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耒《读中兴颂碑》诗,着重于评述安史之乱的影响及平定之功,咏史抒怀,表达了强烈的盛衰兴亡之感,平易劲健,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2.
安史之乱中,宋州有效阻击叛军南下,使江南经济免遭破坏。安史之乱后,宋州终能站在唐朝廷一边。宋州人以其忠勇精神,凭战略要地和富庶的经济,帮助朝廷平定数次叛乱,稳定了屏障王室的宣武重镇,保护了沟通江淮的漕运通道,确保了朝廷的财赋来源,对巩固和稳定唐朝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朝廷平定了安史之乱以后,无力彻底消灭其余部,不得不任命降将张忠志(即李宝臣)为成德军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军节度使,裂河北土地以处之。  相似文献   

4.
王飙 《家长》2000,(10)
唐朝的郭子仪自从平定了安史之乱以后,遂成了权倾朝野、重兵在握的兵马大元帅,即使是当朝天子也怯他三分,然而,他却没有因此而乱了心灵的阵脚。有一天,郭子仪发布了禁止在军营中无故驰马的命令。然而,郭子仪妻子  相似文献   

5.
公元757年6月,杨贵妃被马前勒死,7月郭子仪就当了天下兵马副元帅,很快就平定了“安史之乱”,保住了李唐江山,居功至伟。后来的吐蕃入侵、藩镇作乱,都全仗老郭东征西讨,肃宗、代宗、德宗三代皇帝都靠他撑门面。  相似文献   

6.
《新安吏》是杜甫“三吏”的首篇。本文通过对作品时代背景和内容的分析认为:一,平定安史之乱是必要的,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兴旺发达。二,把中男拉去当兵确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战争的痛苦。  相似文献   

7.
唐朝伟大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成诗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杜甫当时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后,内心感慨万千,饱含激情地写下了这首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8.
唐朝大将军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屡立战功,受到代宗皇帝重用,却遭到太监鱼朝恩嫉恨。郭子仪的父亲早逝,遗体就埋在离家不远的地方。一次,郭子仪率兵去边疆征战,鱼朝恩为了发泄自己对郭子仪的嫉恨之情,  相似文献   

9.
颁奖词他少年从武,身系国运,以一剑扫万里烟尘,功居平定安史之乱首位;他单骑赴回营,免胄说(shui)回兵,智破多国联军,堪比单刀赴会之关云长;他足智多谋,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像登凌烟阁,是古今中外第一圆满将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当时生活在中亚的回鹘人(包括鄂尔浑回鹘汗国)凭借其强大的骑兵正规军平定公元763-765年唐朝安史之乱、收复唐朝首都 长安和 洛阳、展示其极其英勇无畏精神的历史事实,论述鄂尔浑回鹘汗国在我国和中亚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这首诗是杜甫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漂泊西南到成都初游武侯祠之时,为追怀诸葛亮所作。是时,已持续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当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之时,  相似文献   

12.
郭子仪,唐朝大将,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765年,曾为唐朝节度使的仆固怀恩不满唐朝给他的待遇发动叛变。于是,他编造谎言,唆使回纥(今维吾尔族祖先)、吐蕃(今藏族祖先)两族首领与唐朝作对。仆固怀恩带着回纥、吐蕃联军共十几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向唐朝首都长  相似文献   

13.
隋唐时期,不少少数民族政权参加了隋末农民起义、隋末拥有武装的地主官僚之间的混战、唐初的统一战争、唐中央平定安史之乱、藩镇之间的争战以及唐王朝镇压农民起义军等战争.少数民族参加的这些战争,规模不等,原因复杂,性质也不相同.客观分析评价少数民族参加这些战争,对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郭子仪(公元697年-公元781年),中唐名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他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收复洛阳长安两京、智退吐蕃回纥的战斗中有  相似文献   

15.
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整个国家陷入战乱之中,唐王朝面临倾覆的危机,当时的一些才智之士目睹社会混乱,国家危亡,激发了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积极用世情操,他们积极努力,奋起救世,为平定安史之乱,改革唐王朝中期的政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李泌(722年一789年)是其中杰出  相似文献   

16.
安史之乱中,唐朝廷把镇守西北边疆的军队逐渐都调回内地平叛,边境上只留些老弱残兵。因此,至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年)冬,弥漫黄河流域的安史之乱虽然勉强平定,而西北边地一些民族的贵族统治集团却乘机入侵,或夺取土地,或抢掠财物人口,烧杀破坏,弄得唐代社会继续岁无宁日。代宗广德元年(公元七六三年)七月,吐蕃率吐谷浑、氐、羌等族大军二十余万人入侵,兵至大震关(在今甘肃陇西县)。一时  相似文献   

17.
安史之乱中,回鹘汗国倾其全部兵力,助唐平定了叛乱,为大唐立下再造之功。但回纥的援助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唐朝政府以其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争取了回纥的军史支持,而安史叛乱集团也有很大机会来争取回纥的支持或中立的,但由于叛乱的集团核心人物目光短浅放弃了机会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相似文献   

18.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逃往成都避难,太子李亨留在马嵬主持军事,欲图兴复。茫茫宇内,以何处为兴复基地,这是摆在面前的重大问题。他采用李倓等人的建策,率众北上,确定了以西北为根据地,以灵武为立足点的方略。笔者认为,正是这一步棋为以后平定安史之乱的全局投下了关键的一子。  相似文献   

19.
邺城之围是唐政府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此役的失败延缓了平叛进程,滋长了各节度使的力量,对唐代政治的影响极为深远。杜甫作有不少与此役相关的“邺城诗”,这类诗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人民性,并使杜甫“诗圣”、“诗史”的地位在文学史上牢固地确立,邺城之围可认为是杜诗创作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20.
本文概说了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之诗旨。这组诗中一再申述了诗人卜居归隐的意愿。文章依据组诗的有关诗句,再结合其它资料,说明了生计艰难、远祸藏身,特别是对君王和政局的失望,是杜甫决定弃官西行、卜居归隐的原因。杜甫虽已弃官,但关心国事仍一如既往,对安史之乱的尚未平定和日趋紧迫的吐蕃入侵,表现出极大忧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