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两千多年来,项羽为一争议的历史人物,其帝业垂成亦常使人扼腕叹惜。本文拟以“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刘勰语)的态度,从破解《垓下歌》的心理密码入手,用比较的方法,兼析《大风歌》,去审视项羽其人其事,探究其人生悲剧的制导根源。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叙事照应方法缘于其继承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典籍的内容和叙事方法。他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运用人物对话的照应叙写重大事件,将人物对话照应与叙事相结合,三组人物对话照应形成了刘邦韬光养晦的策略,环环相扣的许诺人物对话照应导致了项羽“击破沛公军”失败;他运用类似事件的前后照应,塑造人物形象,如项羽、项伯、项梁等,从而使整个叙事文字前后衔接,故事完整,天衣无缝,并增强了人物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史记》为我国古代最伟大最辉煌的史诗。《项羽本纪》则是《史记》最悲壮而又最出色的乐章。《鸿门宴》则为《项羽本纪》的最重要而又精彩的段落。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所著《史记》历来是撰史者无法逾越的高峰,本文就《项羽本纪》为例分析作家描写的艺术准则、作家描写的艺术手段,以此探讨西楚霸王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冯其庸先生支持项羽“身死东城”而非“乌江自刎”一说,立论基础在对《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一句的分析上,而强调“欲”字,项羽仅是“欲”东渡而未曾东渡。分析《史记》中“欲”字的用法可以看出其立论不成立,“欲”丝毫不影响后面的句子表达另外的或者正相反对的意思,或者说,欲字的含盖性极弱,覆盖面很小,它往往只能涉及紧跟之一词,如果是动词,则只能约束到一个词。它的力量仅仅如此而已。项羽身死之“东城”与自刎之“乌江”乃交互成文,实指一地。由此,项羽死于乌江自不待言。  相似文献   

6.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项羽是司马迁着力刻画的一位历史人物。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是秦亡汉兴之际的风云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和大悲。在他身上,有所向无敌的千秋霸气,也有凄婉缠绵的儿女情长。他立下过军事奇功,也遭遇过四面楚歌,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7.
《史记·项羽本纪》在冷静客观的记录下,也不自禁地在两两对比中运用到浸透史家情感的情态描写,透过作品中少量出现的精简的人物情态描写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在叙事笔底的历史风云历程外,也得以感受、领略描绘笔底的风云人物的悲喜人生,从他们一生中常有的情态中,不只可以看出他们的个性色彩,也得以了悟他们成败得失的深层性格原因。  相似文献   

8.
陈涛 《职教论坛》2003,(18):60-60
教育部规划五年制高职教材《实用语文》第一册《垓下之围》一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在该文中不以成败论英雄,抓住了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生死攸关的场面,展现了一代枭雄项羽的鲜明个性和英雄品格。在讲授本文时,如何使学生对这位末路英雄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对项羽的自刎如何去评说?是教师应重点解决的问题。而文章留给读者的最大疑问是项羽为何放弃逃生机会选择自杀?“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作为军事家,他应该不会不明白。本文我们将围绕这一问题作一探讨,以便再来重新认识一下项羽这位历史人物。项羽是一位…  相似文献   

9.
论项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项羽是历史上一位悲剧英雄人物。项羽灭秦,建立了盖世奇功,楚汉相争,有一范增不能用;最后乌江自刎,英雄落幕。司马迁在《史记》中精心撰写了一篇伟大的传记《项羽本纪》,集中笔墨刻画项羽的英雄形象,而于叙事之中揭示他失败的原因,真实地再现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和秦汉之际的历史事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学完《鸿门宴》后,我和同学们共同上了一堂讨论课,主题是“如何评价项羽”。我先让学生们就《鸿门宴》谈一谈对项羽的认识,他们大多对项羽不屑一顾:“一介武夫、政治侏儒”,“鲁莽冲动、少谋寡智”,“刚愎自用、沽名钓誉”等等,并找出课中的许多实例加以证明。  相似文献   

11.
胡蓓 《学语文》2005,(5):21-21
《鸿门宴》一课的课后练习题:“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度’。试对这两种说法做一些评论。”《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指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但在《教学用书》的“课文鉴赏说明”中却分明写道:“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相似文献   

12.
《史记》和《汉书》是中国历史学上的两部鸿篇巨著,书中都有项羽的传记,但两书中项羽的形象有着明显的差别,而且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也有较大不同,这现象出现在两位以实录为特点的史学家手下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3.
悲哉项羽     
《史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司马迁用生花妙笔塑造了一系列形象各异的人物。本文运用悲剧理论,从人物性格的视角切入,对项羽的性格悲剧试做分析。  相似文献   

14.
《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人物传记尤显风采.司马迁对人物的刻画细致深刻,入木三分.其中《项羽本纪》一文常为人所道,其中的人物形象亦是各有千秋.在此以《项羽本纪》为研究对象,从称谓的使用、书面语和口语的交叉、人物性格侧面展现这三个方面探讨人物语言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项羽本纪》是我国散文中最早以人物为中心的经典叙事文学,作者通过精心剪裁,以时间为经线,以性格为纬线,经纬交错、明暗结合,清晰具体地再现了项羽其人其事,在叙事中又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和侧笔衬托,将项羽刻画得血肉丰满。  相似文献   

16.
《鸿门宴》描写的是项羽、刘邦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关中王而展开的一场震烁古今的政治斗争,由此也拉开了激烈而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灞上”,在军事力量的对比上,项羽明显处于绝对优势,刘邦处于绝对劣势。  相似文献   

17.
严景东 《学语文》2009,(1):16-16
现代的很多读者是从高中时代学习《鸿门宴》的语文课上接触、了解并熟悉项羽与刘邦这两个人物的。《鸿门宴》本身讲述的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而随后演绎和派生出的,是“鸿门宴”这个几乎人人皆知的典故。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项羽作了如下的论断:“自矜攻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第二册及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一册中都选了《鸿门宴》,该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在课中,我们看到了觥筹交错、刀光剑影的宴会场面,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鲜明复杂的人物个性。但是,如果我们联系《项羽本纪》全,深入一步认识太史公笔下的项羽形象,就会领略到《鸿门宴》中的悲剧因素,从而体会其悲剧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项羽是《史记》中极富个性的英雄人物。在《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等篇章中,司马迁以其苍劲朴拙的笔调,刻画了一个力可拔山,气足盖世的西楚霸王。无论是“会稽斩首”、“巨鹿破秦”、“睢水围汉”的英勇善战,还是“鸿门释刘”、“慷慨悲歌”、“泣泪别姬”的仁心柔肠,无不令人“心向往之”。纵是“不肯过江东”而自刎乌江,亦让后人“至今犹思”。  相似文献   

20.
谢鹏 《文教资料》2011,(34):81-82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主要讲述的是公元前206年项羽进入函谷关后与刘邦的一场政治斗争。《史记》具有极高的史学意义和文学价值。作者试图从事件逻辑、情节构成、人物塑造和场景描写四个方面阐释《鸿门宴》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