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肉身菩萨"在中国佛教中是一个相当奇特的现象,它从一个独特的侧面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这一现象的出现,既与佛教的义理与经典记载承传有关,同时也深受中国本土生死观念--特别是道家肉身不死及儒家孝道观念的影响.本文试对"肉身菩萨"现象进行了考证与分析,以期揭示其富含的中国佛教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道场,除了寺庙众多,香火旺盛,还存在着奇特的肉身现象。自从金地藏开辟佛教道场以来,有据可查的肉身菩萨就达14尊。本文论及肉身菩萨的由来、成因及其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同时还阐释了肉身菩萨文化的历史传承及社会影响等。  相似文献   

3.
舍利是佛家遗留人间的“灵骨”,因其为佛教中三学戒、定、慧所熏修,故甚难可得,历来被认为是佛教修行中的“最上福田”。舍利有全身、碎身之分,大德高僧的全身舍利在民间也被称为“真身舍利”或“肉身舍利”;以全身舍利驻世的大德又被称为“肉身佛”或“肉身菩萨”。明代阳明山秀峰禅师坐化后,留有全身舍利,被崇为“活佛”,受到周边地区民众的崇拜。  相似文献   

4.
宗教葬仪的形式折射出在哲学层面该种宗教对人生问题的终极关怀。汉、藏两地佛教中都存在高僧圆寂之后的肉身供奉现象。追溯历史,汉地佛教的肉身供奉制度始于两晋南北朝,渐盛于唐宋,至明清而流行。藏地佛教中的肉身供奉现象明显晚于汉地,卫藏十人首领鲁麦·喜饶楚臣可能是最早一位被肉身供奉的臧地僧人。鲁麦在丹底的求学经历提示了藏传佛教中的肉身供奉制度来源于汉地佛教的可能性。西域佛教中未见明显的肉身供奉现象存在。佛教中肉身供奉制度是佛教传入汉地以后,中国化进程中一个值得留意的现象,它主要受到早期道教追求肉体长生久视,以及儒家孝道观念下珍视形体发肤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宗教葬仪的形式折射出在哲学层面该种宗教对人生问题的终极关怀。汉、藏两地佛教中都存在高僧圆寂之后的肉身供奉现象。追溯历史,汉地佛教的肉身供奉制度始于两晋南北朝,渐盛于唐宋,至明清而流行。藏地佛教中的肉身供奉现象明显晚于汉地,卫藏十人首领鲁麦·喜饶楚臣可能是最早一位被肉身供奉的臧地僧人。鲁麦在丹底的求学经历提示了藏传佛教中的肉身供奉制度来源于汉地佛教的可能性。西域佛教中未见明显的肉身供奉现象存在。佛教中肉身供奉制度是佛教传入汉地以后,中国化进程中一个值得留意的现象,它主要受到早期道教追求肉体长生久视,以及儒家孝道观念下珍视形体发肤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马里翁的肉身阐释学将肉身还原为与自我紧密相连的原初现象,重点关注审美经验与生活场景中的诸多肉身问题,阐述痛苦、愉悦与衰老等绝对性肉身体验,剖析“上手”与“在手”、“能感”与“被感”、自我之“肉”与世界之“肉”等肉身意识,彰显肉身与他者相遇的审美维度。肉身阐释学强调作为充溢现象的肉身通过自我感发主动显现自身,恢复了含混的、感性的、物质性的具身感知,拓展了肉身与文学艺术等审美领域交互阐发的理论空间,强化了美学与阐释学的深层对话与结合。  相似文献   

7.
九华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地藏菩萨的道场.自从金地藏(来华求法的韩国王子金乔觉)在此驻锡修成菩萨肉身,据文字记载,一千多年来九华山已发现13尊和尚肉身,近十年来就先后发现了三尊.但1999年元月2日开缸的仁义尼姑肉身却是我国佛教史上所仅见的.  相似文献   

8.
审美体验论     
司同 《文教资料》2007,(7):21-23
传统美学将审美变成一种精神现象,忽视了在审美过程中肉身体验的决定性作用。其实,审美体验既扩展了审美的范围,又体现了审美的真实性。通过对“生存经历”与“精神反思”的统摄,一方面,审美体验限制了生存活动中的精神扩张,将一切还原到肉身的当下此刻。另一方面,审美体验又扩张了自己的边界,积累了更多的历史信息,带来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9.
审美体验论     
司同 《文教资料》2006,(36):75-76
传统美学将审美变成一种精神现象,忽视了在审美过程中肉身体验的决定性作用。其实,审美体验既扩展了审美的范围,又体现了审美的真实性。通过对“生存经历”与“精神反思”的统摄,一方面,审美体验限制了生存活动中的精神扩张,将一切还原到肉身的当下此刻。另一方面,审美体验又扩张了自己的边界,积累了更多的历史信息,带来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0.
傅华强 《培训与研究》2006,23(12):5-6,13
张贤亮的《绿化树》以章永璘的情感经历为核心来展示特定年代知识分子的苦难遭遇,其性爱叙事主要表现“人”对于“食物”的渴望,即“肉身”对于“饥饿”的种种经验,但事实上,附着于这些经验背后的其实是“人”对于“饥饿”本身的深入思考,“肉身饥饿”的背后更为重要的恰恰是“精神的饥饿”。  相似文献   

11.
成绩 《双语学习》2007,(11M):F0003-F0003
隋唐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菩萨信仰是大乘佛教的核心,而观音信仰又是菩萨信仰中最流行的一种信仰形态。观音信仰自从汉魏时代传人中国以后,很快就流行起来。达到”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信仰盛况。成为一个很值得研究的思想文化现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金地藏被认同为地藏菩萨化身不仅源于他的僧人形象,更在于他寂后的特种奇异现象。从现有资料分析,认同金地藏即是地藏菩萨化身及其道场在九华山之说,如果是发端于宋代,普遍认同于明朝,那么在清朝及民国就已稳固不可动摇了。这种认同的意义,使地藏菩萨成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使九华山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相似文献   

13.
永州阳明山拥有秀丽的山水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但秀峰禅师的“七祖”身份,以及他的肉身舍利,从明代以来,无可争议地成了阳明山的镇山之宝,也是阳明山的灵魂。进一步宣传、打造阳明山的佛教文化品牌,对于提升永州这张“文化名片”的含金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身体性”的不同理解,是导致海德格尔与梅洛庞蒂在空间性问题上不同看法的一个重要因素。海德格尔否定了通过身体性来理解空间性的进路,认为身体性并不能从本质上阐明空间性,空间性唯有透过“在世界中存在”(In-der-Welt-sein)这一源基性结构才能得到本质上的说明。而梅洛庞蒂则通过重新理解“身体性”,指出“身体”(肉身主体)在其“往世中去的存在”(Etre-au-monde)中的构建作用,从而说明“肉身主体”与“在世存在”在空间性的本质构建中都有着源始的和奠基性的地位。在此意义上,梅洛庞蒂的身体理论为“在世界中存在”的生存论提供了一种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经典文本《浮士德》的研究者们往往把视线抬得过高,着重于主人公上天入地表现出的永不餍足的追求精神,但实际上浮士德的理想精神必须建筑在理想肉身的基础之上。文本中,这一理想肉身的两个最重要侧面便是年轻性和实在性。然而,由于人肉身的自然有限性与人无限的理性智慧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结果便导致了肉身无可挽回的悲剧性毁灭。文章所揭示的正是歌德在《浮士德》里小心翼翼隐藏在精神背后的身体图景。  相似文献   

16.
梅洛-庞蒂的肉身概念是一种具体化原则,肉身具有的可见的原初特性在人们之间置入一种普遍的视觉。他以感性的肉身建构人与世界的主体间性,生成包含性的存在之域与视觉图像,昭示了感性的本体论地位。现代绘画的本质特征在于肉身的绽露,肉身不仅包括事物的肉身,也包括作为所有生命体寓居世界之中的肉身。电影则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可逆的艺术关系,世界成为共享的知觉场,启发观者的身体与图像之间进行互动,返回生命体验本身,从而契合当代视觉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观音和文殊这两种菩萨信仰来分析中国大乘佛教"悲智双运"这一理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希望通过这一分析,能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中国大乘佛教的理论特色和实践趋向,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大乘佛教菩萨信仰的本质与发展走向,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它在佛教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在佛教修行实践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泰山上的“九莲菩萨”和“智上菩萨”并非佛教的菩萨,而是明朝万历皇帝牛翊钧的生母孝定皇太后李氏和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生母孝纯皇太后刘区,其深化过程,说明最高统治假借神道之用心与明代民间宗教勃兴之背景。  相似文献   

19.
从身心关系视角对荀子与法家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更深层的辨析,指出法家思想对苟子最深刻的影响在于对人的肉身维度的应有重视,而苟子与法家之间的根本区别也恰恰蕴涵于这一内在联系的背后:与法家的单面之“人”截然不同,荀子的“人性”概念其实具有情欲之性与“心一胜”双重维度:法家旨在通过扣押和绑架人的肉身而驱迫、役使臣民,为君主所用,而荀子思想的主流则是主张以礼义来保障和促进人的自然本性的合理实现,进而实现人性的升华。文章的结论是,荀子通过借鉴法家而形成的新的身心观,不仅确立起人的肉身维度的相对独立性,而且将人阐释为身心、灵肉双重维度的具有内在张力的矛盾统一体,这既是对人的认识的深化,也对孟子理路具有一定的纠偏作用,因而对于儒家文化及人的健全发展无疑更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佛教圣地峨眉山的普贤菩萨造像,历史久远、数量众多,山中大多数寺庙都供奉有普贤菩萨,并且有若干普贤专殿,这种现象在全国是独有的。本文对峨眉山普贤菩萨造像的历史过程和典型个案进行了系统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