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茶道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美学熔为一炉,凝聚着日本文化的精髓.作为一个日本通,周作人对日本茶道情有独钟.日本茶道触发了周作人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思考,并对其生活观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周作人"懂得"日本文化且偏爱日本文化。这一方面表现出日本文化与周作人性格心性的深度契合,同时,日本文化对周作人来说具有更深层的意义:一是日本本土文化对周作人的吸引力;二是周作人在日本文化中看到了古老中国文化的延续;三是周作人在日本文化中看到了一种希腊精神,为其建构"全生活"的理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透过周作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日关系紧张时期发表的对日本的批评中民族立场的表层,分析隐含在周作人思想深处的日本文化立场和关于民族气节的认识对周作人日本认识的影响,揭示其日本认识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4.
在周作人的一生中,日本文化始终受到他的由衷偏爱。对他来说,以"人情美"、诗意、幽默感见长的日本文化堪称完美。然而,正是这种偏爱使周作人放弃了知识分子不可或缺的文化辨识力与批判力。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实施文化侵略、大肆诋毁中华文化的严峻现实,周作人从最初的慷慨陈词、仗义执言转变为三缄其口、退避三舍。最终,周作人放弃了民族气节,沦为文化汉奸,并因此受到了历史的审判与惩罚。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周作人作为谙晓中日两国文化的学者,对日本的研究虽无系统的理论,但处处有真知灼见。本文以周作人的日本国民性研究为中心,进一步解读周作人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对日本及其国民性的分析与评价,以求为今日参考。  相似文献   

6.
1925年前后,周作人连续撰文对日本侵华行径作了针锋相对的揭露、批驳。然而,他却在北平沦陷之后投身敌营,沦为文化汉奸。究其原委,周作人对日本文化的偏执化认同难辞其咎。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日关系日趋紧张时期,曾发表了大量日本批评和日本研究的文章,这些文章体现了其日本认识。周作人执着于对日本文化的喜爱,往往从文化的角度来寻找对日本的政治行为的解释,这使他的日本认识显示出文化批评视野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从日本白桦派作家武者小路实笃与周作人之间在“新村”方面的诗歌交往,探讨武者小路实笃及其“新村”运动对周作人的影响,和周作人在北京的“新村”实践。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周作人在“五四”前后宣传日本新村主义的活动,并认为周作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更带有人道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
周作人在传统儒道释审美思想的基础上,调和了古希腊"静穆美"和蔼理斯生活的艺术观及日本"东洋人的悲哀"的情感特征,并契合自身的性情气质,形成了周作人特有的个性。这种个性是周作人散文呈现出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周作人的附逆是其一生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关于周作人附逆的史实梳理和心理探究,也是周作人研究的重要方面。周作人的附逆暗含着微妙而复杂的心路历程,个人性格的优柔寡断、形势判断的失误和文化选择的保守使得他坚持个人主义而远离了集体和大众,欲超脱现实政治而实陷于政治泥淖,而其文化心态中的儒释之学及对日本文化的钟情,奠定了他附逆的思想和心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周作人在日本留学时对"儿童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的日本不论是儿童文学创作还是儿童文学研究都领先于中国。周作人回国后前十年对日本儿童文学的译介,尤其是发表在《绍兴教育会月刊》上的三篇译文,分别从趣味性、玩具、儿童争斗等方面探讨儿童教育,为其在"五四"时期提出"儿童的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鲁迅很少谈及日本和日本化,周作人一生把日本化当作研究对象。探讨二在异化选择上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深入认识鲁迅和周作人,而且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异化的选择与研究、交流与传播,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主要是从民俗入手研究日本文化,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少有人比。他的研究并非仅仅出于兴趣,在其背后有着更为深远的思考。周作人希望通过对日本民俗的考察和研究来挖掘其中的有益因子,从而为构建中国人理想的生活方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早年译介的日本狂言,倡导的“歌谣运动”对沈从文早期戏剧和小说创作有较大影响。而周作人对沈从文最大的影响是其性心理学思想,它直接促成了沈从文自然人性观的形成,并进而影响到他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主要是从民俗入手研究日本文化,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少有人比.他的研究并非仅仅出于兴趣,在其背后有着更为深远的思考.周作人希望通过对日本民俗的考察和研究来挖掘其中的有益因子,从而为构建中国人理想的生活方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周作人提出了“人”的文学,这一主张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对西方人文主义的回应。事实上,从他对非主流国家文化的偏爱、对西方经典人物的管窥、对日本文艺理论的汲取三个方面来看,周作人并没有真正接触西方,也未进入西方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复杂存在,周作人是以备受争议的"现代隐士"形象出现的。他之所以会选择与时代主潮迥异的隐逸之路,有多方面的原因。疾病和家庭的影响、日本文学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都是促使周作人关注自我、走向隐逸的不可忽视的原因,而最重要的主因则是周作人对隐逸之路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的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许多学者从其人格、文学成就等方面都对他作出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们了解周作人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周作人晚年的经济状况有据可查,对周作人的收入和开支进行大致的盘底,可以使人们对周作人的晚年生活状况有更直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日本艺理论家厨川白村对周作人的学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灵肉一致”的理想人性、个人与人类的统一、“苦闷的象征”以及小品理论四个方面,周作人受到厨川白村的启发,但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