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十七年女性文学"中,出现了以女性为中心,却又缺乏充分的女性意识为支撑的"准女性主题",这种主题创作中的 "女性意识"在文本中或失落,或隐藏.《百合花》中所呈现出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没有爱情的爱情"正是对这一主题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王海的婚姻爱情系列小说,以女性为主体,但是在大家普遍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到小说中的女性的情爱心理活动的时候,相应地"冷落"了小说中的男性。实际上,王海鸰的小说中的知识男性是非常有典型性的,王海鸰作品中的知识男性对婚姻爱情的态度也是非常具有探讨价值的。她不仅描写了男性"心的背叛,身的背叛,身心的背叛",更多次关注了男性的ED问题以及面对爱情婚姻困境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3.
池莉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特视角,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对世俗生活进行着"零度叙述"。虽然她一直宣称"不谈爱情",但她仍然相信爱情的存在,只不过她认为只有物质和精神达到和谐统一的情况下才是真正的爱情,否则爱情则将永不圆满,而后融于平常的生活当中,从而揭示爱情的真谛——平平淡淡。  相似文献   

4.
《暮光之城》这部通俗电影在评论界遭受如潮的恶评,但是却收获了巨大的票房,在被"金酸梅奖"青睐的同时,这部影片受到众多青少年的喜爱,其中大多是女性。本文讨论了这一女性文本中的"爱情"和"欲望",认为在女性文本中,"爱情"和"欲望"的冲突是以"禁欲"的方式表现出来,而这种"禁欲"其本质是对男性"欲望"的阉割,因此很难被男性把持的主流评论界所认可。但是,这种文本所彰显的在"爱情"当中的女性权力,其本质是男权社会的反转,在女性的欲望中物化男性。这种爱情观与其说是彰显女性的权力,不如说进一步强化了两性的权力冲突。  相似文献   

5.
朵拉的爱情小说对男女情爱作了独特的书写与思考:第一,与男性相比,女性更注重爱情本身的质量和对爱情的经营创新,女性对爱情更有着"飞蛾扑火"般的执着认真的态度,更容易"为情所伤"。其次,朵拉不赞成婚外恋,但对某些婚外恋却采取宽容甚至欣赏的态度,她判断婚外恋的标准主要是看这种婚外恋关系中有没有真正的爱情。第三,朵拉小说表现了现代女性对两性平等、自我人格尊严和自我独立意识的执着追求,并指出女性为追求独立却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价,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男女两性对抗是一个暂不能改变的困境,同时表达了对未来社会中两性平等的向往。朵拉不属于"激进女权主义",而接近于"自由解放的女权主义"和"走向性属融容的女权主义"。  相似文献   

6.
在"五四"时期的女性小说中,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考集中体现于"爱情问题"这一特殊领域.从二十年代初期女性作家对爱情不乏盲目的憧憬、礼赞,经由时代现实的一系列碰撞之后,到二十年代后期,女性作家的思考更趋深入,初次揭示出爱情内部的复杂性,并普遍滋生出一种失望情绪.这种失望情绪,以及内中所含的对几千年传统文化打造出的男权秩序的批判意识,为后来女性创作的思考提供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相似文献   

7.
邹晶  王趁红 《考试周刊》2008,(11):24-25
爱情、婚姻、家庭是女作家永远关注的题材,现当代的众多女性作家在书写爱情的同时又解构了爱情,但由于时空的巨大差异,她们对爱情的解构呈现出不同的姿态,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精神恋到性唯美的发展过程,主人公也经历了从弱者到强者、从"审他"到自审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爱情是金庸小说中永恒的主题,于是女性自然是构成其爱情主题的半边天。在金庸小说中,侠女人物众多且性格多样,但在她们身上都有鲜明的两重性——"传统"与"叛逆",而将传统与叛逆两者逆巧妙地贯穿起来的就是"情"。  相似文献   

9.
正一年一度的"情人节"又到了,在经历或见证了周围人从懵懂到行动;从"不打不相识"到"毕业说分手"的各式恋情后,我真切地体会到"初恋时,我们并不懂爱情",我们甚至无法预料相爱的两个人究竟能走多远?但爱情带给的我们的是一种感觉、一份思念、一丝牵挂,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甚至足以让我们"青春无悔",因为每一段爱情都能教会我们成长。  相似文献   

10.
"女性意识"应定义为"关于女性所处境地的意识",由此将"女性意识"由女性所独有扩大到男女两性。依此而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女性意识教育有助于个体重新认识自我、确定新型的两性关系,有助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有助于全部女性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类建立崭新的文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加强教师队伍女性意识教育,增加女性意识教育内容,注重女性意识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1.
谢卫东 《江苏教育》2012,(Z1):62-63
作品简介: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山楂树之恋》是由美籍华人艾米根据好友的经历写成的爱情故事,该书在被张艺谋改编拍摄成电影后,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山楂树之恋》的爱情故事所发生的背景是文革后期,而那特定历史阶段应该永不可再有,这样的爱情,也如王蒙先生所说,"但愿不再有"。但《山楂树之恋》毕竟出现了,因此成为一本"空前绝后"的中国式爱情范本。所有女性都会为之哭泣。它不仅仅为女性读者钟爱,亦将成为"中国式爱情"的典型研究材料。它所透露出来的"干净爱情",对于当下情爱观有着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12.
1995年到2010年,美华新移民小说中离婚女性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美国梦里》、《美国爱情》、《美国情人》到《白日飘行》,女主人公离婚逐渐获得了合理性,可看做新移民女性对男权保守的"进阶突围",但婚姻道德始终是小说中的重要主题。1996年张慈在美国出版的小说《浪迹美国》通过谢思羽反叛婚姻道德的方式消解男权,显示出美华新移民小说中少见的激进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3.
在解放区文学中,女性爱情叙事是作家们常用的一个叙事模式,由于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作家们在叙述中常带有极强的政治性。为了实现女性的解放,他们高呼了封建婚姻必然走向灭亡;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到革命中来,他们在叙述爱情时常常采用革命+恋爱的叙事模式;为了响应政治号召,他们对爱情描写刻意回避;为了达到女性雄强化的目的,他们的叙述中甚至出现了女性"性缺失"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声音     
3月1日下午,北京世纪佳缘公司举办了一场"爱情招聘会",4小时内吸引了上千名白领前来"应聘",应聘者中不乏高学历的博士和硕士。会场内设置40多个展位,一百多名"招聘者",女性大概占了七成,展位后的墙上,写着"应聘者"需具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的小说"三恋"通过对女性在婚姻家庭与爱情情欲的书写,提出对于整个人类生命内在冲突的思考,最终目的是想达到男女两性和谐相处、互尊互助。王安忆以更加理性的姿态,以女性独有的敏感和细腻特质,以超越性别的执着书写精神,实现了对于每一生命个体的尊重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台湾女作家蒋晓云被誉为"又一张爱玲",她以冷酷的笔调书写了台湾社会转型期都市男女爱情中的无情与彷徨,继承了张爱玲对人性自私与冷漠的披露。蒋晓云秉持着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将爱情当作揭示社会病态的一面镜子,冷眼看待人生种种。当其将视野扩大后,"民国书写"和"怀乡书写"成为其创作的另一主题。在她的创作中,女性通常是主角,通过独特的女性视角表达了自己关于历史和当下现实的思索。  相似文献   

17.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集中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尤其是《诗经·国风》在收录了大量以婚姻、爱情为题材的诗歌作品的同时,也细腻生动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女性的日常生活及爱情追求,并折射出她们对意中人的浓浓爱意及渴望与意中人喜结连理的大胆表露,择偶以"硕"为美,高大、英俊且有"仪"、"止"、礼",重视夫君品行,择偶"尚武",重勇武之男子,希望夫君为国效力等多重的择偶婚配观念。  相似文献   

18.
笔者试图通过分析经典的爱情歌曲,从社会学角度观察和构建爱情模式。在比较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布伦南"爱情依恋风格模型",斯坦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吉登斯的"亲密关系"理论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爱情过程论"。  相似文献   

19.
《宜宾学院学报》2015,(11):90-94
张爱玲散文《爱》具有极大的爱情迷惑性。作者虽试图以"爱"阐释爱情的内涵,事实却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女子单向的爱情臆想故事。小说从爱之建立基础的空缺、"回忆-梦"的爱情重构方式以及女性叙述视角三个方面体现了女子爱情自我言说的单向情感故事。无爱的人生和孤独的女性爱情境况依然是张爱玲笔下女性真实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和平崛起的发展理念,这种理念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和谐以共生长"传统 "和"的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即由"和而不同"到"求同存异",由"以和为贵"到"和平共处",由"和谐以共生长"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