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孔子说读《诗经》有七种用处,其中之一便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据统计,《诗经》中涉及到大量的植物。其中,桑是《诗经》中经常提到的一种植物,也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植物。以物载意,"桑"意象被赋予了更深的文化意蕴,它不仅多与女性和爱情相关,也是原始生命力和吉祥的化身,既有宗教的意蕴,也蕴含了浓重的家园意识。  相似文献   

2.
《论语·阳货》中"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并非前言不搭后语的实兀之辞。孔子本意不在强调学诗的博闻广识,而是指明领会诗教的诀窍与途径。这里的"识"是知觉、感悟的意思,"名"指表现形式与含义,即诗经所常用的兴比。全句紧承上文,意思是说诗经的兴观群怨之用,事父事君之旨,大多可以从鸟兽草木的起兴比附中感悟领会到。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多以鸟兽虫鱼草木比兴,含蓄委婉的抒情言志。在文学作品中花多与女人联系在一起,而《诗经》开创了以花来比喻女子的先河。本文从《诗经》中用花来比喻女人的三种用法,来探讨古人表达感情时自然纯真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孔子曾说,学《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其实,学习《诗经》,并不仅仅是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称,而且它们在诗中大多都承负着比兴、喻托之重任,所以我们更可以从鸟兽草木的各个具体个体特点、习性的认识基础上,进而深刻领会诗中的深意。单就鸟儿来讲,有的甚至已成为化积淀中的固定意象了,比如:鸳鸯、燕子、喜鹊、大雁、布谷等等。  相似文献   

5.
孔子《论语.阳货》中载:“小子何莫学夫诗?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故后世一些学者往往将《诗经》中的鸟兽草木虫鱼作为增加自己学识的名物来予以接受。然而这对于作为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理解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诗经》兴象中的各种鱼类兴象,在其自然特性背后,隐藏着丰富、复杂而神秘的原始宗教和文化的观念内容,这些观念内容是诗经兴象和诗经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重要纽带。透析这些内容既是整体解读诗经的关健,更是认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思维起源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正>为了劝年轻人研习《诗经》,孔子讲了读《诗经》的一大摞好处:"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有专家统计过,《诗经》305篇中有144篇505次提到植物,141篇492次提到动物。我知道历朝历代有不少人兀兀穷年取不同路径专门研究《诗经》中提到的植物、动物,做出了了不起的学问。由于自个  相似文献   

7.
本文粗略分析了《诗经》对鸟兽草木的比兴运用,认为对这些动植物的描写是使其充当触媒体的角色增强诗歌叙事特别是抒情的作用。同时,《诗经》中鸟兽草木的比兴用法有助于了解古代各地的风俗与民情,从而增加我们对古代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名物训释是《诗经》学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元代许谦《诗集传名物钞》以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蔡卞《毛诗名物解》等名物训释为基础。用朱熹《诗集传》作蓝本,关注《诗经》经传义理的阐发,将名物训释和诗义相结合,展示了名物训释的另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9.
李翠华 《教师》2008,(4):80-81
记得T·S·艾略特说过,诗歌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智慧。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称为《诗》。在孔子的眼中,《诗》是具有多种社会意义和教育作用的教材。他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并称他的教育工作是“兴于《诗》”(论语·泰伯)。他说过一段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关于“兴”的内涵,尽管历来说法不一,汉代孔安国解释为“引譬连类”,宋代学者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  相似文献   

10.
耿嫦娥 《教书育人》2009,(9):110-111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诗篇往往用物、特别是动物形象来表达感情。可以说,不懂名物及其相关制度,就读不懂《诗经》。正如纳兰性德在给《毛诗名物解》写的序中所说:“六经名物之多,无逾于《诗》者,自天文地理,宫室器用,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靡一不具,学者非多识博闻,则无以通诗人之旨意,而得其比兴之所在。”这些名物都与比兴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肉蒲团》多攀附化用儒家经史以为小说。其写"未央生"与艳芳、权老实夫妇故事等分别取法《诗经》中《庭燎》《氓》与《静女》诸篇,表明《诗经》是《肉蒲团》思想与艺术取法的重要参照或对象。作者的用心虽在籍以坐实其自道是书之作得力于"经史"处甚多,以可与"经史"并观为小说加一层保护色,但其把当时最下流与最上位两种文本揉为一体的写法,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诗经》内容的庄严性,同时是以小说形式对《诗经》写两性关系内容的另类诠释,可以启发人们对小说中色情描写尺度的思考,值得《诗经》学者引为参考。这一写法在前此小说中似无先例。鲁迅说此书"较为出类",大概也包括了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鸟兽草木"等动植物计有250余种,它们不仅是博物学层面的功能符号、社会学层面的文化符号,而且是文艺学层面的情感符号,更是教育学层面的启蒙符号。这四个知识层面都是先民们亲近自然、友爱自然的美好结晶,也是孔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深层内涵之所在。阐析《诗经》自然生态之审美意蕴,旨在激发与增强今人关爱自然之意识。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我国周代(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256年)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遗产,而且由于它相当多的记述了当时人类的生活与环境,又给后人提供了研究周代人对环境认识的资料。对于《诗经》中有关环境的认识,过去人们多偏重于动植物或生物学的研究。如,三国时代吴国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二卷,明代吴雨的《毛诗鸟兽草木考》二十卷,清代毛  相似文献   

14.
薛景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101-104
自唐代出现《毛诗草木虫鱼图》之后,又陆续出现了《毛诗名物图说》、《毛诗品物图考》、《诗经植物释诂》等多部《诗经》图学力作。《诗经》图学研究,是以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新尝试,它打破《诗经》研究的传统方法,开创了多角度、多学科结合研究《诗经》的崭新视角,从而丰富了《诗经》研究的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清初诗经研究学者姚际恒的《诗经通论》风格独特,他主张"独立说诗",从《诗经》的本文中探求诗的意旨,不依傍遵从经典。崔述、方玉润在精神上继承了其疑古作风,姚氏说诗的内容与方法为方玉润借鉴甚至引用多次,尤其是"以文学说诗";姚氏《诗经通论》中的古史考辨对民国时期的顾颉刚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南通的张謇先生曾专为南通博物苑自撰一副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设为庠序学校以教”,语出《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其意思是,人民的生活有保彰了,时间也允许了,便要兴办“庠”、“序”、“学”、“校”来教育他们。下联“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语出《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这里所说的“诗”,即《诗经》。意思是说,诗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形成合群性,学到讽刺、发泄方法,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在近处伺候父母,在远处伺候君主,还可以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据说《诗经》涉及鸟兽草木鱼虫的名称共有260多种,可谓一部介绍动植物生活生长习性的“大百科全书”。张謇在这副对联中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兴办学校的目的是教育民众,启迪人们的心智,帮助他们多多学习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17.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诗经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我们很难想象,在秦国这个粗犷尚武之邦,竞有这等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清代王运在《湘漪楼说诗》中甚至说它是“千古伤心之作”,它是如此细腻含蓄悠远空灵,以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风头甚至盖过诗经首篇《关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四库全书总目》"诗类"共收《诗经》书目147部。在提要中,四库馆臣强调《诗经》的经学地位,反对删改《诗经》,主张在研究《诗经》时兼收并蓄,消除门户之见,同时强烈反对从文学角度解读《诗经》。  相似文献   

19.
屈原作品中的花卉草木新探胡鸿延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乌兽草木之名.”读《诗经》然,读《楚辞》亦然.因为《楚辞》也有许多鸟兽草木之名.历代学者读《楚辞》也很注意其间的草木之名,又多从文学手法着眼,研究其“...  相似文献   

20.
《诗经》自然生态意识新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诗经>中"鸟兽草木"等动植物计有250余种,它们不仅是博物学层面的功能符号、社会学层面的文化符号,而且是文艺学层面的情感符号,更是教育学层面的启蒙符号.这四个知识层面都是先民们亲近自然、友爱自然的美好结晶,也是孔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深层内涵之所在.阐析<诗经>自然生态之审美意蕴,旨在激发与增强今人关爱自然之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