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宦官”和“太监”,在一般人的印象里似乎是同一概念,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够确切的。稍加考证便知:第一,最初的宦官不都是“阉人”;第二,“宦官”和“太监”并非自有以来就是同一概念。“宦官”之称,古已有  相似文献   

2.
在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课本中,多次涉及到“宦官”.宦官,又叫太监,是指那些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专在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族的、被阉割过失去性功能的男人.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宦官又称为寺人、阉人、阉臣、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太监、内监等.宦官是在野蛮的奴隶制度下,奴隶主占有欲的产物.奴隶主为了保证妻妾的“贞洁”,利用当时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将男人的生殖器阉割、制造出在劳力上大于女奴,在武力上强于女奴,可供役使而又不会同女主人发生性关系的奴隶——宦官.奴隶制度崩溃以后,宦官制度却被保存下来,一直到清朝.历代置宦官的情况是:战国时,赵有宦者令;秦汉时,宦者属少府;隋、唐、宋代,设内侍省,由宦官主管;唐、宋宦官,可统率军队;明朝,设十二监、四司、八局,各专设掌印太监提领,称二十四衙门;清代宦官,以总管太监、首领太监为首,隶属于内务府.宦官的来源,主要有下列途径 :一是把犯罪的人(包括犯罪的贵族、官吏)处以宫刑,罚进宫廷当太监,如赵国的赵高;二是将民间的幼年子弟,通过诈骗、买卖、进贡  相似文献   

3.
太监简说     
一太监和太监制度,是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种奇特的产物,先秦的典籍和历朝的正史、野史、笔记都有关于太监的记述.在古籍中,太监叫寺人、阉(奄)人、阉宦、宦者、宦官、中官、内官、内侍、内监等等.太监这一称谓,是在唐代出现的.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皇帝命改掌管乘舆、服饰的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任中御太监和少监,所以人们就把宦官称为太监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太监是指专供高级统治者(皇帝、后妃、王侯、将相)役使的被阉割过的男人.《诗经·秦风·车邻》篇:"未见君子,寺人之令."这个寺  相似文献   

4.
同学们,知道"太监"和"宦官"在历史舞台上充当什么角色吗?"太监"和"宦官"在清朝以前不是相同的概念。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割过的男子。早在周朝就有,不过那时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宦官"悉用阉人"是东  相似文献   

5.
明朝内阁制度的建立,使相权融入皇权。阁臣参预机要,最初的形式是与皇帝"面议"朝政。阁臣"票拟",一般受制于"九卿之成案"和"司礼监粗写事目"的双重约束。而司礼监代行"批红"之责,对阁臣的票拟之权,更是一种严格的限制。明世宗压制宦官,造成内阁的权力扩张,突破了宦官尊于阁臣的体制,侵夺了九卿的权力,造成权力失衡,从而导致了内阁与皇帝以及整个官僚系统的长期冲突。  相似文献   

6.
秘书机构和秘书权力的“膨胀回位”,在我国是一个值得研究和重视的历史现象·李欣主编的《中国秘书发展史》里有比较好的研究和论述,对今天的秘书工作具有指导和借鉴边又.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各自承担秘书工作的不同职能:“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应该说是分工清楚,非常严密的秘书群体.它们相互牵制。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地扼制秘书权力的项服.但是,巨著宦官秘书的出现,形成“南街北司”之争.直到后购·连星带自己的生死也要受他们的操纵.明朱元田结于东汉、唐等历代宦官秘书权力膨胀、误国乱政的教训,禁止宦…  相似文献   

7.
明朝的宦官     
宦官,亦称太监、阉官等,是历史上一个很特殊的阶层。宦官朝夕侍人君之侧,影响皇帝视听、左右国家政治。秦汉以降,历朝都有宦官干政,然“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廿二史札记·东汉宦官》)。明代宦官干政,是中国宦官发展史上的最高峰。若从历史的高度,俯瞰明代社会,可见一队队骑高头大马,着华衣丽服的宦官,活动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本文拟对明朝宦官干政的历史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8.
明代前期,因监察队伍自身的自律性很高,使得明初的监察效率颇高,保障了明代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但随着明代宦官逐渐走上明代的政治舞台,宦官不仅仅篡夺和侵蚀了内阁的权力,大理寺的司法权力,更使得明代整个的监察权力被侵夺.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宦官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将监察权力中的司法监察权、军事监军权等各种关系到国家命脉的监察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并逐渐侵蚀了整个言官系统.最终,"宦官政治"这颗毒瘤渗入了监察制度的骨髓,也成为了导致明王朝分崩瓦解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或称“文章志”为作家传记,不确。《隋书·经籍志》著录“文章志”一类在“簿录篇”,为目录书;“文章志”一类书的作者在秘书监任职,工作之一就是典校图籍,登记目录;《后汉书·文苑传》所承绪者应为《文士传》一类;“文章志”一类书多关注对作品评价乃至对作者文学事迹的整体关注;“文章志”与总集、别集编撰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0.
漫话宦官     
中学课文中,有多篇内容涉及到古代的宦官。宦官到底是一种什么官,这里作些简要介绍。宦官之设,最早可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就有几个著名的宦官,如勃貂(楚)、管苏(晋)、景监(秦)、缪贤(赵)、竖刁(齐)等。宦官又称“侍人”“内侍”“内臣”“内官”“内监”“太监”等。因隋唐时设有管理宫庭内部事务的机构叫内侍省,其主持官称为内侍监或内侍少监,通例由宦官充任其职,故宦官称为内侍或内监,其中  相似文献   

11.
炎武的《复庵记》有“旧中涓范君养民……”。所谓“中涓”,本注解:“中涓,太监,意思是宫中主持清洁的人。涓,洁。”太监,据史料证实,秦代已在宫使用,为数不多。汉代宫中太监日益增多,地位汉名份宫介它官、抢今井i砚人。这是佳、一几制度幻崎形物。由于宦官接近皇帝,一些善;河谈奉承的,常得皇帝的赏  相似文献   

12.
郑和卒年卒地,正史无载。郑鹤声、郑一钧“郑和1433年死于古里”一说,现已成为主流看法。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全文与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及卒年卒地无关,其附录《非幻庵香火圣像记》,作为孤证,作者来历不明,且内容错乱残缺,关键之句“时有太监郑和等”,“和”为小号字,乃后人小注,不足为凭;郑文摘录之有关文字与明万历刻本影印件有多处差异,误将小号字“和”抄录为大号字“和”,将小注讹为正文,据此立说实不可信。明代郑和下西洋原始史料《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天方国”条,及2010年南京祖堂山洪保墓葬出土的《大明都知监太监洪公寿葬铭》表明,宣德八年正使太监郑和本人并未亲自出使古里国,而是副使太监洪保充正使率分艨出使,不存在郑和1433年死于古里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杨子晚报》2010年3月26日B7版上的《胡耀邦跟秘书谈为人处世之道》一丈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到勤政殿去看他,实际上当时已经在削弱他(指胡耀邦——引者注)的权力和工作,……”  相似文献   

14.
自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提出"诗囚"一语,历代学者议论纷纷,至清更出现大量批评之声,指其贬抑太过。本文简要梳理孟诗审美认知的发展演变,探讨清人为孟诗"大鸣不平"之因,从中探讨元好问作此论的动因及其诗美观,也更进一步感悟孟诗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在七年级(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里有段关于秦二世与宦官赵高狼狈为奸的描述,教材对宦官一词还作了简单的注解。那天上课,班长刚喊完“坐下”,张丽就站了起来:“老师,王斌骂我是宦官。”上课竟敢骂同学?我不由得十分生气,但迅速冷静下来:“王斌知道宦官这个词,说明他提前预习了课文,这很好。但给别人起外号,这可有失中学生的  相似文献   

16.
乐府名诗《孔雀东南飞》中的一句话:"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历来饱受争议。对本语句的准确理解成为了语文教研的重难点。历来研究成果呈现不同观点,其中多数结论缺乏有力论据,且论证过于主观牵强。"兰"象征美好和高尚,在古文中常用作定语修饰人与物。通过文本分析和文献考据,可得出"兰家"即指芳德贵品之家,"兰家女"即指刘兰芝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性政治"指的是两性之间表现出的支配与从属、控制与服从等权力结构关系,而这种权力结构关系主要表现为男性对女性进行的单方面的支配与控制。本文以凯特?米利特所著《性政治》为主要理论支撑,结合波伏娃、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等其他女性主义批评家的观点,对当代小说家苏童的代表作品之一《妻妾成群》中的"性政治"的各种成因、表现及其后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唐朝诗人孟郊,曾在自已作品中写过不少有关身世寒贱、生活困苦的作品.如在《哭秘书大监》、《病起言怀》、《伤时》等诗中,他自称“贱”,《上达奚舍人》、《北郭贫展》等诗中,他自述“贫”.他曾多次描述自己衣单身寒.如:“影孤别离月,衣破道路风.”(《叹命》) “日短觉易老,夜长知至寒.”(《商州客合》)“贫病诚可羞,故床舞新裘.”(《卧病》)多次描述自己腹饥肠愁.如: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编了李煜的《虞美人》,教材对"只是朱颜改"的"朱颜"作了如下注释:"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这一注释值得商榷。据《辞源》解释:"朱颜:红润的面容,也泛指少时美好的面容。"宋玉《招魂》中有  相似文献   

20.
万历三十四年(1606)三月,云南“冤民万人”,在指挥贺世勋等带领下,包围了矿监兼税使的宦官杨荣的住宅,“焚荣第,杀之投火中,并杀其党二百余人”(《明史卷三百五·宦官传二》)。这是云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反对前来“征商开矿”的宦官推行的暴政,在城市中进行的第一次颇具规模的抗暴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