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伦理”也即“道德”。伦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道德的科学,它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复杂多方面的。现行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不具备也不可能具备完整的伦理体系,但其伦理思想、情感、内容等却是客观存在的。 一、儒家的伦理思想 儒家伦理思想以孔子、孟于、荀子为代表。“孔子贵仁”,“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其基本规定是“爱人”,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  相似文献   

2.
“信”是孔子伦理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我们今天的道德体系仍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加强“诚信”教育,弘扬孔子“信”的伦理思想的精髓,使其从小在孩子的心田和行为中扎根.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架构了一个庞大而有效的伦理思想体系。这一伦理体系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仁是孔子伦理学说的核心,仁的基本思想是爱人,孝弟是核心,君子人格是其终极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4.
孔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仁"德思想又在孔孟的伦理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孔子"仁"德思想和孟子"仁"德思想的分别阐述和对两者学说中"仁"德思想的比较分析,可以使人们对孔子和孟子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中核心的"仁"德思想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5.
孔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仁"德思想又在孔孟的伦理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孔子"仁"德思想和孟子"仁"德思想的分别阐述和对两者学说中"仁"德思想的比较分析,可以使人们对孔子和孟子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中核心的"仁"德思想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伦理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关于血缘关系比如“孝”“悌”,还有一个是关于非血缘关系比如“仁”“信“知“勇”“义”。前者主要作用在于宗族、乡党这样的“血缘共同体”里,然后者主要作用在于国家、天下这样的“非血缘共同体”里。比如在《论语》说:于曰:道子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第一)“爱人”就是仁、“使民以时”就是义、所以在这里说的德就是所谓的“信”“仁”“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规悌、谨而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同上)显然,“孝”“梯”就是宗族、乡党的血缘共同体里的…  相似文献   

7.
唐渡 《中国德育》2008,(3):45-47
中国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孔子提出了“智、仁、勇”之“三达德”基本道德规范体系。孟子观念与孔子一脉相承,并将其发展为“仁、义、礼、智”“四德”体系。汉代董仲舒在继承孟子“四德”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增加一条“信德”,形成“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伦理框架。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美德,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仁、义、礼、智、信"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基本范畴。梳理孔子思想的主体内容,发现其可以称得上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位具有相对完整思想体系的伦理学家。要研究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涵,就必须首先着眼于孔子的"仁学"思想,因为其本身就蕴含了强烈的人本意味。"仁学"思想是孔子在继承以"周礼"为核心的旧传统的基础上,将道德规范进行整合后,进而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仁"、"礼"结合的思想结构。孔子的"仁学"思想强调"仁"是朴素的内在情感,"礼"是人文的外在表征。着眼于当下,"仁"、"礼"两者的关系在新的形势下虽已有了新的定位,但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对开创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伦理模式,是有巨大的规范和协调作用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教育中有哪些优秀传统呢? 一 重视思想道德教育 我国传统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一部《论语》,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最多,其核心当然也是“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之多。“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说明孔子把思想道德及其实践放在第一位,第二位才是知识。孔子要求学生“知德,知礼,知仁,知道”。这四项,其实都是思想道德。“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四项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视德育的。《论语》中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最多。孔子要求学生“知德、知礼、知仁、知道”,这四项,其实都是思想道德。“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四项中,三项属德。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之多。“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说明孔子把思想道德及其实践放在第一位,第二位才是知识。“无求生以害仁,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他肯定和适应春秋时期“重人”、“重民”的历史潮流,在吸收、提炼原始社会遗传下来的氏族民主精神和良风美俗,总结夏、商、周三代盛世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以“仁者爱人”为核心的人道主义伦理学说。一、孔子第一次提出“爱人”的伦理原则和道德理想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见《论语·颜渊》下引此书,只注篇名),孔子还讲过“节用而爱人”“泛爱众”(《学而》)等等。“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原则,而“爱人”则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是其人道主义思想的集中概括。孔子提出“爱人”的伦理原则和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12.
以“仁”为本是孔子教育价值观的核心,他主张把学生的“仁”德教育和培养放在首要地位。孔子的教育价值目标是“内圣外王”,“内圣”在孔子教育中集中表现为培养学生“君子”理想人格,“外王”即“弘道”,就是要实现个体向社会的超越,结束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混乱局面,实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的理想社会。社会本位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孔子思想及其教育活动表现出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发现,而个人道德养成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必须以国家、民族和社会为归趋。  相似文献   

13.
自古至今,德育为首的学校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大教育家孔子在《大学》中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这个“德”就是要求人们具有“仁、义、礼、智、信”的品质。要养成这些优良的品质,孔子进一步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修好了身,就是做好了人;做好了人,才能做好学问。那么,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如何做到德育为先,教育好学生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利他思想,是由一系列传统道德意识和行为准则构成的体系。“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对人性见解的传统观念,也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人可以为善,可以教而为善的心理依据。中国古代利他思想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方面:1、爱人,这是利他思想的理论基础。春秋时期,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于与父、臣与君以及国与国等关系的伦理总结,具有丰富的内涵。孔子在回答什么是仁的时候,提出了“爱人”的主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①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仁与爱人是一致的,仁即“爱人”、“爱民”。仁…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闻道德在理论上概括的新闻伦理思想,它在新闻道德的建立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历来十分发达,其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新闻伦理思想因素和火花,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传播活动日渐频繁出现,在诸子百家积极宣传的政治思想和社会伦理主张中,就包涵了丰富的新闻伦理思想因素。例如先秦诸子百家中十分重视的“诚”、“信”、“实”、“公”等概念,就具有新闻伦理观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仁因而也是<论语>及其伦理思想体系的中心范畴.本文从逻辑的角度,即根据仁与孝梯、忠恕、礼、义、中庸等范畴的逻辑关系来解读<论语>,进而从整体上认识把握孔子伦理思想的体系,并认为这也是我们认识、评价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任何重大的理论问题,源于重大的现实问题。在孔子的思想体系当中,"仁"是最主要的部分,而且"仁"是孔子面对春秋充满动荡、混乱的时期所给出的顺应时代潮流的理论回应。在"仁"的思想体系当中,居于首要位置的是伦理思想。"仁",即"从人从二","仁"是关于人的,因此"仁"理论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学说,既展示了一系列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又提供出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而这一套道德修养方法的基本特征是"为仁由己"。本文通过对"为仁由己"道德修养方法的论述,说明孔子在关于自己如何达到君子、圣贤这一要求在道德上该怎样具体践行从而对儒家修养论进行一定的反思,并针对孔子"仁"的理论进一步深化理解。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伦理思想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尤为实出。儒学在封建社会中被定于“一尊”,正得力子它的伦理思想。毫无疑问,研究儒学应以它的伦理思想为主题。本文仅就儒家伦理思想的源头——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略作阐述。一、仁、义、礼三者统一的道德规范体系“仁”、“义”、“礼”是构成儒家道德规范体系的三个基本范畴。“仁”作为儒家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其基本涵义就是孔子所说的“爱人”,它是调节“人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宗法等级关系的基本原则。汉儒董仲舒明确地说:“仁者,所以理人伦也”。(《全汉文·谙丞相公孙弘记室书》)但在宗法等级制度,即礼制下,人都羁于宗法关系之中,各自处于一定的等级地位;人的一切言行必须符合宗法等级的地位和要求。这样,“为仁”爱  相似文献   

19.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至今,德育为首的学校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大教育家孔子在《大学》中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这个“德”就是要求人们具有“仁、义、礼、智、信”的品质。要养成这些优良的品质,孔子进一步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修好了身,就是做好了人;做好了人,才能做好学问。那么,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如何做到德育为先,教育好学生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立足班会,正面引导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要把班会作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的主战场,精心准备班会上的教育材料。准备的材料不能是…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9,(48):1-2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共20篇492章,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以语录体为主的散文集。它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传统儒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其中所涵盖的孔子关于社会政治、教育和伦理等方面的原则和方法,是中国早期社会的重要文化来源,与此同时,它也阐释了某些普遍的社会心理,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仁、义、礼、智、信之间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