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精炼的语言形式——名词作状语,就是把名词单独用在动词的前面,表示比喻、动作的凭借、方式等多种意义。如: ①豕人立而啼。(《左传》)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③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④智取生辰纲。(《水浒》) 句中黑体字的词都是名词作状语(下同),句①的“人”表示“象人那样”;句②的“兄”表示“象对待兄长那样”;句③的“箕畚”表示“用箕畚”句④的“智”表示“用智”。 在现代汉语中,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处所名词也常用作动词的状语。如:  相似文献   

2.
在文言文中,名词常常可以不用跟介词结合就直接单独作状语,如“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的名词“人”作“立”的状语、“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名词“兄”作“事”的状语等。这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它的语法性质是怎样的呢,是一种词类活用现象呢,还是名词固有的语法功能呢?早在1898年,中国第一部研究文言语法...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中的名词能直接修饰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凭借、方位、时间、状态等。这与现代汉语中的情况不同,现代汉语中的名词要跟介词组成介词结构才能去修饰动词作状语。可以说,名词作状语在功能上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介词结构。因此,我们在语译时一般都要在这个名词状语的词汇意义前配以适当的介词,从而把它变成一个介词结构状语。如: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廷”(朝廷),直接修饰动词,“叱”(叱责)作状语,表示“叱”的处所;“廷叱”可译作“在朝廷叱责”。②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  相似文献   

4.
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来的,古今汉语有其一脉相承之处。从语法角度看,古今汉语有很大的一致性,比如名词经常作主语中心语、宾语、定语,动诃经常作述语中心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述语中心语和状语。如下例: 赵太后 新用事。(《战国策·赵策》) 主语 谓语 述语 宾语 状语 中心语 名词“赵太后”作句子的主语,形容词“新”作句子的状语,动词“用”作句子的述语中心语,名词“事”作句子的宾语。 (左师)触詟‖〔愿〕见|太后。(《战国策·赵策》) 名词“左师”作句子的定语,名词“触詟”作句子的主语中心语,能愿动词“愿”作句子的状语,动词“见”作句子的述语中心语,名词“太后”作句子的宾语。 但是,古今汉语语法更有其不同之处,这也正是我们阅读古书的人所需要特别注意的。在上古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现代汉语里诸如:“他比阿Q更阿Q。”句子里的后一  相似文献   

5.
一、名词的活用名词在句子中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的成分,不作谓语。文言文中,名词如果处在谓语位置,则活用为动词。例如: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2.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例1中的“蹄”用作一般动词,译为“踢”;例2中的“肉”是使动用法,译为“使……长肉”;例3中的“宾客”是意动用法,译为“以宾客之礼对待”。名词一般不能用来作状语。文言文中,名词如果出现在谓语前面,它要么是用作主语,要么就是活用为状语。例如:4.其一犬坐于前。(《狼》)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相似文献   

6.
(一)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些词具备了动词的语法功能.先看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子:①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答司马谏议书》)——两个名词迭用,其中一个用作动词.句中前一个“事”用作动词,“做”的意思.②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名词,后面用代词“之”做宾语,这个“蹄”就用作动词,“踢”的意思.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相似文献   

7.
“With 名词(或代词) 分词(介词短语、形容词或副词)”这一复合结构,在英语口语表达中相当灵活、生动,在句中往往用作状语,表示伴随状态,有时也可用作定语。这种复合结构中,名词是with的宾语,名词后面的部分为宾语补足语,名词与宾语补足语具有逻辑上的主谓关系。现行中学教材中较多体现了“With 名词(或代词) 分词(介词短语、形容词或副词)的用法。一、With 名词 分词短语(一)With 名词 现在分词短语1.作状语:“With 名词 现在分词短语”这个结构中,现在分词短语作宾语补足语,是名词的动作,现在分词表示主动含义,整个结构常用来作状语,表示条件、结果、原因及伴随状态等。例如:  相似文献   

8.
(一)名词处于谓语地位,并与它后边的代词连用,形成动宾关系,如①驴不胜其怒,蹄之。(《黔之驴》)“蹄”,名词作动词,相当于“用蹄踢”,“蹄之”可译为“用蹄子踢它”。②见白书,乃钻火烛之。(《孙膑》),名词“烛”用作动词,相当于“用火烛照它”。说明:代词“之”一般是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它前面的名词作为动词。  相似文献   

9.
汉语里一些特殊语言现象常常具有强烈的修辞、效果。即以古汉语里名词活用为副词作状语而言,它的一个显著的修辞作用就是浓缩句子,使语言简炼。因为我们可以把名词状语看成是作状语的介词结构省略了介词。如: (1))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2)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信  相似文献   

10.
名词活用例谈巢湖卫校刘经宇一、名词活用的一般动词(一)名词后面有代词,此名词常活用为动词。例如: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②针之不过四分《华佗传》例①中的“蹄”,例②中的“针”,都在代词“之”的前面,它们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蹄”是“踢”的意思;“针...  相似文献   

11.
“焉”在古汉语中是个兼类词,阅读古文时,往往因混淆其用法,影响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掌握它的用法是十分必要的。从词性角度看,它的用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用作代词1“.焉”在一般疑问句中作疑问代词,多用来询问处所,主要作状语,有时也作宾语,相当于“安”、“何”,可译为“在哪里”。例: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2“.焉”在反问句中可作疑问代词,表示否定性疑问,作状语,主要是加强反问语气,不实指。类似于现代汉语里的“哪里”。例:①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中“之”字的多种用法樊拴稳一、常作代词,表第三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他们”。在句子中作宾语,而不作主语。如:①虎见之。②操蛇之神闻之。例①的“之”代“驴”,作“见”的宾语。例②的“之”代“愚之移山这件事”,作“闻”的宾语。以上句中的“...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中,名词是经常作状语的,有的表行动的性状,如“一狼犬坐于前”;有的表行动的方式和态度,如“吾得兄事之”;有的表示行动所用的工具,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有的表示行动的处所、时间,如“草行露宿”、“日割月削”。  相似文献   

14.
人们都十分重视古代汉语词的活用的现象,这固然是必要的;然而,我们也决不能忽视古汉语短语活用这一事实。现分类举例说明如下: 第一,名词短语的活用。例①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赤壁之战》)这里,并列结构的名词短语“水陆”活用作表处所的状语,意为“从水路和陆路”。例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这里,偏正结构的名词短语“潭西南”活用作表处所的状语,意为“向潭的西南方”。例③其岸势犬牙差互。(同上)这里,偏正结构的名词短语“犬牙”活用作表状态的状语,意为“象犬牙那样”。例④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卖柑者言》)这里,偏正结构的名词短语“败絮”活用作动词短语,意为“象烂棉絮”。第二,动词短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代词“之”在文言文中常充当动词的宾语,指代某一具体的人或事物,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如. ①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②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是人们经常谈论的.但名词和名词短语作补语,不少讲古汉语语法的书都没有谈到.实际上,古汉语中名词作补语的用例大量存在.名词作补语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用名词补语表示时间①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相似文献   

17.
在文言教学中,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副词较为常见,学生易于理解。而形容词用作副词现象较少,学生不易理解。如: 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赤壁之战》) 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同上) 例①②的“新”不能理解成形容词“新旧”的“新”,而应解释为“刚”或“刚刚”,是表示时间的,分别作“亡”与“败”的状语。③(成名)大喜,笼归。(《促织》)  相似文献   

18.
英语中的“there-be”句型是指由“there+be+名词短语(+状语)”构成的表示“存在”概念的句子。在该句型中,there本来是具有“地点”意义的状性主语,be后面的名词原是表语。随着英语语言的不断发展,这一句型逐渐演变为表示“存在”概念的句型,其中的there也相应地失去其“地点”意义。因此,现代语法学家通常把这一句型中的there视为引导词,同时把be后面的名词解释为主语。张今先生曾在《英语句型的动态研究》一书中,将“there-be”句型视为一种弱式强调装置作了专章论述。张先生认为  相似文献   

19.
一、副词 名词。例:①用讫再火令药熔。(《活板》)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③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副词常用在动词前,充当状语,故副词  相似文献   

20.
“之”字是文言文中最常用的一个虚词,它的用法很多。下面是笔者分辨“之”字用作代词的一点体会、见解,仅供大家参考。1、常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主要用处是指代人、事、物,作宾语,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等。例如:①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他,代人(扁鹊)。②得鱼腹中书,固以之怪矣。(《陈涉世家》)——它(这事),代事(得鱼腹中书)。“之”字在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并作宾语时,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一,由于此时的代词“之”字在句中常作宾语,所以辨识起来比较容易。它大都位于动词或介词后面,形成动宾(动+之)或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