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芳 《华章》2012,(32)
《聊斋志异》构建了一个狐的世界.蒲松龄在继承狐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造了一系列具有人形美、人性美、人情美及艺术美的美狐形象,给读者以审美愉悦.本文从美狐形象的外貌特征、性格特征、思想特征以及作者的文学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对《聊斋志异》的美狐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戏曲《牡丹亭》中鲜明浪漫的"至情"思想,在明清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封建理学家对它严厉谩骂;曲学家和民间对它则高度赞美,体现了这一时期社会中流行的"主情"思想对正统理学意识的顽强抵抗;清初对其的评价又体现了思想领域儒学理想的复归。明清文人及民间对《牡丹亭》的接受情况,体现出当时社会的思想状况以及文坛思潮的演变。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生态美学理论对《聊斋志异》进行分析,揭示了作者"倾听自然--欣赏自然--化为自然"的生态观.《聊斋志异》重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显示出难能可贵的生态美学价值.它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独有的审美心胸与追求和谐的审美趣向,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关系的传统,与自然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女儿”与“情”的关系入手,对《红楼梦》“情”的审美文化内涵和意义做了一点粗浅的梳理,以揭示《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博大精深的文化主题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苏曼殊诗歌深得近代日本文化之精髓,与西方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给中国近代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诗中忧郁的情调是日人哀物性格、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思想与近代中国主情诗歌的融合;静美的品格表达了大和民族的审美情趣,并打下了西方文艺思潮涤荡下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的烙印;平淡的话语传递了清新的情思,将日本文学言文合一的倾向引入了中国诗歌领域。其忧郁、静美、清新的诗歌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序曲。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的思想价值主要在其寓意,而其艺术价值之一则体现在与古人赋物传神之诗艺传统相关的以“神”致“幻”的审美特色上。从意象层来看,《聊斋志异》工于赋物,而其胜处不在“形奇”而在“神幻”;从意境层来看,《聊斋志异》工于造境,其胜处不在“事奇”而在“境幻”。《聊斋志异》正是以其颇富诗意的意象之神、意境之幻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7.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题更名为《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通过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他们重新复归了儒学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们的思想仍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左宗棠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所从事的洋务活动,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一个爱国者的思想风貌,闪烁出爱国主义思想的火花。下面拟就左宗棠办洋务的出发点,略加论述。青年时代的左宗棠很推崇林则徐、龚自珍、魏源、包世臣,深受《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当英国殖民者加快侵略步骤时,左宗棠在他探求《经世致用》之学的同时,又增添了研究外国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代表市民阶层的人文主义思潮,在妇女问题上也出现了一些同情妇女,怀疑和否定封建礼教,怀疑和否定男尊女卑妇女观的进步思想。这种新的男女平等妇女观胚芽最初的艺术形态表现在《牡丹亭》、《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①、《镜花缘》等一系列同情和尊重妇女的文艺作品之中。  相似文献   

10.
经世致用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经世致用思想的功利色彩所带来的改革行为的短期性、在中西文化交合中的局限性、改革程度上的浅薄以及其在社会上的认同不足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经世致用思潮对中国近代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的集大成之作,而《马介甫》和《恒娘》又是其中的名篇,通过对比两者在艺术表现和主旨内蕴方面的异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烛照出作者当时的婚姻思想和婚姻理想,以便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把握作品的历史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谈狐说鬼,记载诸多怪异之事,与志怪文学一脉相承.在《聊斋志异》所叙述的各类奇幻故事中,涉及“死而复生”这一现象的有七十余篇,而其中“因情复生”的篇幅则占到三分之一左右.立足于“因情复生”的现象之上,从“亲情”“爱情”两方面对这类故事进行整理归纳,并从佛教思想中“因果报应”“佛在心中”“灵魂不灭”等方面入手,探讨作者创作这类故事产生的原因,认为“因情复生”的故事反映了蒲松龄“劝孝悌“劝真情”的思想观念和他以儒为主,佛、道辅之的神道观.  相似文献   

13.
明清以前狐的形象多呈现宗教态特征,明清以来狐的形象转变为审美创作,特别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出现了一大批蕴涵着人性美的狐仙。本文沿着狐文化发展的轨迹,结合蒲松龄生活的时代以及他的思想去探求这一原因,并发掘《聊斋志异》中狐仙的人性美。  相似文献   

14.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诗歌的代表作,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审美意象,有独特的浪漫柔媚风格和对生活的赞叹。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挚爱与追求,抒发其浪漫之情、幽远之情、深沉之情;彰显了文学艺术的美——设计之意、绘画之意和音乐之意。  相似文献   

15.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其平易风格的散文创作开启了一代文风。欧阳修散文平易风格的形成与他的思想特色密切相关,同时也深受宋代社会整体文化氛围和作家性格性情的影响。欧阳修的散文风格不仅体现了作家仁义宽厚、敏感细腻、贴近生活的文化性格,也体现了宋代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和归于平淡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6.
一些文章认为,《聊斋志异》对女性的描写反映了妇女解放运动或男权主义意识,但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思潮来看,它实际上只是表现了明末清初的一种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7.
《叶生》是《聊斋志异》中科举题材方面的一篇优秀作品。此篇小说情节千回百转、跌宕起伏,在短短的篇幅中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意义,真实地再现了明清以来读书人的生存状态,有利于深入理解蒲松龄的思想,有利于了解和把握《聊斋志异》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子弟书研究及其说唱文学研究,既是子弟书改编小说名著的一部分,也是《聊斋志异》的接受传播史研究。包括对《聊斋志异》子弟书题材继承性、审美特征的研究,以及《聊斋志异》其他衍生作品研究等,近十余年来也有了一些新进展。这得力于子弟书文献整理的日趋完善、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宽,尤其是对于多民族文学关系及东北亚地域性、共同题材研究的进一步重视。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橘树》中的刘女是父亲的附庸,她的美好之情在父权面前只能走向消隐;刘女从父权置换到夫权之下,其心中之情同样无力找到释放的窗口,处于被动和屈从的状态.但"情”作为边缘,在中国文化发展的每阶段都会留下自己的印痕,人性呼唤着"理”,也呼唤着"情”.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中,实学与西学的互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清道光同治年间兴起以魏源为代表的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对晚清的思想文化转型发生重大影响;于此同时,魏源因其事先倡导"师夷长技",同时引发了一场绵延后世,并遍及中华大地的西学思潮.由于晚清的实学思潮与西学思潮有着内在的联系;并且是一个互动的思想文化现象,故而也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魏源的实学与西学思想为切入点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