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词“发生”是个常用词,使用频率很高。它在造句中,经常充当谓语。如:“这个事件发生在1918年。”“那年冬天曾发生过这种现象。”在前句里,“发生”后带补语“在1918年”,是个表时间的介词词组;在后句里,“发生”后带宾语“现象”,是个名词。所带宾语除名词外,还有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如:“他的认识的确发生了变化。”这类由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所充当的宾语,有个突出的特点:它往往与主语有密切的联系,所用动词性词语有时可以做句子的谓语,如上句也可以转化为;“他的认识的确变化了。”因此,当它们能够做谓语或者必须由它们做谓语时,还在前边加用动词“发生”,结果就会是:(1)使语言无形中罗嗦起来;(2)错误地用“发生”替换了句子本来的谓语,改变了本来的语法结构关系;(3)或者使相关成分之间关系不协调,或者使句子残缺一定的成分。这就是“发生”多余滥用的错误。  相似文献   

2.
主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之一,是句中被陈述、被说明的对象或话题;它指明句子所说的是谁,或者是什么。在语言中,因特定的语言环境或上下文关系,在不致引起表意混乱的情况下,主语往往被省略。但是,当句子必须有主语而没有的时候,句子就自然缺少了被陈述、被说明的对象,使人不知其所云者为何人何物,使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残缺不全,这就是一种语言错误了。称做主语残缺。主语残缺有各种形式,通常所见是滥用介词缺主语,例如:  相似文献   

3.
三、谓语残缺谓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之一,是陈述主语“怎么样”或“干什么”的。缺少了谓语,意思就表达不清楚。有的句子开头提出一个陈述的对象(主语),后面却没有谓语来陈述它,这样主语就没有着落,成为“半句话”。这种语病叫谓语残缺。例如: ①一身身崭新的绿军装,一朵朵喜庆的大红花,一队队光荣应征的新兵开始奔赴全国各地军营。(《人民日报》1990年12月13日第一版) ②热心参加这场讨论的,从地域看,除西藏、海南两省区没有来稿外,其余28个省市自治区都有读者参加。(《经济日报》1990年12月10日第一版)  相似文献   

4.
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两个主要结构成分,二者之间是叙述与被叙述的关系,即谓语对主语加以叙述说明,说明主语怎么样、是什么、做什么等。造句时如果这种关系处理不当,使主语和谓语不相协调,而影响了句意的表达,就是常说的主谓不调。如下列各例: ①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举办的残疾人用  相似文献   

5.
动词“发生”在词组的组织与句子的构造中,常见的另一类语法错误是:与其相关的句法成分关系不协调。这类错误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发生”做谓语时,与其宾语关系不调 “发生”做谓语时,其后所带的宾语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名词性宾语,即宾语是由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充当。如:“发生了交通事故”、“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两个句子中的“事故”兴趣”都是名词。另一种是动词性宾语,即宾语是由动词或动词性词语充当。  相似文献   

6.
二、符合语法语法是写文章的语言法则,消息写作也无例外地要遵守语言法则。遗憾的是,我们的消息中还不时出现各种语病。 1.残缺残缺是指句子不完整,缺少必须有的成份。句子包括一定的成份,一般句子成份有六种: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新闻报道中句子残缺,往往是缺主语或主语不全。例如:“不久前,本报研究所前往沈阳和本溪,就租赁经营的有关问题进行追踪采访和问卷抽样调查。”(《租赁,你给企业带来了什么?》的编者按,载1987年9月25日《经济日报》)  相似文献   

7.
主语是谓语的陈述对象,指出谓语说的是谁或者是什么。如果主语含混不清,令人费解,那就必然会影响表达效果。试看以下几个句子: ①报上发表的观众对一些影片提出的尖锐批评,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影片表现了错误的美学观点,把怪诞、离奇、光怪陆离、低级庸俗当成美来渲染。(《文汇报》1983年1月27日第三版) “报上发表的观众对一些影片提出的尖锐批评”,是一个偏正词组,不是一个句子,因而  相似文献   

8.
主语是现代汉语中最主要的句子成分之一。它是陈述对象,居于谓之前,回答“谁”或者“什么”的问题。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句子都需有主语;另一方面,有些句子如果没有主语,就失去了陈述的对象,使人不能准确理解句子的含意。所以,编辑人员必须弄清无主语句、省主语句与缺主语病句的区别,否则很难在加工稿件时把好文字关。  相似文献   

9.
通常所说的主谓关系,都是指直接主谓关系,即在语义关系上,谓语直接陈述说明主语;在结构关系上,谓语直接置于主语之后,两者之间没有什么中介。例如: ①我赞美白杨树! (茅盾《白杨礼赞》) ②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③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榕树了。(巴金《鸟的天堂》) 例①谓语“赞美”直接置于主语“我”之后,对“我”加以陈述,两者中间无任何中介性词语。例②  相似文献   

10.
词义运用中的词义相矛盾的错误,除本题前文所谈的几种之外,还可以列举出几种: 第一、动词与其后补充说明它的词,意义相矛盾动词作句子谓语时,其后可以带上补充说明它的有关词语;这个词语在意义上一定要与动词协调一致,确实能准确地补充说明动词。如果相反,就会造成词义相矛盾的错误。例如: ①欢腾的锣鼓声长时间地响起……(《北  相似文献   

11.
学术论文中合理的与不合理的人格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云扬 《编辑学报》2005,17(5):328-329
学术论文中,"本文""本研究(本工作、本实验)"等合理的人格化是由于在句首的状语(或全句修饰语)中省去了介词"在"及其后的方位词"中"、在句中再省去主语"我们((本文)作者)"所形成的一种语用习惯."本文"不合理的人格化的实质是由于在句中再过多地省略去了谓语动词("报道""描述""综述"及其近义词)、以"本文"做主语时的主语与谓语动词搭配不当的一种语言现象.不应将这一概念扩大到"本研究(本实验、本工作)"等等词语,只应该仅仅局限于"本文"一词,好像还应该仅仅局限于科技学术原始论文中.  相似文献   

12.
一般说来,一个句子包括主语和谓语,这是世界各国古今语言的通例,汉语自然也是这样。主语和谓语的配合必须恰当,达到语言的纯洁与健康这一目的,不能不合事理,不能随便说成“上海西郊公园的风景建设得更美丽了”(“风景”和“建设”配不拢,应删去  相似文献   

13.
在一个句子中,主语和宾语一般是不能直接发生关系的,这主要是因为在主语和宾语之间还有个谓语成分。例如: ①他还记得自己去过的那个山村。 ②文章简明扼要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例①主语“他”与宾语“山村”之间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因为它们之间横着一个谓语“记得”。它们可以分别与谓语发生直接关系:“他”与“记得”是主谓关系,“他”被“记得”所  相似文献   

14.
山水 《新闻前哨》2011,(1):69-69
联合词组是一种常见的词组,词组的前项和后项之间是并列、联合的关系。 联合词组依前项和后项的词性,有名词性的(名词和名词组成的联合词组,下同)、形容词性的和动词性的,在句中,也相应地可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等。  相似文献   

15.
1 主语残缺产生歧义在科技文稿,尤其是科技学术论文中,作者常常为简约文字而省略主语———形成合理的无主句,但也常因省略不当,致使句子主语残缺,造成歧义。例1 自Jeffreys发现与人血红蛋白基因有关的非编码区重复序列,可用小卫星探针检测出DNA片段上多个与之相杂交的位点,形成DNA指纹图,此后在人类遗传学与法医学、动物遗传学等方面相继有新的发现。本句的主语是什么?是“Jeffreys”本人,还是其他什么人?这里因主语残缺,而使全句主语含混不清,产生歧义。据后半句“此后在……等方面相继有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6.
句子由若干个成分(即主语、谓语等)构成。一句话的构成成分,是有秩序地排列起来的。成分序列指的就是成分在语句中的排列顺序。了解其变化规律和表达作用,对于增长语文知识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很有益处的。汉语的成分序列比较固定。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补语在中心语后。如果变更  相似文献   

17.
三、无主句和省主句不同于缺主病句句子的一般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完全句至少应具备主语和谓语。不完全句在全民语言中十分普遍,例如表示自然现象的“出太阳了”,表示祈使命令的“站住”,表示感叹的“真漂亮”,标语口号“振兴国家”,以及独词句“好”,等等。这些不完全句在科技语言中极少出现。而全民语言中表示存现(消失)的句子如“桌上有本书”和蕴含泛指人的主语的泛指句如“不自由,毋宁死”这两类句式在科技语言中却用得极为广泛。前者如“在两相之  相似文献   

18.
逗号用法的正误例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李兴昌“逗号”(,)是用得十分普遍的一种句内点号。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1995)规定:“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句子...  相似文献   

19.
分清主动和被动在动词性谓语句中,主语是施动者,即动作的发生者,这种句子是主动句;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的接受者,这种句子是被动句。一个主谓句,既有施动者,又有受动者,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或者选用主动句,如“他拿走了《新华日报》。”或者选用被动句,如“《新华日报》被他拿走了。”报纸上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在复句中,几个分句有的是主动句,有的是被动句,分不清主动和被动,前后主语不一致,造成语义不连贯,表达不清楚。例如:  相似文献   

20.
所谓超常搭配,是指在词语的组合关系上,突破某些语法规则和搭配习惯,超乎常规地搭配词语。新闻标题制作的超常搭配应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法之一,因为有时仅仅凭借常规的词语搭配往往不能实现标题表达的简洁、单一与强化,不能在简短的语句中凝聚丰富的信息和浓郁的情感,而往往必须借助词语的超常搭配来达到这一目标。本文试图对标题制作的超常搭配技法作几点探讨: 一、主谓关系间的超常搭配 这是陈述与被陈述关系间的超常搭配。有时为了达到修饰语言以增强表达效果和增加语言信息量的目的,往往需要在标题中配置超常的主语或搭配超常的谓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