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曾来海 《新闻知识》2012,(3):8-9,24
在全球性潜在或显在的灾难随时可能发生的"风险社会"里,大众传媒在对风险的报道与传播中往往存在放大风险、制造风险、无视风险、低估风险与误传风险等诸多问题与失误。为此,大众传媒在全面、客观、及时、连续、动态传播社会风险、自然风险的同时,应特别注重社会公众的风险承受心理与承受能力,强化风险防范科技知识的传播与教育。  相似文献   

2.
曹江漫  唐建军 《今传媒》2011,(12):83-85
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公交移动电视奥运会报道的优势进行分析,公交移动电视这一"随时移动,随时收看"的媒介,在媒体优势、效果优势等方面对传播奥运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并进一步探讨其还存在着哪些不足和解决的对策,为即将到来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公交移动电视报道提供借鉴,促进奥运文化更好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从学术期刊的媒介属性、国家的政策法规和传媒环境变化3方面分析学术期刊传播科普内容的必要性,提出学术期刊从社会热点、读者需求和报道方式创意的角度切入传播科普内容的方法,认为学术期刊传播科普内容有扩大自身影响、培养潜在读者和传播科学知识、建设理性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是社会的人,故作为社会个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必须的,也是人们确认自我、通过对话实现心灵相遇的重要手段。本文重点讨论了人际传播的几种代表性理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社会交换理论、"镜中我"理论、"我-你"的人际传播理论。笔者认为,人际传播研究是最贴近人的生活和最为实用的一类研究,对它的需求,遍及随时遇到、发生的各种社会现象之中,因而也是最具人性和情趣,具有强烈心理色彩的。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典型报道陷入困境,表现为典型报道的传播效果日趋式微、报道的数量和篇幅日渐缩减.分析其原因,有社会环境转变的因素,有典型报道操作上的一些缺陷.同时,这些原因也是促使典型报道进行革新以重获生命力的契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环境和传播环境的变化以及受众心理文化需求的变化,既对典型报道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其再度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正典型人物报道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之有效载体,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的这一著名论断,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繁荣与发展典型人物宣传报道传播的进程中,作为最重要的指导原则仍然散发着不可阻挡的魅力与活力。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典型人物报道是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需求,也是顺应社会和时代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7.
谢斌  江萌 《新闻前哨》2013,(1):36-37
伴随经济发展和人们对于信息需求的不断扩大,近年来新闻媒体得到了长足发展,报道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发挥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社会教育、娱乐生活等社会功能的作用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8.
汝平 《新闻世界》2014,(7):21-22
本文通过分析《新安晚报》《亳州晚报》2014年高考报道呈现出形式的戏剧化、内容的时尚化风格,阐释说明"信息重组的都市化风格"的意义。都市的瞬息万变需要媒体随时嗅到受众信息需求的心理变化,其中观念的创新为首要环节,信息重组为必要手段,而信息传播的最优化是都市新闻始终不变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可视化传播,要切实了解移动互联和视觉传播时代的受众需求,重点考虑其信息需求、认知方式、阅读习惯。在此基础上,守正创新、积极作为,充分发掘不同媒介的传播潜力,充分呈现报道内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突发事件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呈现出全新的传播特点,传播渠道多元化、传播的不可逆性以及层进渐变的发展模式。出镜记者要把握事件报道的真实性、价值性、现场感的同时,还要把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发展,强化自身判断力,制定应急预定方案,提升自身应变力,根据现场情况随时应变。  相似文献   

11.
网络传播在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够快速、便捷、第一时间反映事件的发展变化,随时更新新闻内容,可谓报道突发性事件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12.
时政报道是传播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也是公众了解社会上层建筑动态的重要窗口.如何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和受众需求,提高时政报道的实效,是近年来业界和学界探讨的重要课题.新一届中央的"八项规定"要求改会风改文风,为媒体改进时政报道提供了新机遇.  相似文献   

13.
正电视媒介传播的有效性,是指电视通过一定传播手段向受众传递的讯息是否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是否对受众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起到引导作用,是否对受众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电视媒介自身而言,传播的有效性也体现在是否满足自身的传播目的,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灾难性事件的电视报道,是电视媒介传播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事件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电视媒介必须采用不同于常规的报道手段和传播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要。这也是灾难事件报道中电视媒介能否实现传播有效性的一个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没有人能够离开科技而生存,人们对科技报道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新闻媒体,本来就负有"传播知识,启迪民智"的使命,再加上受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理所当然应该报道好科技新闻,特别是深受受众欢迎的晚报都市报等生活类报纸.  相似文献   

15.
刘建华 《传媒》2016,(7):94-95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经济极大发展,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极大利好,同时,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媒体全球化给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满足了更多需求.数字化技术与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传受方式,媒介融合极大提升了人们对媒介的接近权、使用权与传播权然而,这也是一个危机空前频繁、剧烈的时代.在这个思想观念多元的社会,利益受损随时会引发不同形式的社会运动,乃至暴力冲突和政治制度更替.  相似文献   

16.
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最好的体现就是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抨击社会阴暗面,针砭时弊。隐性采访不但满足了媒体的职责所在同时还迎合了时代的需求。当下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传播的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充斥在我们周围。为了区别与其他的新闻报道,迎合大众的口味,许多媒体选择了别开生面的隐性采访的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17.
汤泠泠 《视听界》2004,(3):84-84
“三贴近”的核心是贴近群众,只有树立群众观点,努力贴近群众,才能优化新闻传播。一、满足群众需求一是要尊重群众的知情权,满足群众获取信息的需求。要全面充分地传播与公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事实和社会变化。假若保持沉默,知情不报,“民间媒体”乘机而入,会影响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美誉度。要满足群众的信息需求,还要改进会议报道。模式化、概念化、居高临下的会议报道,妨害了媒体与群众的沟通。会议报道要早策划、巧切入、展个性。会议报道要有“议”,要报道与群众利益、群众期待关联的政策、措施或信息,会议报道要见“人”,要努力挖掘与会者的亲民之情、利民之谋、富民之  相似文献   

18.
经济的发展刺激了社会对信息的需求,而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是新闻工作者不断努力的动力和目标。本文试图在业界有关新闻信息理论阐述的基础之上,以近三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研究文本,对经验性经济消息的新闻信息量、新闻信息值以及传播控制与传播效果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对经济消息报道写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司丽 《今传媒》2007,(7):35-36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解决温饱问题后的中国人对于医疗卫生的信息需求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这一社会背景为医疗报道的传播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事实表明,在近年的医疗报道中,媒体确实起到了应起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事务纷繁复杂,社会问题各式各样,社会需求千差万别,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全国各地突发事件呈多发、高发态势。怎样以自身的角色定位,报道好受众所关心的突发事件新闻,做到新闻传播与舆论引导的有机统一,确实是新闻传媒必须直面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