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末年社会的动乱导致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儒学传播与发展也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汉晋时期,巴蜀地区社会局面较为安定,为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巴蜀儒学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受到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本土文化的深刻影响,这样的儒学思想新格局和新态势的出现,对两晋以后儒学的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儒学是以儒家学者为代表的一整套思想理论体系,民间信仰是民众对神神鬼鬼的信仰和崇拜,两者是大小传统之别的重要代表。儒学既存在不同时代分期的历史发展走向,也存在政治化、学术化、神学化、民间化的多重特质发展走向;民间信仰又存在弥散性,两者因此融会共生,在汉代社会构建而成"神学政治"文化生态模式。这种特有的文化模式,以天人信仰为中心,在思想、道德、法治、民风民俗、文学等多个文化层面都能通过儒学与民间信仰的融会交织体现出来,最终形成立体的多维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3.
清代官修目录学巨著《四库全书总目》,是在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倡导儒学教化之用的政治环境下和以乾嘉实学为依托、强调儒学经世之用的学术环境中编纂而成的。儒学精神在《总目》宋代文学批评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就文之体而言,《总目》建构出以雅正之体为宗、以俚俗之体为辅的文体谱系。就文之用而言,《总目》奉儒家思想为正宗,注重儒家的文教之规与经世之用。就文之品而言,《总目》喜以作家的人品定位文品,为文学套上道德的枷锁。《总目》以儒学的视角来阐释文学,不仅从客观上推动了清代儒学的发展,展示出清代官方政统掌控下的文统构式,亦对清代中晚期的士习民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而为我们研究时代、政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了解清代中叶文学批评的观念与方法作出参照。  相似文献   

4.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悠久的中华文明为深厚土壤的。这意味着我们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历史的经验中获得启示。中国传统社会在汉代以后的2000多年里,尽管改朝换代的悲喜剧一幕又一幕,但是儒学作为核心价值却一直没有变,儒学始终指导和规范着国家、社会和个人,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借用理学家的话来说,就是"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这意味着儒学的核心价值得到了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刘俊起 《寻根》2005,(1):28-34
本文试图通过对盘古山盘古神格建构过程的追溯,对不同历史时期民众、地方文人与政府三种社会力量对民间信仰的不同态度及其互动进行分析,进而审视大传统、国家权力与民间信仰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6.
王广瑞  燕晓轩 《中华文化论坛》2023,(3):79-89+189-190
社亲是村落之间结为类似亲戚一样友好关系的民间习俗,是中原地区特殊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遗存于晋冀豫边界地区。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究社亲文化的本源,审视社亲的类型及其形成过程,阐释中原村落社会的一种民间交往机制,这既是为了对社亲文化的释读去表层化,也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社会现象。追根溯源,社亲的起源可分为感恩型、生计型、玩笑型、祭祀型等类型。作为一种民间习俗,社亲的本源有相似性,其内涵的传承流变存在一个文化再造的过程,同时社亲也是中原地区村与村之间和谐互动的一种生活样态。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在先秦及秦汉时期就形成了通过经济活动追求财富的传统。司马迁形容之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和“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此后开始批判逐利思想,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此举固然是对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进取逐利设置了一大障碍,但它却从未真正消除先秦以来形成的传统。民间的追逐财富的意识和经济上的进取精神已是根深蒂固,它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渗透在古代平民的各个阶级和阶层之中。中国古代的平民主要是农民,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8.
<正>对于宋朝产生的儒学新形态,历来称谓繁多:道学、理学、宋学、新儒学等等。每一种称谓都反映着不同时代的人对于自身现状的独特认知。"道学"和"理学"是宋人自言之语,其中透露着他们对于自身学术与理想的认识;"道学"与"理学"概念之间的差异,也彰显着宋人思想与政治的真实处境;元明清三朝沿用"道学"与"理学"的概念,但其背后所表现出的思想差异更为复杂;用"宋学"来指称宋代学术,这是清人在考据之学的学术理路上做的概念划分;用新儒学来指  相似文献   

9.
传统观点认为,汉初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是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才取得统治地位。本文则认为,汉初儒学已发挥了统治和主导作用。首先,儒学提出的“文武并用”、无为政治、礼制建设等统治策略,比黄老之学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和回答了时代课题;其次,汉初的文化、政治、法律政策以及有关制度建设特别是文景之治,基本上体现了儒家的政治原则;第三,汉初社会已经出现了传习、尊崇儒学的风尚,儒学的基本规范和价值标准已经被社会普遍认同和接受。  相似文献   

10.
论“礼失而求诸野”——儒学不能离开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儒学、儒教、孔学,在英、德、法,都分别译为“Confucinism,konfuzianismus.Confucianisme”,意即孔夫子主义。即以孔子为儒家始祖。但孔子留下作很少,“述而不作”,后人多半依其片言支语,再根据自己的观点、立场,作出种种解释,所以孔子与儒家未必相等,民间儒家与官场儒家未必相等。  相似文献   

11.
关于儒学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早在本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就成了热点,二战后这个问题再度成为儒学讨论的热点。特别是在日本产生了所谓经济奇迹和“四小龙”崛起之后,有的学派把这个问题推到了极端,似乎日本和“四小龙”战后经济飞跃发展应完全或主要归功于儒学...  相似文献   

12.
2005年9月9日至12日,由武汉大学传统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台北《鹅湖》杂志社、台北东方人学术研究基金会、台湾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第七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在武汉大学召开。会议围绕“儒学、当代新儒学与当代世界”的主题展开。其问,140位与会学就当代新儒学代表人物的思想、当代新儒学与宋明儒学、当代新儒学与西方哲学、当代新儒学与佛学、儒家伦理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及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3.
张謇是一位有着儒者风范的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的身上既体现着时代性 ,又有传统儒者的深刻烙印。儒学不仅影响了张謇对社会的基本认识 ,影响了他的人生价值观 ,而且对他的行为活动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可以说 ,儒学影响了张謇 ,张謇也希望通过儒学寻找其行为的理论依据。在儒学影响下的张謇 ,既表现出迂腐的一面 ,同时也表现出改造社会以及关心社会民生的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当代生命伦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物学、医学领域,但这门学科产生之初,就超出了自然科学范围成为关系到整个人类未来命运的重大课题。生命问题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其引起的价值冲突与规范冲突等等,使这个兴起不到半世纪的学科备受关注。儒学作为中国传统的人科学,对于生命伦理问题进行了积极回应。在回应生命伦理问题的过程中,儒学自身价值系统得到了展示,使儒学重新走向了现实生活,同时儒学也提高了在当代社会的应变能力,自觉融入全球一体化发展浪潮之中。  相似文献   

15.
心性儒学与未来世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性儒学与未来世纪蒋庆中国儒学有两大传统,一为政治儒学,一为心性儒学。政治儒学以汉代今文经学为代表,心性儒学则以宋明儒学为代表。两大儒学传统虽一根而发,同源於孔子,但其所欲解决的问题不同,其内在的理路也因之不同。本文所要说明的是心性儒学与未来世纪的关...  相似文献   

16.
一、孔子言仁
  现今已踏进了21世纪,东亚各国走向数码科技极为发达的社会,同时为了提升其经济水准施行各种措施,然而整个社会的道德意识变得非常薄弱。人际关系围绕着个人利益而旋转,从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不如以前。不过,应该如何做人处事、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等问题还是令人自问不已。在此我们通过探讨传统儒学的价值取向和其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或许有助于人们怀着真诚的道德情感相互对待,并且依赖称情合理的礼仪和睦相处,以此建设大家和谐相处的先进社会。  相似文献   

17.
管理学家成思危教授认为,儒家管理思想的特点是重国家及社会管理,其精髓可归结为“重在治国,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知人善任”。上述见解颇有道理。本文拟就儒学精髓中“知人善任”之“善任”,即怎样合理使用人才问题,探讨儒学之管理理念。儒学在合理使用人才问题上,迸出过许多智慧火花,产生过一系列重要的管理理念。其中如何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正确对待人才的长处与短处,以及用人问题上的诚和信等三个理念,充分反映出儒学在人才管理观念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一)关于如何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德才兼备是最理想的人才。任用这…  相似文献   

18.
为推动当代儒学的进一步研究,加强全球性儒学研究的交流与协作,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国际教育基金会、佛光人文社会学院、杭州师范学院、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院于2004年4月2日至5日在杭州联合举办了以"儒学的当代发展及其理论前瞻"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9.
宋代,士大夫崇佛之风日甚,几至人人谈佛。理学诸子为捍卫儒学地位,视佛学为异端,着力排佛。二程、朱熹强调儒佛界线,以儒家价值观立论,从“理”的“实”与“空”、“公私”、“义利”等方面力辨儒佛之异,指斥佛学无“理”,即便有“理”,其“理”也“空”;佛学立教,为“私”为“利”。但是,儒学与佛学本为两种不同的信仰体系,理学诸子以儒学价值观度量判定佛学之非,其理论有着先天的局限,故其排佛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朱熹、新儒学与现代化高令印一、"新儒学是东亚文明的体现"和朱熹集新儒学之大成最概括地说,世界上的文化分为东西两大类,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基础,而东方文化则主要是根源于儒学。①儒学的发展有三个时期:第一期是以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为代表的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