何地,今人传记颇为不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夏承焘《辛弃疾》一书中写道:“(辛氏)把这个叛徒绑到建康,献给赵构杀了。”同是该古籍出版社发行的周笃文《宋词》中却有这样一段记载:“(辛氏)一举活捉了正在狂欢作乐的张安国,押至临安正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我国南宋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作者辛弃疾的自身经历,从丰富的现实内容和高超的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分析、评论了辛弃疾的著名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使读者对辛弃疾豪放派词作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有利于我们对辛词的鉴赏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出生在一个中小官僚家庭里。他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回归南宋,一直主张用武力抗击入侵者,却得不到统治阶级的支持,被贬回家,抑郁而终。他的《美芹十论》和《九议》详细陈述了他的战争策略,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  相似文献   

14.
许锡强 《语文学习》2010,(6):F0003-F0003,80
知道镇江有座北固山,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次执教这一名作之后,得有机会“烟花三月下扬州”参加全国语文教学研讨会,我返程时选择去镇江坐火车,就是为了登上北固山凭吊辛弃疾,更为了去凭吊我们金华的先贤陈亮。  相似文献   

15.
上梁文不仅大盛于宋代,且文章体制规模亦定型于宋代。但两宋上梁文有区别。北宋多应制、范式之作,使用范围十分固定;由于社会政治的巨变,南宋上梁文开始走向个性与抒情。如大词人辛弃疾的《新居上梁文》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他为南宋后期文人提供了一个范式,使上梁文更向着审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对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局面的强烈不满和对投降政策的批判以及对抗金斗争的高度赞扬;表现了抒发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辛弃疾的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史上,南宋时期的辛弃疾是个杰出的爱国词人,《稼轩长短句》中不少优秀词篇传达了他力主以战去战,统一祖国的心声。辛弃疾词所表现的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应该继承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18.
<正> 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又一大家,是南宋词人中唯一的“堪与北宋人颉颃者”(王国维《人间词话》)。辛词的美学蕴含十分丰富,它集中地体现了南宋时期的时代精神和艺术旨趣,代表了那一时期文学创作的思想特征和艺术成就。本文拟就辛弃疾词的美学内容谈一些  相似文献   

19.
辛弃疾号「稼轩」与身体多病无关湖南省衡东县一中陈新国《语文天地》(高中版)1997年第1期载叶汉才老师的文章《古代作家别号趣谈》,文中说:“‘稼轩’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号。因为辛弃疾小时候多病,故名弃疾。成年后起字为幼安,号稼轩。其号与名、字一样都...  相似文献   

20.
辛弃疾生于南宋初期,正是民族矛盾尖锐化的时代。当他二十二岁渡江南来,即以湔雪圈耻、规复失土为唯一职责。数十年间他曾不断努力而终无成效。直到他吟着“春风不染白髭须"(《鹧鸪天》)的时候,此种矛盾不稍改变。辛弃疾对南宋国策是有意见的,这些意见有时在词作中提出;辛弃疾对国家的感情是深厚诚挚的,这种感情往往在词作中流露。由于辛弃疾与当时广大人民的愿望和感情有相通之处,所以他的词就有了普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