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阮学东 《双语学习》2007,(12M):206-206
京剧艺术是我国戏曲大家族中的一个极端代表,它吸取了诸多戏曲艺术之精华,经历了无数前辈艺术家的长期磨练,逐步形成了独立的艺术风格,在戏曲舞台上独领风骚。京剧流派纷呈,行当众多,在这里我想单以长靠武生这一行当谈谈我的一些表演浅见和体会。京剧长靠武生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有三种境界,一是要演“准”,二是要演“美”,三是要演出“韵味儿”,这三种境界犹如三级跳,一跳比一跳难,而最后一跳更是至关重要。下面我就分别谈谈我对这三个阶段的认识和感受。  相似文献   

2.
关于信息化的研究在很多领域已经开展起来,而戏曲研究的信息化尚在起步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对戏曲研究信息化的各个方面,如戏曲信息源、戏曲信息工具、戏曲研究者信息素养等进行了初步探讨,阐明了戏曲研究信息化的一些概念,如“信息”、“戏曲信息”、“信息化”、“戏曲研究信息化”、“信息工具”、“信息素养”、“前信息化时代”,同时指出戏曲研究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论文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3.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然而把戏曲引入幼儿园教学,却有不少困难。其中唱词深奥难懂就是一个问题。在我园开展的“幼儿戏曲启蒙教育活动”的课题研究中,我尝试“填词”教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将意境理论引入戏曲研究中,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戏曲意境”理论。首先,“戏曲意境”理论既脱胎于中国传统意境论,又汲取西方哲学、美学思想,关注个体命运。其次,“戏曲意境”理论具有“自然”与“言外”这两重内涵,前者聚焦于艺术真实,后者面向世界与人生的本真状态。最后,“戏曲意境”理论提升了戏曲地位,使其走出了“不登大雅之堂”的低下境地,又启迪后来学者,成为“剧诗说”等舞台表演理论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5.
戏苑三得     
一得:玩玩而已 人生的意义,大抵就是“玩”而已,图个高兴。有玩麻将牌的,有玩游戏的,有玩政治的,也有玩文艺的。戏曲挺好,小子何莫学夫戏曲?玩玩京剧?这是我与戏曲结缘的关键话语,出自一位老者之口,朴实得像泥土。  相似文献   

6.
刘咸炘是清末民初蜀中知名学者,只因终身未出巴蜀,又英年早逝,以致珠沉大泽,光华未显。刘咸炘论戏曲,在时代浪潮中坚守中国传统戏曲本位,形成了以教化为中心的戏曲观。他指明戏曲直承乐教而来,以“广博易良”为文体特征,应发挥教化之用。在对戏曲结构的认识上,他吸收李渔、吴梅等人的曲论思想,论及繁简、虚实两个方面,提出戏曲结构应“精而短”,虚构要符合生活真实,以情义为根,有益教化。对于传统戏曲一味追求“大团圆”结局的窠臼,他指出要返回中国传统语境中寻求破解之法。戏曲语言要讲求本色,以“妥溜”“切隽”为重,亦统合于“广博易良”之中。他的戏曲观充分体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人对待戏曲所持的文化立场。  相似文献   

7.
学校请来几位专业老师,办起了业余戏曲艺术训练班。我好奇地报了名,经过几轮测试,成了学校春蕾戏曲艺术团的一员。与妈妈签协议进了戏曲班,我第一次了解到我国戏曲有三百六十多个地方剧种,第一次听说板腔体、锣鼓经、曲牌体这些戏曲名词,第一次接触到生、旦、净、末、丑等角色。我真像刘姥姥踏进大观园,看得眼花缭乱。我被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深深地迷住了。除了学习功课,我每天想得最多的就是练功、练声、台步、水袖……看着我“走火入魔”的样子,妈妈不乐意了:“现在剧团演戏都没人看,你还学什么戏?学自己的功课去!”这时,爸爸支持我,戏曲…  相似文献   

8.
设计背景: 一次音乐课上,我让学生欣赏广东音乐曲艺晚会的资料片段,问了一些相关本土戏曲知识的问题,发现班上的学生竟然一题都答不上。我心里真的一阵揪心的痛,如果我们广州的孩子对我们本土的戏曲音乐一点都不了解,那还有谁可以传承我们优秀的本土音乐文化呢?我深感作为一名音乐老师肩上的重任。根据音乐新课标中“文化传承价值”、“弘扬民族音乐”这一指导思想,我设计了《查笃撑-粤唱粤好听》这一主题课,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粤剧的知识,学习吹奏粤剧小曲的音乐,激发学生对本土粤剧音乐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新世纪新时期的本土戏曲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自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以来,戏曲进校园工作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戏曲进校园”在中小学的实践中遇到一定的瓶颈:没有形成持续驱动力,缺乏长效机制;没有形成环境影响力,缺乏环境氛围;没有形成系统的戏曲课程,缺乏教学方式创新;没有激活地域戏曲文化资源,缺乏师资力量;没有融入信息化戏曲网络建设,缺乏专业化平台。为此中小学“戏曲进校园”实践策略是:建立“戏曲进校园”的长效机制;打造戏曲传承的特色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戏曲体验式教学方式;挖掘地域戏曲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积极打造“互联网+”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10.
梅鼎祚是晚明颇有影响的戏曲家,其剧作风靡万历剧坛,本文主要从他的剧作和一些序、文中梳理、探讨他进步的戏曲观:他热衰于戏曲交流与传播,重视戏曲交流;开导“主情”之风。提出“曲本诸情”的观点;并指出他的戏曲风格呈现动态的变化,转变骈绮风格,推动“辞”、“律”并进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看昆剧     
<正>“生旦净丑”“粉墨登场”“唱念做打”……我正在摘录这些与戏曲相关的成语,仿佛感受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劲头,脑海里不禁浮现暑假里那次近距离观看昆剧的经历。暑假里的一天,爸爸妈妈说要带我去看昆剧《闹天宫》。“大闹天宫”的故事我从小就知道,可昆剧是什么?我很疑惑。妈妈说:“昆剧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形态,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是戏曲的鼻祖,连我们熟知的京剧也是它的‘后生’。”妈妈简单的科普引发了我的好奇。晚饭后,我急切地拉着他们来到儿童剧场,踏上了欣赏昆剧的专列。  相似文献   

12.
徐复祚的戏曲理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徐氏提出“寓言说”的创作方法,提出了“主风情、弃风教”的戏剧功用观,主张“情尽而意无穷”的意绪论,提倡“本色当行语”的语言论。徐氏戏曲理论在戏曲发展史上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李渔对芙蕖的观察有误江阴申港成教刘建设李渔是明末清初的戏曲理论家、作家,也是一位博学家。他不仅在戏曲理论上有突出贡献,戏曲作品脍炙人口,而且在写作上原则性特别强。他尤其重视“照映”、“埋伏”,深知“一节偶疏”,会导致“全篇出破绽”。可是在写作实践中却...  相似文献   

14.
当今的中学生普遍对流行歌曲较感兴趣,而对戏曲方面的内容接触甚少。因此,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戏曲的资料,学唱简单的戏曲唱段,使其对中国戏曲艺术有个感性认识。在课上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小舞台”的导入,它包括听辨活动、问题竞猜与歌唱表演。这个活动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整个活动采用听辨戏曲剧种的方式串联起来,学生从中获得了审美体验,爱家乡、爱生活之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相似文献   

15.
李渔曲论中的“重机趣”,是李渔对戏曲语言机巧、生动、自然、幽默、风趣的重视,同时也是他对整个戏曲机巧自然、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审美风格的要求。李渔“重机趣”的提出,受到前人的影响,甚至与晚年李赟、袁宏遣等人“趣”的审美追求一脉相承。李渔“重机趣”的提出。也是对戏曲娱乐功能的重视,这对当时及后来的戏曲艺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郑振发 《农村教育》2004,(12):47-48
戏曲是个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以唱、念、做、打的形式,通过程式的表演把故事演给观众。其中“唱、念、做、打”中的“打”就是其戏曲武功之一.在“打”中又有分类,如:刀、枪、把子、武功技巧等,武功技巧在戏曲艺术训练巾有着较丰富的内容。训练武功技巧是在毯子中进行,所以在戏曲武功中都称为“毯子功”。“毯子功”的教学内容繁多.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让幼儿从小接受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熏陶,有利于培养他们对民族艺术的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我在班上开展了“小小戏曲迷”系列主题活动,使幼儿对戏曲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多渠道了解戏曲艺术。我将自己收集的,用各种材料做成的京剧脸谱陈列在活动室内,让幼儿自由参观;精心选择了一些通俗易懂的戏曲片断,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放给幼儿听;组织幼儿观看戏曲表演录像;平日空暇的时候,我就到孩子们中间,给他们讲讲戏曲  相似文献   

18.
王娟 《现代语文》2006,(11):80-81
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戏曲用它特有的形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化,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由演员装扮人物;在一定场合当众作故事表演;通过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感染观众。①而戏曲在故事表演当中,通过歌舞动作表现人物的某种情绪,来体现戏曲“唱、念、做、打”的艺术特点。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道:“戏曲,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此种说法,抓住了戏曲的基本特征。戏曲的舞蹈美贯穿在戏曲表演体系中被人们习称的“做”和“打”这两种功法之中。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都是舞蹈化了的,戏曲舞台上人物形象,可以说是舞蹈艺术的形象。戏曲舞蹈需要演员调动起自身肌体和精神的一切因素,实现美化和舞蹈化,而且服饰、道具等,也都参加了美化和舞蹈化的创造。戏曲演员手中拿的、头上戴的、腰上系的……都可以形成舞蹈化的身段组合,如羽扇舞、团扇舞、折扇舞、闭扇舞、双扇舞、方巾舞、马鞭舞、船桨舞、水旗舞等等,还有舞帽翅、舞鸾带、舞甩发、舞红绸等,任何一种生活用具一经纳入戏曲舞台而成为道具时,就会产生出精彩的舞姿,构成富有表现力的戏曲舞蹈。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人们通常用“戏曲”一词来指称我国的传统戏剧戏曲,既包括现今依然活跃着的作为“国剧”的京剧艺术和各种地方戏曲,也包括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宋金杂剧、宋元南戏、元明杂剧和明清传奇。戏曲艺术的发展经历过很多辉煌的时期,但今天的戏曲艺术是以什么样的姿态存在?它面临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它将如何传承?这是关系到戏曲在当前这个时代如何延续、如何再创辉煌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戏曲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无论悲剧性题材、还是喜剧性题材、剧作家们都能运用巧笔使得悲剧性作品“悲戏欢作”,喜剧性作品“喜剧闹作”。形成了中国古代戏曲苦乐相间、悲喜相错的戏曲格局,集中体现了民族乐观的化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