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洪志的邪教“法轮功”,蒙骗了不少人,在揭批“法轮功”中,新闻媒体经常使用“蒙骗”这个词。这个“蒙”,有的人念mēng,有的人念méng,到底应该念什么呢?一般情况,“蒙”有三个读音:一、měng,只用于“蒙古”。二、读méng时,有  相似文献   

2.
中国期刊大海有一位眼界开阔的嘹望者——张伯海。 有专家说:“伯海观大海,风云揽于怀。”  相似文献   

3.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其中写的应该是作者身历、目击或亲自查访的事实。然而,现在有许多作者(记者、通讯员)却是当的“二传手”、“经销户”,所用材料多是纸上得来、电话要来。下面不妨展示几种: 照抄照搬,招牌换记。有的人惯吃“现成饭”,对拿到的公文或简报,不作调查,便在上面勾勾划划,把公文变新闻,简报变报道,冠以大名,寄给报刊、电台发表。有时一篇失实材料还几次“转化”、“增值”。只求大同,不问小异。有的人写新闻只求  相似文献   

4.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其中写的应该是作者身历、目击或亲自查访的事实。然而,现在有许多作者(记者、通讯员)却是当的“二传手”、“经销户”,所用材料多是纸上得来、电话要来。下面不妨展示几种:照抄照搬,招牌换记。有的人惯吃“现成饭”,对拿到的公文或简报,不作调查,便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从古至今,繁文缛节,可谓多矣。这些“规矩”,有的是好的,坚持下来,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益处。比如敬老尊贤、礼贤下士、取信干友,应该没有人去非议;比如男女相悦,通过恋爱而成连理,办个结婚证,举行个结婚仪式,请亲朋戚友喝个喜酒,应该也是人人赞成的。就今天的结婚而言,这个礼仪已经相当简单了。  相似文献   

6.
突破外文期刊“投入多产出少”的怪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雪华  查旭东 《图书馆杂志》1993,12(6):44-44,54
外文期刊是直接反映国外政治、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动态的重要信息载体,是我国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对图书馆来说,优化外文期刊管理,充分发挥其传递国际信息的功能,无疑是图书馆管理的重要环节。目前许多图书馆,尤其是高校系统图书馆,普遍存在着一个外文期刊“投入多产出少”的怪圈。其具体表现是:外文期刊订购费用总额往往比中文期刊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有的需要花费国家宝贵的外汇,但外文期刊阅览室  相似文献   

7.
“存在”跟“有”的意思相近,可是又有区别。“有”通常有两种意思:“我有一本书”,这个“有”表示“领属关系”,(书“属于”我,我“领有”书);“有这么一个人”,“这种情况是有的”,这两句里的“有”表示客观存在,不表示领属关系。表示领属关系的“有”不能换成“存在”,“我有一本书”,不能说:“我存在一本书”,“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也不能说“中国存在着五千年的历史”。我们说“存在”跟“有”的意思相近,是指“有”的后一种意思说的。请看下面一段话: (1)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在中国人民面前,不但存在着强大民族敌人。而且存在着强大的实际上帮助民族敌人的国内反动势力,这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人民不但已经有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高的觉悟程度,而且有了强大的中国解放区和日益高涨着的全国性的民主运动。(《毛泽东选集》)  相似文献   

8.
有的新闻是“看”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学会用眼睛采访”;有的新闻是“听”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掌握提问的艺术”;有的新闻是“跑”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脚板底下出新闻”……关于采访的箴言睿语已经很多了,本文还是想罗嗦一句:记者还应该用“心”去采访。所谓用“心”去采访,就是采访者特别注重自己在采访中的“感受”,从“感受”中去提炼新闻主题。一个记者,在采访中既然有所见,有所听,就必然要有所思有所感。如果一个记者的职业神经不是很麻木,他就不会停留在所看到和  相似文献   

9.
加入WTO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新气象,带来新的生机,这应该是大家的共识。但是从历史上看.任何一次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并不都是一片“莺歌燕舞”的气象,而是“龙腾虎跃”,几家欢乐几家愁。有的行业、有的人可能如鱼得水,走在前面,先富起来了;有的行业、有的人则  相似文献   

10.
有一次,和几位同志谈起记者的修养问题,有两种意见。有的同志认为:记者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譬如说,搞商业报道的记者,就应该系统地研究一下商业,尽可能地丰富商业知识,力求使自己成为商业工作的内行,成为商业问题“专家”。另一位同志却不同意这种意见,他认为,记者是社会活动家,记者的活动天地是无限广阔的,记者的知识也就应该十分渊博。因之,记者的求知领域也必须尽可能地扩大,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他说,记者应该力求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懂的“杂家”。  相似文献   

11.
有位同志问一家报纸负责人关于新闻队伍的状况,回答颇有感慨:“现在有些编辑、记者的心,野了!”“心野了”,指的是在改革的浪潮中,有些同志的心思已不在办好自己的报纸,“飞”到外面去了。有的人借职务之便,联系之广,忙于给企业的经营者们当经济“红娘”,有的人把报社的岗位当作“兼差”,去另谋“职业”,有的人  相似文献   

12.
说“稿”     
“稿”,“禾”、“高”也。有“禾”又“高”才能成“稿”。“禾”,先须有种子。种子,种类繁多,单就小麦来说,就不可胜数。有的产量高耐水肥,有的产量不高却适宜山岗薄地;有的宜寒,有的耐热;有的抗倒伏,有的防锈病,各有所长。就一个地区来说,人们喜爱,土质适应,就可把它种上。要使“禾”长“高”,需要肥沃的土壤,足够的水分,优质的肥料,充沛的阳光等优越的自然条件。还需要人们精耕细作、锄草治虫,防灾防害等许多艰辛的劳动。“禾”要长“高”这么难,写稿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提到:文化“走出去”的过程应该和风细雨,不能像对待经济那样对待文学的输出。对打动人们内心世界的文学作品,在“走出去”过程中切勿急于求成,应该符合其特有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们报界同行对所谓唱“四季歌”问题说法较多。有的认为唱“四季歌”年复一年,没有新意,可以休矣;有的认为农业报道应该有点季节性,春天说冬天的话,岂非笑谈;有的虽然莫衷一是,却也发一些应时文章。从我们县级小报的实践看,“四季歌”还是要唱的。既要唱出时间性,又要唱出政策性、科学  相似文献   

15.
主要防“左”的问题,至少已经提出半年了。也许是我阅读面太窄的缘故吧,总觉得真正系统论述主要防“左”的文章数量太少,力度不大。防“左”的宣传之所以不力,有几种思想障碍。一曰:“防‘左’主要是指经济工作,在意识形态方面主要还是反右。”经济领域中的“左”难道同意识形态没关系吗?我们的市场经济不活跃,同某些理论家、政治家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有直接联系。关心经济的人可能还记得,曾有文章把赞成商品经济的学者分四类排队,他们把大部分主张商品经济的学者讲得一无是处。从而迫使一些赞成商品经济的学者“自我批评”。就是在今天,依然有人对市场经济讳莫如深。至于说对股份制扣帽子的事,那就更多了。可见,经济工作中的“左”,同经济理论中的“左”是密不可分的。不在理论上适当加大防“左”的力度,经济能上去吗? 二曰:“防‘左’表明‘左’还没出现。”这几年,有的报刊在批判庸俗生产力论的大题目下,否定生产力标准;有的报刊在批判实用主义的幌子下,否定实践标准,有的报刊大谈资产阶级完整存在,力图搞以阶级斗争为纲;有的报刊甚至给邓小平同志讲过多次的“改革是一场革命”的正确论断扣上“政治激进主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提到:文化“走出去”的过程应该和风细雨,不能像对待经济那样对待文学的输出。对打动人们内心世界的文学作品,在“走出去”过程中切勿急于求成,应该符合其特有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娱乐化”不忘媒体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丹锋 《新闻实践》2006,(10):56-56
近两年以来,国内各地新闻以及省内各档新闻,都有一种“娱乐化”倾向。要不要“娱乐化”成为业界争论的焦点。什么是新闻“娱乐化”?有的把社会新闻的增加归为“娱乐化”;有的把民生新闻增加归为“娱乐化”;有的把奇闻逸事增多,叫做“娱乐化”;也有的把报道方式的“剧情化”叫做“娱乐化”。以我的理解,娱乐化应该是,“用多种娱乐方式,侧重选择一些非传统题材,为增加报道可看性的新闻报道倾向”。它把新闻从以传递信息为目的要求,向以观赏性、娱乐性目的为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新闻亮出“新品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翻开报纸,我们会惊喜地发现,新闻的世界展现出万木争荣的新生态。仅从新闻的分类看,在按传统习惯命名的“国际新闻”、“国内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的身旁,蓦地生长出一茬接一茬的“新品种”,着实是摇曳多姿,生机盎然。 雨后春笋般的“新品种”,鲜活灵动,令人眼花缭乱,有的突出报道层面,有的着眼采编手段,有的强调新闻特质,有的追求内在韵味,构成了新闻多元繁复的万千气象。 “新品种”自然有种种不足,甚至命名缺乏科学性,你想说有的是故弄玄虚或牵强附会都不无道理。但“体无常规、言无常宗”,这种命名也具备“符号学”的意义,旨在标示一种新闻创新的指向,也方便读者选择和切入。  相似文献   

19.
新闻稿件不被刊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虽然是新闻但编辑看走了眼;有的不是新闻;有的虽然有点儿新闻性,写作水平太差;有的具备新闻性、写作也还可以,但不合时宜;有的完全可以发表,可惜版面有限挤了下来……于是,有些稿件就“死”了。已经“死”了的稿件,还能不能复“生”呢?能!只要有相应的机遇,只要有编排的技巧。  相似文献   

20.
与“文学是人学”提法相映照,有的同志说:“新闻是事学”。如果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和传播,那末,说新闻是事学,是事实学,是真实学,这些说法,就新闻的某一属性而言,似乎都可以“派司”。新闻应该是事实的忠实反映,这话好像接近废话。但废话重申,却是有其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