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入党是参军以后的事,我是1934年7月参军的,1935年10月入党的,张文碧当时是我的入党介绍人,他当时是保卫科科长。我当时很年轻。那时候,闽浙沿海受日寇骚扰,蒋介石不抗日,可是我们要去抗日。那个时候我的思想很简单,就是抗日这个目的。后来,入党的时候我表现特别积极。我参军的第一天,我们部队就和国民党打起来了,我们一个班的班长被打掉了,浑身血淋淋的。指导员说,把他背下来。当时的我只有15岁,却冲了上去把他背下来。指导员看到我冲上去,很勇敢,回来以后就开会表扬我表现好,想让我积极表现争取入党。加入共产党,我当时思想很简单,觉得对…  相似文献   

2.
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藏有一份《林丰年自传》。林丰年,原名林剑城,中共党员,1926年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组织秘书,中共党内职务是支部书记。这份《自传》是1950年6月18日他在北京一家旅店里写的,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柳亚子26年5月归来就对我们说,蒋介石将来准要反革命。后来侯告诉我们,柳看到蒋在大会上作报告时态度飞扬跋扈之至,他气得第二天就不肯出席。这两天他正跟陈独秀谈判:要我革命,就允许我加入C.P.,否则我回吴江隐居了。陈独秀坚决不同意,认为柳留在国民党内作用更大些。后来,柳果然回吴江,对党务…  相似文献   

3.
在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的13名代表中,有位典型的学者型人物,他当时与湖北籍的李汉俊代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参会,那年他31岁.他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湖南籍人氏李达.李达因个人书生意气,一生三次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是在1920年夏入党,1923年秋退党;第二次是1949年12月入党,1966年8月25日,在李达去世的...  相似文献   

4.
五十年前,6月18日这一天,瞿秋白从容走向刑场,高唱《国际歌》,高呼“共产主义万岁”,在福建长汀英勇就义。他是被当地国民党军阀按照蒋介石的指令,“劝降不成,就地枪决”的。当时,他年仅三十六岁。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  相似文献   

5.
自造弹壳笔     
一九四一年前后,日寇集中兵力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国民党军则封锁解放区,企图困死我们。当时,各根据地军民的衣食及日用品奇缺,做文字工作的没有笔。但困难没有吓倒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边区的学校、报社、党政机关用高粱杆制成的蘸水笔来写字,当然很不方便。后来,八路军战士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子弹壳来制钢笔,笔杆笔帽都用废子弹壳磨制而  相似文献   

6.
乔天富 《军事记者》2003,(11):62-63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八路军老战士、我国著名的新闻摄影艺术家、解放军报社摄影美术处原处长韩荣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9月20日晨7时45分离开了我们,享年78岁。韩荣志同志1925年7月出生在河北省清苑县。1940年,在抗日烽火中他进入了我抗日根据地晋察冀第三军分区边区中学学习。1942年5月他未满17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3年6月,他参加了八路军,曾任文书、收发、晋察冀三分区教导队书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从事摄影工作,此后历任旅摄影员、炮兵连副指导员、晋察冀野战政治部摄影干事、十九兵团政治部摄影记者、摄影…  相似文献   

7.
孙凤鸣(1905~1935),抗日反蒋爱国志士,江苏省铜山县人。原名孙凤海,早年入伍当兵。因不满于国民党当局对外妥协、对内镇压人民革命的政策,渐萌谋刺蒋介石等党国要人之念。1934年在南京参与建立晨光通讯社,担任记者,以便能接近蒋介石等人。1935年11月1日,他乘国民党召开四  相似文献   

8.
许多国民党党政军头目都愿意和蒋介石结为拜把兄弟,但陈铭枢却与他们不同.1931年,宁(南京)粤(广东)分裂之后,蒋介石要陈铭枢重新率十九路军"剿共",并乘机攻打广东.就在陈铭枢临出发去江西的前一天晚上,蒋介石约他到住处,亲切地对他说:"你明天就要出发了,我想和你谈一谈.革命大业的创造,还很艰难,北洋军阀虽然被打倒,‘赤祸’又来,而我们党内各地同志,又各怀异心,隐患重重.今日必须仗忠义之士,精诚团结,作为中央骨干,同心协力,生死与共,才能奠定国家巩固统一.这样,国家前途的担子,就落在我们的肩膀上了,我们必须合成一个整体,成为不可分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9.
“男人除了感情之外可以修好任何的东西。”当地的男人在填男性压力调查表格的时候,一个女人这么抱怨说。他的男人加入到了我们的讨论之中,他表示同意。“当戴安娜泪流满面或充满恐惧的时候,我就会变得比她更加不安。”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我必须使事情好转起来。而当我不能的时候,我就感到很沮丧。当我不能的时候,我觉得我辜负了她。”  相似文献   

10.
革命烈士方志敏的成就与身后影响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人问,此话怎讲? 请看,烈士在其狱中文稿《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以下简称《略述》)坦陈:(1922年6月)"在南伟烈学校正当精神苦闷的时候,忽接到上海一个朋友寄来一份《先驱》报,《先驱》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简称S.Y.)的机关报.我看过一遍之后,非常佩服它的政治主张.它提出结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在当时确为正确不易的主张.《先驱》的每篇文章,文章中的每句话,我都仔细看过,都觉得说的很对;于是我决心要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我漂流到了上海……"  相似文献   

11.
认识老大苏秋萍已经20年了。刚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是广告圈的前辈,华文广告界的领袖人物。我们都叫他Peter Soh.老板请他来给公司做创意顾问,领导我们做奥迪专案,那个时候,我倒觉得他更像很有点背景的黑道老大,气场极强。但是一说起奥迪创意要怎么做时,他是又准又狠又张扬。原来,他的黑道是在创意,同时把策略都一起霸走。我看到一种做创意的自信。他说什么,做什么,客户就会买单什么。当时是羡慕不妒忌也不恨,就觉得他赚钱很容易,就写几个标题,一点文案和最后的提案,  相似文献   

12.
我是《军事记者》的忠实读者,可以说是“三朝”老读者了。早在一九八八年,当时我在连队任文书时,指导员就给我订阅了《解放军报通讯》,他拿着杂志笑盈盈地对我说:“小王啊!这是一本好杂志,业余时间看一看,说不定能帮你什么。”我接过指导员送来的这本杂志,爱不释手。从此,我开始自费订阅《解放军报通讯》,后来杂志改名为《新闻与成才》、《军事记者》以后,我仍然订阅。我感到,杂志三次更名,质量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多,文章具有指导性、实用性、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报中自有无限情张大学毕业以后,我当过工人,当过技术员,当过共青团四川省委的机关干部,后来成了《中国青年报》驻四川的记者。不同的是,这些工作中,别的都是“组织上”安排的,只有记者是我自己争取的,而且当时还浪费了点儿劲。当了一年记者之后,妻子有一次很奇怪...  相似文献   

14.
采访前有无准备,效果是不同的。对此,我深有体会。有一次,我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去采访一位老掏粪工。见面后,我对他说:“听说您最近被批准入党,祝贺您。”他回答:“我58年就入党了,刚入党的是我弟弟,他也在我们卫管所”。我连声说:“我弄错了,错了。”接着问他:“您老伴身体好吧?”他显得有点不高兴,冷冷地对我说:“我老伴已去世好几年了。”当时,弄得我很尴尬。我又问他:“您最近把小儿子调到卫管所当掏粪工,当时是怎么想的。”他站起来说:“我儿  相似文献   

15.
周广玲 《云南档案》2014,(10):59-59
<正>今年"七一"前夕,学校党支部组织新党员的入党宣誓仪式,我应邀参加。在预备党员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时那一瞬间,让我回想起了我们一家三代的入党的誓言。我是2005年入党的,那一年我29岁,入党誓言我一辈子也不能忘记:"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宣读誓言时,我感觉  相似文献   

16.
五十年前,6月18日这一天,瞿秋白从容走向刑场,高唱《国际歌》,高呼“共产主义万岁”,在福建长汀英勇就义。他是被当地国民党军阀按照蒋介石的指令,“劝降不成,就地枪决”的。当时,他年仅三十六岁。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是党的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从新闻工作的角度来看,他又是一名杰出的无产阶级的新闻战士。早在1919年,他就和郑振铎等人创办了《新社会》旬刊。1920年冬,他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特派员的身份,前往苏维埃俄国采访。他是我国第一批派往苏俄采访的记者之一。在苏俄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3年初回国后,他参加编辑  相似文献   

17.
冯东书的建议很好,他的《采访遇奇》也写得很有趣。这里我也提供几条“记者奇遇记”。第一批住进蒋介石卧室的记者国民党统治时期,哪个记者敢到蒋介石的卧室里去睡觉?谁也不敢。新华社记者李耐因,1949年随解放军打到浙江,却成为第一批住进奉化溪口蒋介石卧室里的记者。  相似文献   

18.
他一辈子是个硬人,有着陕西人的秉直性格:说话向来不知忌讳,做事更是直来直去。他这一生——给辛亥革命买过军火;当面顶撞过蒋介石,批评国民党独裁;也给解放军带过路,保护京城古建筑,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起了国号;后来,向共产党提意见也直言不讳。他被友人形容为"四方的",有棱角,"角很尖,谁被尖角碰一下,肯定不好受。"  相似文献   

19.
我是在抗战胜利后,1946年认识张资平的。“△”是指“三角恋爱”,这是鲁迅在抗战前就给张资平专写“△”小说的雅号。当时我在报社当编辑,张写稿拿稿费。后来熟悉了,常到我家喝酒闲谈,一聊就二、三个小时。张谈了他的不少往事。现在就回忆所得,记述如下。一、替《大众在报》写槁当时我在《大众夜报》编辑副刊。这是一张挂着国民党招牌,实际是由进步人士掌握的带有红色的报纸。1946年秋,《立报》采访主任鲍定一,同了一个脸孔黑黑,身材矮胖的人到我家来,介绍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张资平。只见他衣履不整,满面憔淬。谈开以后,我才知…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我想起了我的爷爷——一位曾参加远征军入缅参战的国民党抗日老兵.爷爷虽然离开我们已经15个年头,但他在世时给我们讲述他那难忘的峥嵘岁月,让我们后人了解了中华民族这段悲壮的历史,也了解了他从一名远征抗日老兵,最终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并与胡耀邦同志结下深厚情谊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