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教学的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们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假若一个教师想用知识去照耀一个置身在无知中的学生,他就必须首先激起他的注意,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我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相似文献   

2.
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育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习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假如一个先生想用知识去启导一个葬身在无知之中的学生,他便得先激起他的注意,使他能用一种贪婪的心理去吸取知识.”俄国杰出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注意就是那扇门,一切外部世界进入人的灵魂的东西都通过这扇门……”他们都高度地概括出注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增强生物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趣味性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一事物,力求参与该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心理色彩的心理倾向.一个人一旦有了这种心理倾向,他就会主动、积极、执著地去探索,使学习获得明显的成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究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应非常重视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动力性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能促进学生全身心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特别是相互交流的活动中去.学生只有对学习知识感兴趣,学习才能成功.  相似文献   

4.
作为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认知理论在学校教育、神经症诊治等领域有较为成熟的应用。然而,《新视界心理学》沿着"用知识描述心理"的思路,主要从两个篇章聚焦一种新的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及其应用。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他认为人的心理是一个由"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心理的容器",通过这个"容器",人们可以认识到认知结构的知识模型及其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5.
雒红杰 《考试周刊》2012,(47):68-68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使他不知不觉地心驰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学习也一样,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地去阅读、求问,就能愉悦快乐地接受新知识,  相似文献   

6.
注意与教学     
十九世纪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有一句名言:注意是知识的门户。他指出了注意在掌握知识中的作用。人们一切知识的获得都必须通过注意这道大门,否则是徒劳的。注意是人们心理活动对客观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所谓指向性,就是人把心理活动朝向于某一个方向或某一个事物,即反映客观事物发生的方向——事物的空间位置。所谓集中,就是人把心理活  相似文献   

7.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智力的发挥。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相似文献   

8.
对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来说,用"心"去关爱学生、呵护学生、培养教育学生是其光荣职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非常伟大的。要做一个用"心"来哺育学生成长的人,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真心诚意地为他好。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你是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时间长了,学生会看得一清二楚。  相似文献   

9.
孙玉荣 《山东教育》2002,(35):19-20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通过对儿童心理活动规律的探究,认为儿童获得知识的心理过程要经过“注意—期待—探究—行动”这样几种心态,提出教学程序也要符合学生的这种心理流向,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语文课堂教学同样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开放、动态的双向活动过程,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也应该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赫尔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要着重让学生打好基础,学会应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兴趣是指一个人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人对他(或她)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使他(或她)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兴趣可以孕育愿望,也可以产生动力。"  相似文献   

11.
李森 《现代语文》2013,(10):80-81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的名句,他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也要引入"活水"。  相似文献   

12.
孙国明 《成才之路》2010,(21):97-97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要着重让学生打好基础,学会应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兴趣是指一个人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人对他(她)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使他(她)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兴趣可以孕育愿望,也可以产生动力。”  相似文献   

13.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即情感心理状态如何。这是由于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为具有巨大的调节和推动作用,只有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才能让孩子们的情愫在课堂里绽放,让语文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创造力的发挥不仅取决于他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取决于他在一定场合下的心理状态。这已被实践证明并引起人们高度注意。所以,一个勇于改革、不断创新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要有良好思想品质和知识才能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学生思想...  相似文献   

15.
杨园园 《考试周刊》2011,(79):51-52
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的知识教育人类是不够的。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美和道德上善的鲜明的辨别力。"那么,该用什么来教育人类呢?教育又怎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一台机器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给了我们回答:"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土壤。善良情感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如果青少年时期蹉跎,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数学知识探索的愿望。一、用爱心感染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教师有效地实施教育就要用爱心去培育人。  相似文献   

17.
吴娬 《文教资料》2011,(13):77-79
山水画中的"以大观小"是沈括在《梦溪笔谈.书画卷》中提出的,近人多有重新论述,讨论的焦点是关于透视的问题。立场不同,出发点不一样,谈论的重点有别,有的学者认为"仰画飞檐"就是一种焦点透视,有的认为古代中国画画论应用自己本土的元素和思维方式去阐释。沈括是在具体谈李成"仰画飞檐"时提出山水画的"以大观小",但他自己并没有更深入地去论述,他的观点没有给出一个系统的"以大观小"的理论。因此联系上下文的关系,才能更明确沈括在说什么,在论述他的观点时才能更全面。  相似文献   

18.
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点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无论是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还是注意都是靠精彩的教学语言去牵引的。”以前我总认为语文课上才适合用诗一般优美的语言,而生物课在语言方面的要求不是很高。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从中我们体会到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无论是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学校的学习环境中,还是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只有把树林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时,他才能对每一棵树形成较完整的表象。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应当这样来安排教学过程,使得高年级学生能从整体上分析完整的课题,去思考一些较重大的带有探索性的问题。"这个"整体上""重大的""带有探索性的"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