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吉婕 《中国传媒科技》2012,(24):250-252
纪录片的市场化是指按照市场配置纪录片生产资源循环。即从选题、资金、拍摄、人员,到后期的播出、发行都利用市场来解决。经过近25年的发展,中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纪录片制作人和优秀作品。这些优秀的作品不仅被中国观众逐步接受,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媒体的关注。然而,可惜的是,目前中国纪录片的市场化发展速度却远远落后于纪录片制作水平的提升速度。本文意从市场化发展途径选择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纪录片未来市场化发展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作为一种全新的拍摄与体验的视觉技术,使VR影片逐步发展成一种独特的电影叙事手段.纪录片自始都在追求"记录真实",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VR纪录片在内容、拍摄手法以及创作理念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主要通过对于现下VR技术及VR纪录片的相关资料及文献查阅,中外VR纪录片的比较分析,概括了VR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3.
观察性纪录片一般而言属于直接电影范畴,也强调跟踪拍摄和等待拍摄,坚持让有关意义在人物与事件自然进程中因不断累积、发展而逐步显现出来。随着纪录片观念及实践的不断发展,部分观察性纪录片创作者开始在具体拍摄过程中有限度地采用真实电影主动介入现场进行访谈等手法,努力以此来实现观察的深入与纪录的深刻,很好地促进了观察性纪录片的当代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代栎 《东南传播》2021,(4):130-131
中国非主流纪录片的发展离不开一群人对社会的观察以及对影视作品忠于自我的喜爱.尽管拍摄创作过程会面临资金、拍摄环境等困难,但也因为其独特的内在价值激励许多导演艰难向前.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非主流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通过以《矿民、马夫、尘肺病》为例,分析社交媒体环境下非主流纪录片拥有的创作价值,同时进一步分析相应的非主流纪录片的传播策略,以期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点传播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纪录片中逐渐应用了航拍技术,随着人们对纪录片以及航拍技术理解的不断加强,拍摄手法也越来越多,形成了纪实形态,使得纪录片的拍摄质量得到一定的提高。本文以法国著名纪录片《家园》为例,对拍摄纪录片中应用航拍技术进行分析,将其中存在的特点与优势解读出来,以期为我国纪录片中应用航拍技术提供有利的依据,促进纪录片拍摄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据考证,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的第一部纪录片是1905年的《定军山》。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自此纪录片与电视媒体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个世纪90年代纪录片以"栏目"形式在电视台播出逐渐成为纪录片的主要生存模式。许多从业人员认为:中国纪录片经过多年的摔打、考验、探索和发展,纪录片走栏目化道路已经成为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与国外纪录片先进的栏目化相比,中国纪录片市场化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是由于许多纪录片长期在体制内运作,缺乏真正的栏目化意识。本文从我国当代纪录片发展现状、纪录片栏目化的发展现状和思考、以及纪录片栏目化与观众的关系角度入手,对纪录片栏目化做一些探索与思考,希望对我国纪录片未来的发展做一点微薄贡献。  相似文献   

7.
《愚公移山》是世界纪录片大师伊文思于1971-1975年间在中国所拍摄的纪录片作品,作品长达763分钟,深刻记录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后世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除此之外,作品拍摄的"真实性"也在纪录片界引起广泛争议。而回溯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是什么样的因素促使了伊文思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拍摄这部《愚公移山》。本文将从伊文思个人的共产主义革命信仰、时代发展下技术进步引起的拍摄观念革新和伊文思同中国之间的深厚友谊三个方面分析《愚公移山》的拍摄动因。  相似文献   

8.
1993年出版的《中国应用电视学》一书中对纪录片是这样定义的:“纪录片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图像和音响素材,通过非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法,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这一事物认识的纪实性电视节目。”“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允许虚构事件,它的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拍摄手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和真人真事。”  相似文献   

9.
汤文靖 《新闻界》2012,(21):26-30
本文通过对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发展简史的梳理,归纳出中国民族志纪录片的视听特点,认为民族志纪录片的不足是偏重纪实性和文献性,忽视了观赏性。作者建议民族志纪录片应该重视影视传播特点,在拍摄上要多机位成组拍摄;在现场要注意捕捉细节;拍摄一些必要的空镜头;在编辑上要注意不同蒙太奇的运用;精细设计解说词;讲究配乐。通过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方面的改进,从而走向中国志民族志纪录片的艺术化之路。  相似文献   

10.
辛腊娟 《东南传播》2012,(10):154-156
电视纪录片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近期,《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外的热播,为中国电视纪录片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本文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内容特色、定位视角以及制作投入等三个方面着重分析,旨在探索其成功的要素,从而为我国未来纪录片的发展提供借鉴。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纪录片将是海外了解真实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1.
王庆 《东南传播》2012,(3):82-83
没有观众就没有市场。中国纪录片要打破"高成本、低收视率"的尴尬局面,抢占中国这个大市场,就需要制作出符合中国受众审美观的纪录片。在保持纪录片真实性的前提下,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运用于纪录片的叙事中,以达到吸引观众,引发共鸣,从而实现纪录片的拍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邓武 《青年记者》2009,(22):76-78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中国纪录片走过了从幼年到成熟的历程,而中国制作拍摄的国际题材纪录片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纵然有《大国崛起》这样出类拔萃的作品,总的制作规模和制作水平却难与国内题材的纪录片相比,也与中国电视媒体在国际上日益重要的地位不相符。对中国拍摄的国际题材纪录片进行梳理,有利于找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所在。  相似文献   

13.
基于融媒体时代下,电视纪录片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当下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纪录片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不断变化。基于此,本文介绍了电视纪录片的拍摄技巧,并浅析电视纪录片拍摄中电影拍摄手法的应用、纪录片在网络环境下的运用,以期提高电视纪录片拍摄质量,为大众提供更优秀的纪录片作品。  相似文献   

14.
马川 《新闻传播》2015,(3):76-77
中国纪录片在近些年来逐渐在国际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也为世界打开了一个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发展的窗口,当前中国纪录片需要的是更广泛地与世界高水平纪录片创作接轨与融合。本文旨在通过中国纪录片史的回顾,对中国纪录片的未来做理性的思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石莉 《传媒》2021,(13):56-58
近年来,微纪录片发展愈发成熟,诞生了不少高知名度佳作,并逐步建构出一套融合式格局.从宏观的产业格局来看,表现在制作主体多元、先进技术赋能、平台合作增多、向分众化过渡;从微观的内容形态来看,表现在与受众的互动融合、与形式的语境融合以及与渠道的形塑融合.未来,微纪录片需要从提升价值导向、拓展商业模式、讲好中国故事三个维度发力,促进纪录片行业健康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的创立,使电视纪录片开始登上中国的电视荧屏,因其比电视专题片更客观真实、更自然流畅、更接近生活、接近社会、接近群众而倍受观众青睐,从而使电视人认识到纪录片并不仅仅是电影的专利。90年代中期,以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为代表的电视纪录短片的出现,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成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口头禅。渐渐地拍摄电视纪录片成为广大电视人的一种追求,将它看作改变电视说教形象的一贴催化剂,让普通百姓在荧屏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理想途…  相似文献   

17.
胡郁婷曾铮 《视听》2016,(11):70-71
虚拟数字技术引入纪录片制作环节以来,在为纪录片带来全新的展现形式的同时,亦引发了关于"真实性"的论争。在数字时代,虚拟数字技术的应用为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优势,有利于提升中国纪录片的质感与观赏性,以及相应的市场空间。本文着眼于中国数字纪录片的未来发展趋势,从发展优势、应用要求、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8.
张利城 《东南传播》2011,(8):167-169
本文针对目前中国水下纪录片的现状及其摄制问题的所在,进行分析和探讨,从中国水下世界在自然、历史遗留、当代人的水下活动等方面,阐述了水下纪录片丰富的拍摄资源,展望了中国水下纪录片发展的广阔前景,同时,还结合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就发展与“创新”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对中国水下纪录片的发展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19.
林伟 《东南传播》2014,(6):108-109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要注意立意与选材,拍摄方法与技巧,文稿和画面的关系,以及拍摄技巧和后期制作。电视纪录片拍摄要注意基本功的训练,要有坚持不懈的拍摄精神、过硬的把控镜头能力及深厚的文学修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纪录片。  相似文献   

20.
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两部引人关注的自然大片.一部为中国导演陆川执导,中外联合拍摄的《我们诞生在中国》,该片2016年8月12日在国内上映,取得了6633万元票房,①刷新了中国电影纪录片票房纪录.另一部为法国纪录片导演雅克·贝汉和雅克·克鲁佐共同执导的《地球四季》,影片2016年9月27日在中国上映后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关注与好评.②两部影片同属动物题材的自然电影,从制作手法来看是纪录片与故事片的融合,即拍摄期间,全部以纪录片的方式客观记录和拍摄,最大限度保留和还原动物的原生态表现;在制作期间,运用后期剪辑技术,将前期拍摄素材剪辑成按故事情节发展的情景剧.除了类型相同,较长的拍摄周期、精良的制作团队、震撼的视觉呈现、明星配音阵容等相似点都很容易让人将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讨论.然而,笔者发现,两部电影在叙事上呈现出较大差异,本文对此展开对比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