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中国当代诗歌的起点,"十七年"诗歌这种与政治及政治斗争的关系从建国初期便初见端倪且愈演愈烈。这种诗歌形式的出现,即是诗歌继承传统的结果,也是时代环境下的历史必然。文章分析了"十七年"诗歌发展蕴藏的内部传统与外部传统。  相似文献   

2.
现代诗人与底层之间似乎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种暧昧的主客体关系,真实的底层往往被诗人们改写或遗忘。随着新世纪以来从自身经验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的底层写作进入新诗场域,重新绘制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诗歌地图显得尤为必要。更为重要的是,底层诗人的写作在结合诗艺探索和重构底层主体性方面所取得的实绩,将让我们从文学史角度反思学界对于底层写作的本质主义看法,重新发现诗歌底层写作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早期作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到晚近"悔其少作"的诚挚忏悔,梁小斌的诗歌写作活动贯穿了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其诗歌意象的变化,以及与诗歌颇具互文性的随笔创作,深刻反映了中国当代诗歌思想锋芒的迁移过程.梁小斌的意义,并不局限于为现代汉诗的历史提供了一批颇具影响的文本,更重要的是,梁小斌近三十年的创作实践启示我们破除"断裂"武的文学史观念误区,从而充分认识历史是一个动态联系的序列,而他的诗歌"忏悔"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望历史的起点和支点.  相似文献   

4.
就历史的角度而言,自80年代中期以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和“重写文学史”口号提出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便在逐渐繁荣的过程中走向成熟。结合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等代表90年代当代文学史写作实绩的个案来看,当代文学史观念的创新与实践、学术与个性,都因历史的沉积、容纳的限度以及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繁荣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这里的"新诗"概念指的是中国现当代诗歌,按文学史的粗线条划分,中国现代诗歌的时间段指1919年—1949年,中国当代诗歌的时间段指1949年至今,以下几点是我教学之余的思考所得,谈得不好,望同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煤矿诗歌作为工业文学的一部分,在当代文学史中有其存在语境及独特性。这一类型的诗歌在整体的文学史教学中应侧重分析时代文化语境、诗人的个人身份、创作心理等,以深化学生对文学史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史料的搜集、分析能力,以反思煤矿诗歌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学史正义”属文学史观范畴,作为对给定语境的文学史述的观念预设,它实是一种有方法论效应的导向性研究框架,当它设定了楔入文学史的价值视角,也就会衍生出史家甄别与评判相关作家、作品暨思潮的尺度,就有怎样的文学史编撰。以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为例,讨论本土语境的现代文学史观;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编为研讨平台,纵论当代文学史观;以陈寅恪、聂绀弩、王辛笛为典型,略论当代旧体诗创作与当代文学史述的重大关系,以及“文学史正义”对当代中国学界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面对当代语境,诗人多多以自我生命体验为核心,其当代诗歌有着独有的当代特质。更重要的是,多多的诗学观念,昭示着中国当代诗歌的重要精神向度。在多多的诗歌观念之中,涌动着一种强烈的语言竞技特质。这种语言竞技特质是以建立自己、重塑自己的自我主奏为其诗学原初的境域,进而在创作、语言、意象三个维度上展开了诗歌的三重语言协奏,形成了紧张诗歌这样的专属诗歌品类。更为重要的是,在与世界的对抗和对话中,多多的语言三重协奏诗学不但维护了自我之志,掌控了世界,而且他的协奏诗学逼视出当代诗歌的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9.
与诗歌创作的基本情况相呼应,"文革"后的三十年来内蒙古诗歌批评也表现出不同特征的几个阶段:"文革"结束至1984年,为诗歌批评的恢复期,批评观念可以看作是"十七年"诗歌批评的复归与延续,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为主;1985年至1990年为诗歌批评的激变期,受西方文学理论的强势影响,新的诗歌观念确立,批评方法呈现多样化;1991年至今为调整期,诗歌创作走入了低潮,出现了一批总结性的批评文本。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命名及由此而来的争论和置疑提出了新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之上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几个写作观念进行了再探讨,涉及到的问题主要有:文学史写作所依据材料的真实性及其确认,非主流文学的文学史地位及其与主流文学的互动关系,文学经典确证在文学史写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这里的“新诗”概念指的是中国现当代诗歌,按文学史的粗线条划分,中国现代诗歌的时间段指1919年-1949年,中国当代诗歌的时间段指1949年至今,以下几点是我教学之余的思考所得,谈得不好,望同行批评指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批评家论坛 1949:在“十七年文学”的转型节点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思想史的关联性》论纲当代文艺中的“阶级情”与“骨肉情”  相似文献   

13.
《宜宾学院学报》2017,(1):84-90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自问世以来,在受到读者欢迎与好评的同时,却未受到文学史的重视。就当代文学史写作而言,文学史家的史学观念、文学思潮以及文学史写作中的主观性都会影响到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中的叙述;就作家及小说而言,作家自身的写作策略和文学观念、作品自身的局限性也影响其在文学史中所处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主要评述了中国当代朦胧诗的先驱人物食指诗歌的文学史价与文学价值,论述了食指的精神特质和诗作的主要思想内涵与诗艺特点。  相似文献   

15.
胡适先生的《白话文学史》对于中国文学有独特的认识: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强调平民文学的观念;它对于以滑稽、诙谐为特征的“打油诗”的意义有新的认识;它对于杜甫的诗歌创作方式有独特的剖析。在写作文学史的同时,这些观念也深刻的影响了胡适的个人诗歌尤其是新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给予分析和评价,因其鲜明的文学史观念和学术风格而被称为“重写文学史”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17.
讨论十七年文学如何进入文学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这段时期的文学是否具有文学史价值?许多现有的文学史著作以"文学的自主性"作为衡量标准,从而否定十七年文学具有文学史价值,这种作法是不科学的。我们认为,十七年文学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对这段文学史的"重写",旨在颠覆的是以往政治视角下的文学史观,而非基本的文学史实。但对文学史观的置换,会牵连到文本的选取工作。选取哪些文本入史,其根据应该是作品产生的社会影响。十七年文学史写作的正途,应该是从基本的文学史实出发,回归历史情境,屏弃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随意臆测历史的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给予分析和评价,因其鲜明的文学史观念和学术风格而被称为"重写文学史"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19.
新近出版的《叶橹文集》汇集了叶橹主要的诗歌批评.他的诗歌批评善于发现问题并展开讨论.他的诗歌批评体现了自由精神,推动诗歌创作的多元化.他在诗歌批评中推崇“智慧个性化”,进而与诗人诗作展开对话.叶橹的诗歌理论和批评实践具有他自己的特色,对于当代诗歌理论建设与文学史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诗歌"是中国当代诗坛特有的文学现象.通过对其思想意义、文学意义和文化意义三方面的探讨,可以看出80年代"大学生诗歌"作为特定时空背景下出现的诗歌群体,它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丰富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