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滚滚钱塘江上,矗立着几座大桥,气势如虹,一座比一座恢弘,连接南北,对浙江的交通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其中在中国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却是建立最早的钱塘江大桥.  相似文献   

2.
2002年3月,浙江省档案馆申报的《钱塘江桥工程档案》文献通过评定,入选第一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钱塘江桥是我国工程师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现代化桥梁,在我国桥梁设计与建筑史上具有特殊意义.《钱塘江桥工程档案》主要为钱塘江桥的筹备、设计、施工过程中形成和积累的工程图纸、工程摄影照片、底片,客观记录了建桥、炸桥、修桥的全过程,在中国桥梁建设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浙江省档案馆珍藏的钱塘江大桥档案,最初由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同志捐赠.  相似文献   

3.
钱塘江桥记     
在1937年,还有很多值得大书特书的事。由我国工程师自行设计监造的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正建成并通车于是年,这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钱塘江上造桥”,本是杭州人描述的一件不可能办到的事,一个千百年难圆的梦。因为钱塘江历来潮水汹涌,波涛险恶,江底又有厚达41米的流沙,水流冲刷变迁莫测,钱塘江上造桥之难,难于上青天,就连那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在汹涌奔腾的钱江怒潮面前也只能摇头叹息,收敛起平日的霸气,老老实实地绕道远走了,以致唐代诗人施肩吾老早就在其所撰《钱塘渡口…  相似文献   

4.
徐华美 《浙江档案》2001,(12):34-35
在现代文化名人中,茅以升在杭州的知名度很高.他设计并监造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大型现代化的桥梁.如今,钱塘江上已建立起的现代化桥梁一座又一座,且一座比一座宏伟,但第一座大桥的历史地位依然是崇高的、唯一的.由此,茅以升同志被确立为现代我国著名桥梁专家.  相似文献   

5.
2006年5月24日上午.Hans Jorgen Hinrup先生.在丹麦领馆商务顾问肇妍女士陪同下.来到了浙江省档案馆查阅了相关材料。一见面.Hans Jorgen Hinrup先生就迫不及待地问到:“据我所知.你们浙江、可能就在杭州.有一座非常有名的桥是丹麦人帮助造的.知道是哪座桥吗?有没有档案记载?”当工作人员告诉他.这是钱塘江大桥.并拿出馆藏钱塘江大桥档案,指着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其《钱塘回忆》中所写的片断.“大桥为了赶工程采取‘招商承办’,一是为了求简图快;二是更重要的是,自己就可不必专为这一桥工而置办一套施工所需的机械设备。经过批准:将正桥的十五座桥墩交由丹麦人康益开设的康益洋行承办.双方构成草约条并签字”。看到这里,Hans Jorgen Hinrup先生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闻名世界的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建设的公路铁路桥——钱塘江大桥也见证了中丹友谊。  相似文献   

6.
杭州的桥     
如果把江南水乡比作一幅山水画卷的话,那么桥梁就是这副画卷的美丽曲线。杭州地处江南中心,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桥乡之一。无论是充满了传奇浪漫色彩的西湖断桥,还是现代化雄伟大气的钱塘江大桥,都早已蜚声中  相似文献   

7.
《湖北档案》2009,(7):F0004-F0004
该文献形成于1933年-1937年,共有图纸80件,照片、底片161张。保存于浙江省档案馆。钱塘江桥是中国工程师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桥梁。该桥在我国桥梁设计与建筑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该文献主要为钱塘江桥的筹备、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工程图纸、工程摄影照片、底片。  相似文献   

8.
该文献形成于1933年-1937年,共有图纸80件,照片、底片161张,保存于浙江省档案馆。钱塘江桥是中国工程师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桥梁,该桥在我国桥梁设计与建筑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该文献主要为钱塘江桥  相似文献   

9.
一九七五年九月,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同志,将他珍藏了四十多年的钱塘江大桥档案,赠送给浙江省档案馆,同时附了一封热忱的信。信中说:“钱塘江大桥为浙江及各省劳动人民的一项巨大成就,我曾参与工程,始终其事,藏有当年关于设计施工的第一手资料,整理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周刊》2009,(18):20-27
又一座大桥垮掉了。 一个个桥墩,如同“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倾向桥下的车辆和行人。截至2009年5月19日《中国新闻周刊》发稿时,9人死亡于这场事故,另有16人受伤。  相似文献   

11.
本刊2009年第3期刊登了记述茅以升先生对钱塘江大桥档案保护的专稿《茅以升:不复原桥不丈夫》,谈到大桥档案主要保存在浙江省档案馆。实际上,浙江省江山市档案馆至今也保存了一些钱塘江大桥施工过程中的档案材料,这些档案是谁留下的?都有哪些内容?本文将揭开这个谜底。  相似文献   

12.
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但对于生活在浙江第二大江--瓯江两岸的侨乡青田的百姓来说,瓯江上出现大桥却让他们等待了上千年.从青田建县(公元771年)开始,一直到1995年,经过了1224年的等待,第一座大桥--西门瓯江大桥才姗姗来迟出现在瓯江江面上,侨乡人民的大桥梦终于实现了.  相似文献   

13.
画面 播音员(导语)解说 南联盟第二大城市诺维萨德的一座大桥昨天被炸,当地市民悲愤不已。请看本台记者的现场报道。画面 记者站在断桥前解说 各位观众,现在我是在位于南联盟北部重要城市诺维萨德向你做现场报道。北约在今天清晨轰炸了连接诺维萨德两岸的这座大桥,这是北约第一次对南联盟境内的重要的交通设施进行轰炸。画面 采访一位先生解说 (配音)先生你好,你知道北约是在什么时候轰炸这座大桥的?“大约是今天凌晨5点左右吧。据我知道,北约共发射了两枚炸弹,其中一枚没有击中,另一枚炸毁了这座大桥。”画面 一组诺维…  相似文献   

14.
正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大桥,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的美誉。当时新中国刚建立,百废待兴,武汉长江大桥是第一个大工程,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对大桥从选址、施工到落成的全过程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关怀,激励建桥大军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实现千百年来在长江上"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伟大梦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闻周刊》2007,(38):16-16
作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10月15日迎来了50岁的生日。目前看来,这座已步入半百之年的老桥依然坚固,桥墩没有变位下沉,钢梁没有弯曲变形,铆钉也没有松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收到大妹戴玮从美国发来大姑父茅以升所作《蕙君年谱》的电子版。据姑父的大外孙徐安泰说,前时从美国回国,在家里看到《蕙君年谱》的油印本,发现已颜色褪尽,很多地方字迹难以辨认,于是将它变成电子本,供亲友阅读,回忆"这一片历史的空间"。读了这本久违了的《蕙君年谱》,十分亲切,勾起了我对大姑父、大姑妈半个多世纪的深切缅怀。一大姑父茅以升是我国的著名桥梁工程专家,1933年~1937年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近代大桥设计和建造的局面,成为中国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7.
茅青 《出版参考》2009,(11):24-25
1933年茅以升正在北洋大学(后改名天津大学)任教时收到弟弟以新的电报,说曾养甫约他速往杭州谈建钱塘江大桥事,他的同学杜镇远也来信力促以升接手建桥项目。同年八月,以升赴杭州会晤曾养甫并就任钱塘江桥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开始筹备建桥。  相似文献   

18.
汇通桥,俗称新大桥,即老恒丰路桥,系1903年由闸北地方绅商集资修建而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公共租界工部局通过攫取越界筑路地区管理权的方式,不断向问北渗透和扩充势力,新大桥拆建纠纷案,就是工部局企图攫夺大桥管理权,觊觎我闸北主权所引发的一场纠纷。而上海绅商在闸北大力兴办交通事业,不仅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更重要的是为了抵制公共租界当局无休止的扩张阴谋。为深入反映上海民族资产阶级维护领土主权、抵制外国殖民势力进行斗争的历史情况,现选编一组有关新大桥交涉案的档案史料予以公布,体供研究者参考。由上海市…  相似文献   

19.
任佩 《云南档案》2013,(5):30-33
<正>故乡云南,江流纵横,河谷错落,溪涧交织,致使道路阻隔,交通梗塞。先辈们为了互通往来,人得其道,货畅其流,促进交往,便在千沟万壑,急流险滩间,架起一座座"横空贯索插云蹊,补天绝地真奇绝"的桥梁。这些古桥,飞跨于大自然间,与山川融为一体,相互映衬,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风景画卷。在云南众多的古桥中,我尤其喜欢那一座座建有蓬檐、  相似文献   

20.
许斌 《中国档案》2007,(11):44-44
8月13日,湖南省凤凰县堤溪大桥发生坍塌事件,在对此事故的调查中,大家从各类报纸上都可以看到,国务院事故调查领导小组首先采取的一项措施是:封存大桥项目所有档案资料以及工程监理资料待查。从这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