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联,俗称楹联、联语、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格律严谨,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蕴意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历史教学中如能恰当引用对联,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巧借对联艺术,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兴趣是知识入门的向导。利用对联,可以使乏味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如在讲“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一课中“护国运动”这一小节时,为了让学生对袁世凯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一幅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然后引导学生从对联的基本常识入手分析:此联中的“千古”对“万岁”,符合对联要求,而…  相似文献   

2.
刘建春 《师道》2009,(7):55-55
对联是中华艺术之瑰宝,用途十分广泛,既可抒情,又可述志。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借用对联,能收到事半功倍、相得益彰的效果。寓“联”于教,方式不少——可用作导语,可在课中穿插,可用于小结等等。  相似文献   

3.
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学样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短小精悍,能表达复杂的内容,说明深刻的道理。近年来,对联题已成为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题型之一,它可以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对联在现代语文教学中一直是个盲点,鲜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联,故学生对对联知之甚少。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学样式进行渗透教学,就显得十分必兽.  相似文献   

4.
在《三国演义》阅读中,有一个环节我安排的是“对联研究与导读”。当学生了解了《三国演义》中回目联、回尾联、插入联的特点后,我重点聚焦插入联,从“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目标入手,解读对联的本义,还原故事场景,进行读写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以“徐庶评价诸葛亮对联导读”谈谈我的做法。  相似文献   

5.
对联(楹联),虽仅仅两句,但用途很广,可以抒情,又可以述志;寓联于教,可提高教学效果。 一、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历史知识。 对联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进行高度的概括和精辟的评价。讲述三国历史时举成都武侯祠联:  相似文献   

6.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选讲一些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相关的优秀对联,会有画龙点睛、妙趣横生的效果,使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对联,结构整齐,音韵和谐,集形式美、音乐美、意境美于一身,对于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的培养颇具重要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渗入对联,是立足字本位理论和语感学理论,同时,也是基于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编排的要求。具体教学中,可通过一字一联、一句一联、一课一联等方式渐次展开。  相似文献   

8.
对联教学是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承继,要用发展的眼光有所变通地传承,以兴趣引导学生,寓教于乐,适当放宽对平仄的要求;重视对联的内容,通过诵读有关声律启蒙章句,积累名联,让学生充分积淀;注重实践,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不断训练,进而让学生内化能力。师生在其中都会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9.
对联趣谈     
郭艳红 《下一代》2011,(3):17-17
对联是一种集诗歌、书法为一体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对联的种类繁多,可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谐趣联等。  相似文献   

10.
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人教版)“三国鼎立”一课中,有一幅“成都武侯祠”图.图中隐隐约约有一副对联,看不甚清楚,教材和教参都未作说明,这里作一番简单的介绍。这副对联上联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是: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脍炙人口的武侯祠联作于近代,作者是白  相似文献   

11.
2004年全国高考的四套语文试卷中均出现了给春联对下联的试题;单独自主命题的浙江卷、福建卷、广东卷则将全国卷的给“春联”对下联分别延伸为给“行业场所联”、“思想修养联”、“植物瓜果联”对下联;上海卷也考查了对仗的有关知识。据此,我们有理由大胆预测,2005年全国卷将继续试行对下联,各地卷也将有可能流行对联试题。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应用空间。而现在的学生,接触对联较少,对联的基本知识也相当匮乏,因而要他们对对联,显然存在不小的难度。如何增加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让他们…  相似文献   

12.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题材丰富多彩,格局千姿百态,用途广泛,雅俗共赏,很受人们喜爱。许多文人墨客不但擅长自撰对联,而且喜欢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觅佳句组成对联。这种摘取前人名言名句组成的对联,就叫做集句联。历史上,像王安石、苏东坡这样的大文学家都十分热衷于创作集句联。王安石集的一副对联“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至今为人们所传诵。该联上下句分别取自谢贞《春日闲居》和王籍《入若耶溪》,对仗工稳,意境优美,堪称集句联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3.
语文素质教育的重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联作为一种特殊文学形式,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作用。周汝昌先生说,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升华”。对联具有其他文学形式无法替代的优势,进行“对课”训练不仅能使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出联“酒能成事,酒能败事”,应对“情可醉人,  相似文献   

14.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人社会科学。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十分必要。中国传统化素有史结合的特点,引用对联于初中历史教学,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尝试。本就如何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运用对联这一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识记历史知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等作用和选用对联的原则作一番粗浅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朱桂兰 《现代语文》2009,(3):112-112
对联是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充分体现了汉语修辞的对称美和韵律美,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实用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完全有责任教好这方面知识和技能。其实,学对联知识和学语文是完全一致的。如讲修辞的对偶,笔者就让学生搞清楚对偶、对仗和对联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既是对偶也是对联。特别是古诗歌平仄教学,更能让学生学习对联中的平仄对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典型的五言联。所以说,结合平时教学学习对联知识,不可谓节外生枝;相反,学习和写作对联对语文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语文素质教育的重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联作为一种特殊文学形式,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作用。周汝昌先生说,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升华”。对联具有其他文学形式无法替代的优势,进行“对课”训练不仅能使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出联“酒能成事,酒能败事”,应对“情可醉人,情可伤人”,“烟可提神,烟可伤神”、“书可医人,书可害人”、“水可载舟,水可覆舟”,这可以说得上是哲理思考后的“精粹”;再如出联“修业勤为贵”,体育爱好者对“锻炼恒是金”、文静的学生对…  相似文献   

17.
对联是世界上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 ,历史对联作为历史和文学的结晶 ,架起了现实社会的人们跨越时空界限 ,感知逝去历史活动画面的宝贵桥梁 ,那史实和文采融而为一 ,褒贬爱憎之情隐含其中的联语 ,向我们展示着历史王国的瑰丽 ,破译着历史活动的谜团 ,诉说着一位位英雄人物、爱国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 ,赞美着劳动群众反抗强暴的战斗精神 ,怒斥着历史罪人的所为……。它们使我们的心灵完成了一次次与历史的沟通 ,也使我们获得美的享受。例 1 .中国古代史为了让学生理解战国末年楚国屈原的文学成就和爱国政治活动 ,感悟其爱国精神 ,可串讲湖南汨罗…  相似文献   

18.
蒋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1):178-179,183
《现代汉语》与生活相结合的途径之一便是人们利用对联来进行教学。对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而且能提高他们的语言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对联中的析字、对偶来实施汉语教学,同时,让学生体会对联中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9.
路吉善 《历史学习》2007,(12):14-15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它的历史源远流长,自五代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讽刺对联犀利、辛辣、巧妙、谐趣,可同战斗的杂文、讽刺漫画相媲美。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对联尤其是讽刺对联并加以讲解,可以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有利于进行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20.
对联进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使课堂不失浓郁的文化品味,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语文能力训练,我们经常将对联引进课堂,或讲对联故事,或师生共同赏析妙联,或有奖征对,或大胆撰写,师生迷醉其中,其乐融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