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散文是自有文明以来.生命力最长久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人类以艺术的语言对自己日常心态、生活存在的观察与表达。在散文家的笔下,有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有微妙莫测的心灵天空。他们往往能透过事物表象,洞察其真谛,将读者从平凡的处所带进飞扬的极乐世界。阅读散文能勾起我们的生活体验,激起我们的情感共鸣,令我们沉思.令我们扼腕长叹,令我们愁肠百转……  相似文献   

2.
王小娟 《成才之路》2009,(19):I0007-I0007
书是人类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阅读能使学生在知识的王国中自由自在地遨游。如何让他们辨别真假丑恶?如何让他们领会生活的真谛?如何让他们获取奋斗的力量?读书能让他们战胜一切,获得一切。  相似文献   

3.
散文是自有文明以来,生命力最长久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人类以艺术的语言对自己日常心态、生活存在的观察与表达。在散文的笔下,有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有微妙莫测的心灵天空。散文家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洞察其中的真谛,将读者从平凡的处所带进飞扬的极乐世界。阅读散文能勾起我们的生活体验,激起我们的情感共鸣,令我们沉思,令我们扼腕长叹,令我们愁肠百转……  相似文献   

4.
论沉思     
我们只有通过沉思,才能认识最高深的真理,当我们的意识完全沉浸在沉思之中的日寸候,我们就会明白,那不仅是一种获得,而且是我们与它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是什么力量让我们抛弃课余时间众志成城,追寻"爱与责任"的真谛?又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孜孜不倦奔波于三尺讲台?我要骄傲而自豪地宣称——是爱与责任,是它让我们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教师,一个用爱书写的称谓;教师,一个  相似文献   

6.
正【技法导航】一篇散文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是"理趣"和"情趣"并呈,在散文中寓理于情,寓理于形象之中,使人读后,掩卷沉思,不觉豁然开朗,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谛,从而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快感,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那么如何写出叙事散文的理趣和情趣呢?  相似文献   

7.
关于德育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一直处于不断深入的变化之中,从古代的神话叙事,到1 7、1 8世纪的理性演绎沉思,再到19、20世纪初的知性实证研究。道德知识在该研究视域的更迭中,经历了想象、沉思与解证。其实,这一阶段德育知识的生产主要是一种个体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8.
王彬彬 《华章》2008,(16):12-13
在<观念1>中,胡塞尔完成了他的先验转向.先验的自我成为绝对性的"主体",是一切实显行为的"有效性基础".但是,这一极端的自我观发展使胡塞尔遭到陷入唯我论的批评.于是胡塞尔在<观念2>中就开始研究主体问性问题,但是他认为当时仍未能摆脱唯我论,故未将该书稿发表.此后十多年中胡塞尔始终专注这一问题,终于在<笛卡尔沉思>的"第五沉思"中获得暂时让他满意的解决.本文将以"第五沉思"为依据来分析胡塞尔是如何以主体间性理论来避免唯我论的.  相似文献   

9.
“教育说到底是一种生活。是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共同发展的生活过程。既然是一种生活,我们便应该让教育还生活本来面目,让教师获得职业生活的幸福,让学生获得学习生活的快乐。这才是教育的本真境界,也才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因此,我们要呼吁生活化教育,我们要把教育从政治化、概念化、公式化、口号化的积习中解放出来,还原教育的生活真谛。”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物教学》2016,(24):35-36
<正>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认为"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我们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要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在生物教学中,采用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能给学生带来创作灵感,新鲜感,能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提高学习效率。笔者通过几个案例就高中生物必修教  相似文献   

11.
梁莉 《文教资料》2007,(32):69-71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近20年来教师知识研究中的一个独特课题,受后现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教育理论界开始逐渐关注教师实践性知识。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沉思和领会等方式获得的、与教学情境密切联系的、逐渐建构起来的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套理论系统和经验认识。它具有潜隐性、反思性、情境性和复合性的特征,而"反思学习"和"教师培训模式"的更新是教师建构其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2.
正一、有效教学框架的构建1.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的成长。我们的课堂必须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于关注学生的"学"。一切的教学设计都必须首先考虑学生能够获得什么,哪些是基础的,哪些是核心的;在课堂行为发生前能为学生准备些什么,不只是教具、学具,还应当有知识、能力和探究的经验;在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们要认识时间、珍惜时间、恪守时间,把时间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所谓认识时间,就是掌握时间的本质和特性,从价值前提下把握时间的真谛。古人说"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宇"表示空间,"宙"则表示时间。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它反映了物质存在和运动发展的一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实现中国梦更是如此。所谓珍惜时间,就是认识到时间的宝贵而珍视爱惜节省  相似文献   

14.
学习力概念最初源于"学习型组织"的管理学研究,它被认为是个人或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把知识资源转换成知识资本的能力,是学生的学习品质与学习能力的综合素养。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学习力呢?一、运用深度学习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基于美国社会的特定时代背景而逐渐兴起一种教育哲学,那就是"沉思教育学",沉思教育学的哲学  相似文献   

15.
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探索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今年"国培"中,王崧舟老师的课堂让我们最有感触。余宪老师把课堂提问归纳精炼成了以下几种模式,并恰如其分地配上了诗句,形象生动地把每种提问方式的真谛淋漓尽致给我们作了解读,让我们耳目一新,受益匪浅。一、发现式提问——"双手推开窗前月"发现式提问,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充分地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要给他们提出要求和鼓励,提供方便和机会,通过启发引导和帮助指导,造成一种有助于独  相似文献   

16.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这一理念最好的践行就是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策略,创造一种兴趣盎然、生动活泼、风采迷人的课堂教学气氛,强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趣味性,让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使学生在精彩纷呈的课堂学习中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新课标告诉我们"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更像动词(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而不是名词(即知识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  相似文献   

18.
"原生态"是自然科学术语,就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未受人工影响和干扰的原始生态或生态原状。原生态阅读,就是学生在不受外界人为干扰的情况下,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知识积累出发,阅读文本时获得的一种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9.
品德课是一项关于上层建筑的领域,其授课的主要内容融汇了当下社会中的文化精髓,也是对日常生活体验的一种高度提炼,引领我们从对社会的各色各幕审度,反观探求用何种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去更好的生活在社会中。这一切源于生活,作为小学的思品与社会课,基于学生的理解程度尚在成长发育中,对过于理论化的知识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同时孩子们的居于乡下,如此一来给老师的教育工作加大了难度。如何能够回归生活体验的真谛,解决农村孩子品德课教育的有效性即为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以为,道德与法治课的本质是说理,在追求"新""活"的创新方式时,要坚守"要说理、会说理"的教学底线。一、教学其实就是说理一切教学研究和探索都指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发展,而促进学生发展最根本的途径是如何使学生明理,即如何向学生说理。以"自由平等的真谛"一框教学为例,知识目标是知道自由与平等的含义,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及表现;能力目标是初步形成依法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