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到张宏江,熟悉他的同事都会风趣地说他是"地震预报员".2008年5月汶川地震时,张宏江刚从珠峰执行完拍摄任务,地震发生时,他和同伴正在拉萨,离成都很近,听到消息后直奔震区.2013年4月芦山地震发生时,张宏江刚刚结束汶川地震5周年的报道,同样离震区最近,同样也是第一时间直奔灾区.作为一名北京晚报的记者,如此偶然地与心系全国人民的两件突发事件连在一起,除了感慨他作为一名专业记者的执著和无畏,也让我们充满好奇.  相似文献   

2.
《新闻爱好者》2012,(21):14
张显峰,甘肃省镇原县人,200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新闻系,现为科技日报社新闻中心副主任,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入职以来,他一直担任一线特稿记者,几乎参与了报社所有重大战役报道,在每年的全国两会、汶川和玉树地震、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新闻报道中,他  相似文献   

3.
龙钢跃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现任长沙晚报副社长、副总编辑。其作品曾两次获得湖南新闻奖一等奖。长沙市政府给他记大功一次,还被评为长沙市宣传战线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国新闻战线抗洪抢险报道先进工作者。 10多年来,他坚持深入一线采访,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全天候记者"。1998年6月,他患病住院动手术,但当时正处抗洪的紧张时期。他伤未痊愈,便提前出院,连续20多天坚持在抗洪抢险报道一线。他值夜班时,每晚主动出击,创下了长沙晚报《夜间记者值班室》栏目一个月发稿23条的最高纪录。他在采写了大量正面报道的同时,10年中写了近百篇批评报道,对改进工作起了促进作用。龙钢跃同志在担任新闻部主任时,除每年编发记者上百万字的稿件外,自写稿件不下10万字。近年来共有40余件新闻作品先后获得全国和省级奖项,他采写的《昨夜今晨:市委书记在抢险现场》和系列深度报道《长沙公共  相似文献   

4.
许多人谈论培养名记者,许多人想当名记者,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名记者呢?当一个名记者又需要具备一些什么条件呢?新华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范长江著作《通讯与论文》可以为你提供这些问题的答案.《通讯与论文》一书共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都是通讯,共二十二篇,其中十八篇是战事通讯,反映抗日战争中的几次重大战役;后半部分是论文,共十八篇,大都是谈记者修养的,也有一些是关于国新社、青年记者协会和韬奋的回忆、纪念性文章.通读全书,觉得长江同志从理论到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优秀新闻战士的形象.从长江的这些文章中,可以找到他成名的奥秘,从而得到鼓舞和启发.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2014,(11)
正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和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评选2014年10月19日揭晓。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83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其中特别奖4件,一等奖45件(含7个新闻名专栏),二等奖88件,三等奖146件;20名新闻工作者获长江韬奋奖,其中长江系列10名,韬奋系列10名。记者获悉,中国记协将于2014年11月7日记者节前夕举办本届"两奖"颁奖报告会。  相似文献   

6.
新闻记者这个工作,是比较令人瞩目和尊敬的。但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记者应有什么样的追求?具备什么样的情操?甘苦是什么?……对于这些饶有趣味的问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陕西记者贺俊文同志的事迹,给我们做了较好的回答。贺俊文同志从事新闻工作已二十年。他说:“一个记者最大的乐趣有两点:一是对工作的无止境的追求,二是他所采写的稿件受到党和人民的重视和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所采写的稿件就有二十篇分别被评为中央台或全国的优秀稿件,受到了奖励和表扬。同时他接到了大量的听众来信,殷切希望他为四化大业采写更多的好稿件。这些年,他除了被评为中央台的优秀记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一级)外,还被评为广播电视部的先进工作者和中央直属机关的先进工作者。在这些成绩和荣誉里面,渗  相似文献   

7.
“全心全意做一个记者”。这一句话,写在张煦棠新近出版的作品集《一个记者的足迹》里。每次读到,总是怦然心动。 张煦棠是新中国成立后投身新闻事业的第一代人。从随军记者到政法、文教、科技、经济,几乎所有的“记者行当”都做了一遍。他的这一本作品集,收入120余篇代表作,以写作年份排序,让我这个年轻记者,得以追寻一位素来敬慕的前辈长者的成功足迹。 我曾在他手下当一名兵,当时他已年过花甲,从文汇报副总编岗位上下来后受命主持新闻报,做总编辑,在我的印象中.很有些与众不同。他始终不改记者本色。近10多年,他当“新闻官”,虽分  相似文献   

8.
高方 《传媒》2015,(24)
本刊讯(记者 高方)12月22日上午,由长江日报社和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联合主办的"《武汉上空的鹰》《重走中俄万里茶道》新书首发式"在俄罗斯文化中心举行.两本书分别是长江日报社两次跨中俄两国进行采访报道的成果,其中,《武汉上空的鹰》曾获俄罗斯总统普京颁发的卫国战争70周年纪念奖章.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杰尼索夫接受长江日报社赠书.  相似文献   

9.
曾锐 《今传媒》2007,(5):50-50
蒋剑翔先生绝对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然而他在新闻界的影响却不小,他的名字经常出现在一些权威报刊上.2005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他两部专著,一部杂文评论集,一部新闻论文集,全国10多家新闻期刊竞相推介,有的还上了杂志的封二、封三.梁衡先生为其作序,一句"是记者就要是学者",更让人对其心存敬意.  相似文献   

10.
沈仕卫 《青年记者》2008,(10):32-35
赵拴,<贵州日报>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1992年从一名高校教师改行从事新闻工作,5次获中国新闻奖,2次获<贵州日报>社"人才奖"、1996年被评为全省优秀党员,2004年荣获贵州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2005年入选贵州省首届十大.都市年度人物",2007年获贵州省"十大影响力人物"称号.同年获中国新闻人物最高奖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成为贵州新闻界获长江奖第一人.  相似文献   

11.
1989年,是范长江同志的80岁诞辰。回想40年前,他担任人民日报社长时的音容笑貌,一如既往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不久前,我在《新闻研究资料》第45期上,读到夏衍同志所说的《长江的道路》一文。文中最后说:“我最后一次见到长江,是1965年彭真提出二月提纲的时候,以后开了一个全国文教工作会议,这次会上我最后一次碰到长江。”在这最后一次见面时,夏衍同志曾问长江:“你现在写什么,他说他现在有一件平生希望做却还没有做的事情,就是很想写一篇回忆录。我说你想写哪一段,他说想写1947年延安撤退,跟着党中央转战陕北的时候。因为那一段除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以外,文化界跟着走的一个是陆定一,一个是范长江,新闻记者只有他一个。从延安撤退到全国解放是他一生最宝贵、最值得回忆的经历。”这是  相似文献   

12.
你看过通讯《第五代》(刊《中国青年报》1986年5月24日一版)吗?你看过系列报道《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刊《中国青年报》1985年12月13、14、18、20、24、25、28日)吗?这些报道在新闻界和社会上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许多记者和通讯员都在关注这些报道的作者——张建伟的成才之路。张建伟是一个青年记者。上大学前,曾在天津广播电台做过一段时间的采编工作,1983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国青年报社当编辑和记者。他觉得作为一个青年报人,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学问家。许多人认为记者应该是一个  相似文献   

13.
据文学评论家说,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写作风格曾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作家".海明威曾是堪萨斯城《星报》记者,他本人认为记者生涯使他在语言运用上得益非浅.他说,《星报》的写作手册上那些规定"是我所知道的最好的写作规则,我从未忘记它们.任何一个有才能的人,只要他遵循这些规则,就能把他想说的,与他真实感觉到的东西如实地表述出来".那些写作规则是什么呢?那就是"用短句子,开头段落须短.语言有力.行文力求流畅通顺.用肯定说法,避免用否定说法."美国新闻写作至今遵循这些规则而且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个人简介谢晓,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曾获全国新闻学院韬奋新苗奖一等奖。1999年开始做娱乐记者,自此致力"做中国最好的娱乐新闻"。曾策划完成"四大小生"、"四大名旦"等系列对话和"香港中坚导演系列"对话。2002年结集出版明星对话集《嘴上的娱乐风  相似文献   

15.
夏林,男,1954年出生,研究生学历。现任新华社副总编辑兼参考新闻编辑部主任,高级记者。著有《岁月如歌——一个新华社记者的采访笔记》等新闻文集。曾获新华社首届十佳编辑、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多次获全国新闻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年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长江韬奋奖”。  相似文献   

16.
他著书,他思考,他是一位长者,更是一位智者,他是连续四年担任全国政协会议大会新闻发言人的赵启正.有不少人曾被他回答记者提问时的机智、幽默所折服;有人说,“一口气读不完一个‘赵启正’.” 早春三月,在全国两会政协委员的驻地,赵启正接受了本刊记者独家专访.请教他,作为记者,应该怎样面对两会,应该怎样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有意思、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作为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媒介",反应迅速、到达及时、传播高效是广播的特点,"打起背包就出发"、"永远在路上"也成为广播记者的工作常态.因为身份和报道领域的特殊,军事记者更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执行急难险重报道任务的"突击队"和"尖刀班",我自己也参与了近年来几乎所有重大突发事件和抢险救灾报道.汶川地震、渤海抗冰、西南抗旱、玉树地震、长江抗洪、舟曲泥石流……每一次报道都是第一时问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发出声音.  相似文献   

18.
在考虑《媒体人访谈录》的人选时,我搜索的目光停留在了长江韬奋奖入围名单中"冯春萍"这个名字上。"中国航天报10年中四夺中国新闻奖,两年里报纸两次增刊……"一线记者出身,18年后做到中国航天报社社长。"亲历并见证了新时代中国航天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带领报社书写出一个又一个新闻界的太空传奇……"  相似文献   

19.
有“放心编辑”之称的山西日报主任编辑刘金宝同志,最近在京被评为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 刘金宝从事新闻工作近30年,曾做过10年政法编辑,后任群工部副主任,主编《读者来信》专版。1991年至今任记者部主任,功夫下在出点子、搞策划上,下在精心采编稿件上。1995年——1996年,他协助总编辑精心策划、组织驻站记者,以小分队的形式抓全省重点系列报道和典型报道50个。比如,反  相似文献   

20.
从1956年我做新华社记者工作以来,曾有幸在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时多次随他采访,目睹他为党为国家历尽艰辛、日夜操劳的情景,聆听他的教诲,感受他的亲切关怀。每当回忆起这些,心绪似潮,不断涌起对他的无限思念和缅怀。为维护国家主权,机智果断,坚定不移我第一次随同周总理采访是在1956年11月他访问印度时。在访问中曾出现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