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以"轻"和"重"为切入点,思考哪种生活方式更值得追求。书中特蕾莎作为"生命之重"的代表人物,为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背负着沉重的负担;萨比娜作为"生命之轻"的代表人物,为追求自由卸下了身上所有的责任。不可否认,这两者是很有代表性的女性,但是她们的性格过于极端,导致一生都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为分析特蕾莎和萨比娜性格的形成原因,为以后子女教育提供启示。本文将从心理学依恋理论入手,对特蕾莎和萨比娜的婚恋观念进行分析,并由此解读这两种依恋类型形成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深切关注了人类的存在状态。书中的托马斯和萨比娜原是相似的人,但"非如此不可"的选择使托马斯的人生重新充满了意义,一如既往的"别样亦可"的选择则使萨比娜的人生成为一片虚空。"非如此不可"的选择对人类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文学中出现的"母性神话"倒塌的现象已经在引起学者的注意.但这一问题在中西文学的古典时期就已经出现,呈现出如赫拉、美狄亚、细侯等"恶母"形象.本文对中西古典时期恶母形象进行了列举陈述,并通过对当时父权社会的分析,得出所谓的"母性神话"是根本不存在的结果.另外,这些"恶母"形象表现出了母亲的多元性,是对于"母性神话"的解构,母亲之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著的关注人类生存境遇和两性关系的哲理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曾被《纽约时报》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小说中的两个女性特蕾莎和萨比娜,两者都倒向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成为失落的女性存在,但又不失其确认自我存在的生命意义.小说体现了作家对陷入尘世陷阱的两性关系的各种可能性做出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5.
"阴阳刚柔"、"万物化生"借阴阳的生态转换与生命的生成节律来说明宇宙的发生及万物的起源,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智慧和生存智慧."阴阳刚柔"、"万物化生"不仅是艺术生成及诗意性存在的内在依据,而且是中国艺术生命精神产生的动因.它确立了中国艺术以体现人的生命体验为中心的价值基础和以表现生命的诗意,弘扬人的生命精神为最高原则的审美境界."阴阳刚柔"与"万物化生"的智慧作为生命思想的所指.必然使中国文艺具有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生命色彩与诗性智慧,这就确立了中国文艺以人的生命体验为中心的价值基础和以表现生命的诗意和形而上的境界为动因的独特的生命艺术范式.中国艺术创生的动因源自阴阳二气的变化、转换而与人的生命活动的交融,而对审美主体而言,艺术创生的发生则基于生命精神的寄托,审美主体借艺术之载体的运行而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提升审美境界.从这种意义上看,艺术审美一定程度上也是表现这种平衡性的审美.其中动态的审美心态与虚静的审美心态实际上是阴阳之气、刚柔之性的融合变化,并在人的心灵中的不同反映,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真正的艺术杰作必须在协调好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相似文献   

6.
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昆德拉以探寻的目光讨论了多种人生哲理,包括生死、灵肉、两性等。在女性主义视角下看,小说中的两个女性形象——萨比娜和特蕾莎,分别体现着两种不同的性别姿态:对两性特质的融合和超越以及两性特质的冲突。与多数研究不同的是,这里侧重分析两种性别姿态及结局,并由此探讨在昆德拉看来,性别超越实现是否可能。  相似文献   

7.
文章简要论述了中西方立"象"、取"象"的渊源和发展,对中西方关于"象"的认识论与美学范畴和命题,特别是对中西方关于言、意、象关系进行了认识比较,剖析了中西方在立"象"、取"象"上所追求的不同,提出了中西诗学对"象"的关注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侧重立象以写意,后者则侧重求象以写实,由此发展了求真、求实、求经验实证的真实再现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追求,而中国诗学立象的终极目的和理想是得道、明道,立言明道不足则立象.  相似文献   

8.
1.户县方言以"着"字煞尾的祈使句里的"着"字,常常可以用"上、下"两字来替换,但是"上、下"两字局限于出现在"把"字句里.2.户县方言具有表示将然、已然时态的"V 着 V趋"式和"V 的 V趋"式.3.户县方言的"住"字也可以表示持续意义.4.户县方言的"动宾短语 开/起"式的变体还有"动宾短语 行"等形式.  相似文献   

9.
"三言"、"二拍"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媒妁形象,如媒婆、牙婆、虔婆、马泊六、尼姑、收生婆等.这些媒妁为贪不义之财,往往不是连哄带骗为人撮成不谐的婚姻,就是不择手段为男女私情牵线搭桥.对于她们的所作所为,时人深恶痛绝,但又不愿正视"男女无媒不交"的婚姻弊害,所以只能借骂媒妁来发泄其通婚时受骗上当的怨气.  相似文献   

10.
身魂二重唱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主人公托马斯曾一度在萨比娜与特蕾莎之间痛苦地抉择.在我看来,托马斯的这种犹豫不决、徘徊不定反映的是肉身与灵魂二者对于以整体形式存在的人的不同意义.选择萨比娜,就是选择肉身纵欲的欢娱;选择特蕾莎,就是选择灵魂相契的幸福.而肉身与灵魂之间的矛盾与契合,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科学与人文各自存在的意义.相似之处在于:肉身与科学同以物质为对象,外求于物的丰饶充盈;灵魂与人文同以精神为对象,内求于心的自在圆满.正如肉身与灵魂作为人的各自一极不可或缺一样,科学与人文对于生活也是同样举足轻重的.而不同的是,人文更重要.  相似文献   

11.
论庄子的"心"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庄子对人"心"的思考,总是与现实、身及身外、人的生命乃至精神的成长等因素联系起来综合考虑的.庄子的"心"之思具有较强的逻辑递推层次性、丰富性."成心"即人的知觉直感不直接或不必然是负面的,只有当其被作为判断事物是非的唯一尺度时,它才有可能等同于成见、偏见."蓬之心"是人们由于将自我封闭起来而形成的狭隘、"蔽于一曲"的心灵状态."以心复心"首先是去弊、疏塞,去除"蓬之心";其次则是要把平时分裂和外放的精神收聚起来,追求一种理想的"心"境,即"游心乎德之和" .这实际上是提醒人们应淡化对"外物"的忘我追逐而注重内"心"世界的充实与涵养.  相似文献   

12.
在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萨比娜的悲剧在于,为实现本真自我她极力反抗文化的遮蔽与束缚,但却遭遇了存在的悖论.文章从性与身份两个方面分析了她追求真我的虚妄,表明文化之外并不存在所谓本真的自我.她为实现真我而做出的反抗实际上就是对自我的反抗,如果这种反抗不以解构自我为目标,就必然走向虚无.  相似文献   

13.
生于十八世纪末(1792年),死于鸦片战争爆发的第二年(1841年)的龚自珍,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但很不幸运地碰上了"不合时宜",虽有"少年揽辔澄清志"的抱负,却实在是没有实现抱负的用武之地,只好辛酸地"惓矣应怜缩手时",对自己感慨不已.其诗通过"剑"与"箫"两种意象,表现了其极想"狂来舞剑",事实上又只得"怨去吹箫"的慷慨、怅惘、狂豪、幽怨、悲愤、凄惋的无奈心境,反映了那个时代英才寻找自我的艰难及先驱者的痛苦与尴尬.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小说构思奇特、怪诞,人们之间互相倾轧.小说中的父亲形象,都是游手好闲、爱赌博逛窑子、靠祖上的遗产打发日子的没落的"去势"形象;而母亲形象,则是自私自利、阴鸷毒辣的"冷漠"形象.通过对父母形象的描写,表达着作家对生命的失落、命运的无常、人性的卑劣的独特感受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唯""诺"考     
周新蓉 《文教资料》2008,(25):44-45
"唯"与"诺"都为古代应答之辞,本文将仔细探究"唯"、"诺"、"唯诺"、"诺唯"、"唯唯"、"诺诺"、"唯唯诺诺"词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佚事"四题     
本文对"佚事""轶事"和 "逸事"由于意义相近而通用的原因进行了探究,以为这三个词语都不同程度地与"失"字相关,并都能解释为"散失"义,故能通用.对个别不能通用的情况,本文也特别指出并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7.
鲁迅笔下的"鲁镇"和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足以构成现代乡土小说中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典型环境,传达出对乡土不同的文化价值判断,隐含着作者对乡土在情感取向上的矛盾."鲁镇"可视作乡土中国的缩影,鲁迅以"鲁镇"为喻对中国乡土社会进行了历史和现实的剖析;"边城"不仅是一个地域、空间概念,它是优美的"人生形式"的形象描绘,也是对乡土中国诗意的想象."鲁镇"与"边城"代表了现代乡土小说"现实"与"梦境"的不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的"和合"思想主要有"太和"、"中和"以及"和平共处"三方面的内容.王夫之认为,"和"是自然界的常态,"太和"则是"和"的最高境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太和"之境."中和"是人们修身的最高准则,人们通过"存养省察"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去体验、去实践,就能达到"中和"之境.王夫之主张各民族和平共处,既反对少数民族对...  相似文献   

19.
大班到小班,根源于人的"双重性"本质.在本质上,人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存在的统一体.然而,在大班环境下,囿于单一人性的认识,人们往往或者只强调人的自然生命或者只强调人的价值生命,导致人的自身形象的破裂.与之不同的是,小班化教育,以完整人性为根基.针对大班环境下人的残缺形象,基于自身先天性优势,小班化教育通过目的的"完人性"、内容的"全面性"和方式的"整体性",立意寻回并重新构建起"完整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话说"红颜"     
本文主要考察了"红色"系列词汇--"红颜"一词的意义及感情色彩.通过对"红颜"以及其词语组合的分析,我们认为,总体来讲, "红颜"一词同红色系列词汇一样,年轻、美丽等美好意义是其主流,虽然它也在某些情境中与"祸水"一词结合,出现负面意义,但这毕竟不是主流,对于"红颜"一词的感情色彩来说并没有多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