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道朱根华的名字是我读小学时开始的。我自小就喜欢漫画,朱根华这位漫画家的作品自然成了我最喜欢的读物之一,尤其是我毕业后从事外事工作以来,朱老的国际漫画更是让我特别心仪,朱根华的名字也就牢牢地刻在我脑海中,并总幻想有朝一日能亲眼看看这些漫画作品后面的作是什么样子。凑巧,  相似文献   

2.
赵文心 《世界文化》2007,(12):22-23
翻开《法兰西组曲》,读了全书的第一句“天热了,巴黎人想。”我便把书合上,迟迟不想打开。在我的阅读经验里,极少有作品在故事的开端便攥住我的心。一部描写二战期间法国经受战争痛苦的作品以这么简单而又蕴含丰富的句子开启,巴黎人的命运之旅将走向何方?我得读下去,于是便有了这篇札记。  相似文献   

3.
最近疯狂迷恋上了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的作品,陆续读了他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我坐在帕德拉河畔哭泣》、《第五座山》,而后竟然神奇地在图书馆几乎发霉的旧书架上偶遇这本《韦罗妮卡决定去死》,虽然是同一作家的作品,但这个书名一直让我考虑要不要去读,看来书名的第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阅读。但这样的偶遇让我决定放下心中对“去死”这样一个书名的耿耿于怀,  相似文献   

4.
王彬 《世界文化》2005,(9):43-45
在老师布置我们阅读《百年孤独》这部作品任务的时候,我刚好在“研读”这个作品,同室一位朋友看这本书时极力向我们推荐,令我们惊奇的是平常稍显保守的她竞然称这样一本充斥着乱伦、血腥的书“值得一看”。于是我们纷纷成为这本书的读,而且关于它的讨论也占据了整整一个星期的寝室夜话。  相似文献   

5.
序《废名小说选集》严家炎只爱读故事的人,读不了废名的小说,因为废名小说裒少有扑朔迷离的故事。读惯了一般新文学作品的人,可能也读不惯废名的小说,因为废名小说有时连人物也是隐隐约约的。一目十行的急性子读者,更读不了废名的小说,因为废名小说必须静下心来仔细...  相似文献   

6.
外媒导读     
张楠 《世界文化》2015,(1):64-65
阅读也有"性别歧视"读者更喜同性别作家根据一项来自英国的最新调查,大多数的英国人在阅读时喜欢选择他们同性别作家的作品来读,而对于异性作家的作品则很少涉猎。在参与调查的4万人里,阅读性别分化的倾向非常明显。在当年男士最喜爱的50部作品中,男性作者的比例占到了90%。反之,在女性群体中的调查结果也是相同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调查,是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根据最近来自美国的统计,在当今文学出版界  相似文献   

7.
雨果与伯尔尼公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2年我国加入暂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以下简称伯尔尼公约)至今已有十几年了。多年来,因所学的专业和从事的业务,我曾多次赴法国巴黎考察版权工作。对于法国杰出的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为建立法国文学创作者自己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所做的工作,特别是为促成制定一个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作出的贡献,我有了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是俄国文学、绘画和音乐的鼎盛时期。在那一时期,进行文学创作的有普希金、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也已开始他的文学生涯。这些诗歌和小说大师的作品至今读起来毫无陈旧之感,仍然有现实意义。他们的外国同行们对他们的反映,例如莫泊桑对屠格涅夫的文学风格的评论,至今仍然是非常新颖的:“他是心理学家,生理学家和第一流的艺术大师,善于用几页的篇幅创造出完美的作品,出色地把环境加以分类,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可以触摸到的、扣人心弦的形象。仅用轻松、熟练的寥寥几笔就勾勒出这些形象来,以致使人难以理解,用看来如此普通的手段怎么竟能达到如此高度的现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喜欢写点东西的人,除了读作品,我还读一些文艺方面的理论书籍.理论大都是深奥的,甚至是枯涩的,因而难免要显出一种苍茫的灰色,也就是说,我们常常要越过无数灰色的山冈,才能得见一抹亮眼的绿意.如果不是读过胡廷武的<文学闲话>,我会以为所有原理的阐述都天经地义地充满了概念的对接和繁琐的学理;但这本书就很不一样了,我的阅读十分轻松,读完之后仍然十分轻松,所不同的是,这时对平时苦思苦想的一些问题,已多出了一种了然于胸的喜悦.  相似文献   

10.
我和建平君相识多年,他给我的印象是朴实,儒雅文静,一点也不像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人.他书法功底深,是一个篆刻家,青年时代就出版过篆刻集.在文学创作上,他也是个执着追求的人,我在报刊上断断续续地读到他的一些短篇作品,总能得到一种清新自然的感受,使我想到文如其人.他不赶时髦,不落俗套,他有自己的生活领地,他的作品都是从他的阅历中提炼升华出来的,读之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1.
如今的翻译作品是日见其多了,但精品仍然难得.这就叫人想念起已故著名翻译家傅雷的时代和翻译家草婴时代来,那个时代的译笔之到位和优美真是值得推崇的.莫言在日本的一次演讲中就自己的作品受到日本读者喜爱时说过,这得归功于译作者,译作者本身就是作家,翻译就是再创作.事实也真是这样.几年前看到<瓦尔登湖>的译作者是作家徐迟,毫不迟疑买了来读,果真没说的.最近读<惶然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次印刷版),完全就是因为译作者是我喜爱的作家韩少功.才读<译序>就爱不释手,反复品读.而在我的阅读经历中,能够像读唐诗宋词和<老子>、<庄子>那样耐得住反复品读的外国文学翻译作品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12.
李洱 《东方文化》2000,(5):114-116
1996年初,一个朋友问我对一个张姓作家作品的看法。朋友是个批评家,对张的作品耳熟能详。张当时的一部歌颂穷人心灵美的作品正畅销全国。当然,他在歌颂穷人心灵美的同时,也歌颂了自己的心灵美。朋友的态度很诚恳,我的态度也不由得诚恳了起来。我说,对张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那种道德优势,我感到很奇怪。他非要让你感到,他是对的,你是错的,如果你想改邪归正,你一定得按照他说的办法来做,否则,你就等着下地狱吧。朋友通过厚厚的镜片望着我,我也就继续说了下去。我说,张提出的为穷人写作的观点,也让我感到莫名其妙。  相似文献   

13.
李婧 《大理文化》2012,(11):48-51
人总有一处一直想去而一直没去的地方,若是时间隔得很久了,便可称之为梦想。我总有很多想要去的地方,对我来讲,湘西的凤凰便是其中一处。我是一个在湖南求学的白族学子,是大学文学课让我重新认识了自称为"乡下人"的文坛巨匠沈从文先生以及他笔下那个动人而美丽的湘西凤凰,许多年前第一次读《边城》时,就已经被触动,随着阅读的增加,渐渐地被他笔下的湘西所吸引,似乎走进了他的作品深处,对于我而言,凤凰是沈从文的凤凰,深深地流淌在他的血液里。凤凰在很多的人心  相似文献   

14.
读《中华文化论坛》创刊号李明友我以为,《中华文化论坛》是一本旨在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问题即所谓"接引"这一时代大课题的文化研究刊物。它的闻世,不仅是四川一省的文化学术大事,也是西南地区乃至全中国的一件文化学术大事,值得庆贺,令人鼓舞。我读了创刊号...  相似文献   

15.
去年夏季,我到英国作了一次文学性的旅行,看到英国人满怀豪情地妥善保留着他们的文学大师们以及与其作品有关的遗迹。在英国,这些遗迹大多是由国家信托公司保管的。这次游访使我对英国作品所具有的特色及其蕴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它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其中,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亚特》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然而,无论它是哪种类型,也不管它处于何时何地,文学都有其共同的特点:主体性强,个性突出,虚构与夸张并存。  相似文献   

17.
杨锏 《世界文化》2005,(1):15-16
根据诺贝尔把文学奖授予“具有理想主义的优秀作品”的遗嘱,按照“授予文学上的先驱者和创新者”、“授予不太知名的优秀作家”、“授予名气很大,同时也颇有成就的大作家”的三大评审原则,2004年,瑞典文学院决定,把他们的世界文学大奖颁发给“不太知名的优秀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以奖励其“小说和戏剧用激情的语言揭露社会陈腐及其压抑力量的荒诞性,并具有正声和反调音乐效果”的文学成就。耶利内克是奥地利的女作家。虽然我国自开国门以来,百年中国文学先是偏向欧美,然后转向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如今又转向熟知英语帝国文学于细微的地…  相似文献   

18.
加缪曾说过,文学是形象化的哲学。哲学层面才是文学作品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灵魂。纵观卡夫卡与库切这两位文学大家的全部作品,不难发现他们的哲学思考始终贯彻在其文学艺术层面,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形象化体现,它们以作者层面为中介,互为补充,相互作用。因此,只有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他们作品的主旨。  相似文献   

19.
<正>很早便知道纪德这个人。但却不真的了解。甚至不知道他是法国人。以为他离我们很遥远。于是遥远地崇拜。为此曾买过他的小说集。其中《背德者》和《窄门》的标题深深吸引了我。但很久以来却不曾认真阅读过,所以很久以来一直不认识纪德,不了解他在世界文学历史中的价值。那是我的疏漏。这一次终于得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纪德文集》。其中所收皆为纪德的叙事作品。于是下决心走近纪德,通过他的小说来认识他、了解他,以及他之于文学的意义。才知道其实纪德离我们很近。他的离世距今也才五十年。五十年可谓弹指一挥间,但读了纪德的小说才意识到当初的感觉是对的,纪德的文本还是让我们觉得很遥远,它们甚至让我想到了那位年深日久的歌德,和他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因为《背德者》中的米  相似文献   

20.
D.H.劳伦斯称赞她的作品是“天才之作”;徐志摩评价她的创作为“纯粹的文学,真正的艺术”;弗吉尼亚·伍尔芙曾在日记中写道,她的小说是“我唯一感到嫉妒的作品”。她就是被誉为“英语界的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女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