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誓戎 《收藏界》2010,(7):81-82
我的藏品中古币占的比例最大,古币虽小但它们在文物中的地位不可小觑,一枚小小的古币可以折射出那个朝代的经济状况、冶炼技术、书法水准及人们的审美情趣等。我收藏的古币大约有千枚,主要是清朝币和宋朝币,其他朝代的币也有但数量小。这上千枚古币绝大部分是普品,珍品也有却只有那么两枚,是北宋的小平“崇宁通宝”和元代的小平银币“大朝通宝”,特别是小平银币“大朝通宝”值得向大家重点推荐。  相似文献   

2.
笔者藏的这枚“天启通宝”是元末铸造,此泉是笔者集泉几十年中见到的元“天启”中最不易见到的大珍品。这枚“天启”钱,银质,径25.5毫米,厚1.4毫米,重3.7克,生坑,通体银锈,美品,唯在“启”字下有一小孔,余无他伤。元代来年红巾军领袖徐寿辉于天启元年(1358年)铸“天启通宝”,翌年改号“天  相似文献   

3.
邹桂山 《收藏界》2010,(10):77-77
有元一代的市场货币流通,采用交钞和铜钱并行的方法,因而在整个元代中金属币铸造较少,只有在早期武宗和后期顺帝至正两朝铸造了一定数量的“大元通宝”及“至正通宝”。至今市场上还能见到蒙文“大元通宝”和汉文“至正通宝”,其价格均不太高。  相似文献   

4.
许杰 《收藏界》2010,(7):84-84
“大中通宝”为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前称吴王时(公元1361-1367年)所铸。分为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及折十共五等。“大中通宝”四字楷书,直读。除光背者外背文有纪值、纪地、纪值兼纪地四类。“洪武通宝”为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所铸。形制同大中钱,也分为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面文“洪武通宝”楷书,直读。除光背者外背文也有纪值、纪地、纪值兼纪地等几大类。  相似文献   

5.
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铸行“圣宋元宝”、“圣宋通宝”钱。通宝分为小平光背和小平型背“当伍”两种,居中国古钱珍品之列。笔者珍藏着一枚“圣宋通宝”钱,径24毫米,穿5.5毫米,厚1.5毫米,重4.2克。小平光背“圣宋通宝”在查阅过的钱谱里只发现三种版式。笔者所藏这枚钱,同《历代古钱图说》第95页1033号“圣宋通宝”拓片文字两相比较,字体、风格、气韵颇为相似。后者字迹清晰,毫  相似文献   

6.
温苏 《收藏》2009,(5):119-119
笔者藏有一枚清代“道光通宝”钱,较为特殊。该钱直径27.5毫米,厚2毫米,重8.2克;面文“道光通宝”中的“通”字为双点通版,背文为满汉文“宝临”。其铜质精良,铸工尚可,包浆熟旧、自然,唯钱文稍显粗糙(见图)。  相似文献   

7.
兰金顺 《收藏界》2010,(2):81-81
笔者于2006年下半年征山东一泉家处收藏到一枚“庆应通宝”背“京江究之府以贰枚当壹朱”阔缘大钱,该泉生坑,红铜质,直径43毫米,  相似文献   

8.
《收藏》2020,(7)
正在中国古钱币中,有一种折银钱是对银作价的,分为一厘、二厘、五厘、壹分几种,相当于银两的一厘、二厘、五厘和壹分。这种折银钱多见于南明末期和清初,主要有永历皇帝朱由榔铸造的永历通宝、东平王孙可望铸造的兴朝通宝以及三藩钱中吴三桂铸造的利用通宝。清初顺治五式中的一厘钱,也属于折银钱。每一种折银钱都有较多的版式,且多寡不一,有些较为常见,有些则十分稀少。就拿其中的五厘钱来说,大字五厘就是尤为少见的版式。其主要特征就是背面的"五厘"二字与同类品种相比显得要大一些。  相似文献   

9.
傅绍庆 《收藏界》2010,(12):86-87
在古钱币版别的常用术语中,"叠文"又称之为"摇头"。作为古钱币版别的一种,偶见披露于媒体及泉谱的有汉代"五铢"、北宋"崇宁"大钱等,而又以"崇宁通宝"最为泉友熟知。1999年版《北宋钱币》、2002年版《崇宁通宝分类图谱》、2006年版华光普先生的《中国古钱大集》乙卷等专业泉谱上都刊载了"崇宁通宝”叠文折十钱。  相似文献   

10.
国人老幼皆知、随处可遇的“乾隆通宝”制钱,铸于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年)。铸期长,铸局多,铸量大,在清钱中屈指可数。孙仲汇先生说:“乾隆以后,铜钱的体型变小,质量逐年下降,钱币藏家对普通的乾隆钱不屑一顾,……”(注1)。但乾隆钱亦不乏珍品。存世雕母有数种,还有少量的母钱、样钱、大钱。特别是“乾隆通宝”宝泉局折十型大钱,只见图录,实物难得一见。马定祥先生在《历代古钱图说》178页,批曰:“乾隆通宝宝泉局当十型大钱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