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老乞大谚解》“们”“家”的使用看词缀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乞大谚解》大体上反映的是元末明初时期北方的汉语口语。通过考察“们”“家”的使用,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两个词缀在当时的用法及在近代汉语史上的发展演变,并可依此探讨词缀的界定、词缀虚化的阶段性特征及语料的局限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由"门"的本义谈到"××门"中的"门",此时的"门"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再谈及"门"的类词缀化--一种类似词缀的用法,最后简单地探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语言因素及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儿女英雄传》中常用词缀的使用特点进行描写和总结,做出了共时层面的研究.然后联系比此书早近一百年的《红楼梦》中的词缀使用情况,研究《儿女英雄传》的词缀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体现在词缀使用范围的扩大,词缀类型的增加,词缀之间的新旧交替和消亡等等.在语言内部的需求和白话文发展的推动下,词缀在近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汉语...  相似文献   

4.
《董西厢》是现存三种诸官调中最完整的一种,保留了较多的金代口语成份,对其中的词语意义和用法进行讨论,有助于汉语词汇史研究和辞书编纂。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的语体构成有四种类型:一是纯粹的口语体;二是白中带文的白话体;三是浅易通俗的文言体;四是诗、词、曲、赋等古典散文和韵文。但是,在《红楼梦》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运用中,最基本的语体是口语和白话,反讽表意是《红楼梦》的独创。  相似文献   

6.
在河北新乐方言中派生构词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作为派生构词重要要素的词缀,在新乐方言中也是形态各异、复杂多样,可以通过对新乐方言中的常见词缀及其用法的描述,找出这些词缀在构形和表义上的一些共同特点,从而为分析新乐方言的派生构词方式提供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部笔记体小说集,它的叙事接近口语,对话中保留的口语成分较多,比较真实的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活的词汇和语法现象。"从"字是古代汉语中用法比较灵活的一个词,由最初的动词词性,演化出名词、形容词、介词等,并且用法较多。运用定量统计和穷尽分析的方法,将《世说新语》中出现的"从"字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作动词、介词、名词、形容词的用法,以及构成的固定词组的用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以是否包含疑问代词将《红楼梦》中的特指问句区分为两大类,然后重点分析了《红楼梦》特指问句中的四类特殊用法,并简单描写了相关语气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以是否包含疑问代词将《红楼梦》中的特指问句区分为两大类,然后重点分析了《红楼梦》特指问句中的四类特殊用法,并简单描写了相关语气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儿化词的静态数量和动态频次均很高,本文讨论其中一特殊小类——儿化人名——的结构类型及其读音问题,认为应将儿化名词中的"儿"处理为词缀,并将其读音发成一个卷舌动作。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这部奇书,读不厌,想不透,论不尽,说不完,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为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红楼梦》的人物和故事,有的人严肃认真地讲述,有的人只是"戏说",还有的人"恶搞"。但是,通过口语、文字、说唱、图像、戏剧、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等,《红楼梦》得到极其广泛、极其深入的传播。《红楼梦》的哲学不是理性哲学,而是悟性哲学,属于艺术家哲学。  相似文献   

12.
尝试运用“符号学”理论分析《红楼梦》中的双关,探索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指出汉字符号的能指,所指,以及它们的关联——意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文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1954-1955年,在全国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运动中,《文艺学习》刊发了社论、读者来信来稿综述、红楼梦人物杂谈、文艺学习座谈等栏目的文章。这些文章在立场、目的、语言诸方面表现出《文艺学习》对《红楼梦》研究批判的主要特点,从中亦可得到当时关于《红楼梦》阅读的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让人过目难忘的人物形象。胡文彬的《红楼梦人物谈》从一个新的视角,抓住人物具有个体特性的“情态”,用相对精短的的篇幅,评析了《红楼梦》里60多位人物形象,列举了红楼人物情态的多样性,揭示了红楼人物情态的心理活动基础,分析了红楼人物情态与肢体语言相映成趣的关系,阐明了红楼人物情态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为《红楼梦》人物研究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从身姿语言、手势语言、眉目语言这几个方面来对红楼世界中的女性体态作个归类,并对体态含义进行了分析,透视作品中体态语所包含着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初步探讨了体态语在《红楼梦》研究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文学至“五四”时代开始门庭冷落,不过在此格局中,就《红楼梦》这部旷世奇书而言,却是一个例外。对于20世纪中国小说家来说,“《红楼梦》情结”已无可避免地成为了进行创作时普遍摆脱不掉的“梦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红楼梦》对诞生于其后的20世纪中国小说具有原型和范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与《红楼梦》是中国世情小说中的两部力作。笔者在对《金瓶梅》女主人公李瓶儿和《红楼梦》中的尤二姐形象做多视角对比分析后发现二人几乎处在同一生命轨迹之上,并都负载着浓郁的封建社会女性悲剧的文化意蕴。由此可以看出《金瓶梅》对《红楼梦》的创作思路确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作家介入《红楼梦》的研究已构成“红学”研究的一道风景和争论热点,但就学术层面和具体的操作范式而言,“作家红学”也与专业领域内的研究者一样,其特点与成就各异,但无论是偏重于客观冷静的考据探佚或是原型索隐,还是着眼于主观玄思的《红楼梦》文本赏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诠释过度的通弊。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及其二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为资源,探讨对比汉语源语中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俗语的不同英译,为典籍汉英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红楼梦研究是一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学问。关于曹雪芹的生平,《红楼梦》的版本,红楼人物形象塑造,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及不同观点的论争,成为红楼梦研究永恒的话题。本刊开辟“红楼梦研究”专栏,旨在促进当代红学研究的深入和普及,配合本校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扩大刊物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