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这是一张半个多世纪前的老照片了。1030年,我和朋友萧军都在东北陆军阱武堂学习,毕业前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中,左边第一个是我,中间的是萧军,右边的是杜显信,后边的是赵毅。那年,我24岁,萧军23岁。  相似文献   

2.
寻校记     
在我的家庭照片档案中,珍藏着一张略微泛黄、图像模糊的黑白照片,那是我的中专母校——湖南图书情报学校的大门照片.这张照片是1991年我在母校学摄影课时,自己拍摄并洗印出来的.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我的心底总会涌起一股对母校深深的眷恋与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3.
张鹏 《中国档案》2007,(6):63-63
77岁的闫丽声,总算能够踏踏实实地过个国庆节了。半个世纪以来,她厮守着一句嘱托,一直帮一位战士保存一张杨开慧烈士与毛岸英、毛岸青母子3人的照片。近几年。随着年纪的增大,老人总是盼望着这位解放军战士回来取这张照片,为这半个世纪的嘱托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现在,我的心踏实多了,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嘱托,总算有人来帮着完成了。”2006年9月30日,老人将照片交到沈阳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手中后笑着说。  相似文献   

4.
闲暇无事,翻看老照片,我的视线停留在两张照片上.记忆的闸门打开,往事像清澈的小溪潺潺流淌…… 一张是发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有三个人,妈妈和我姐弟俩.妈妈穿着双排扣的外套,蹲在地上,深情地看着我俩.我俩看上去睡眼惺忪,我穿着双排扣的制服棉袄,头上扎个小花,头发梳理得不是很整齐.弟弟则是皱着眉头,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三人的表情很有意思.后来妈妈告诉我,这张照片摄于1950年初冬的一个早晨,当时我和弟弟还没睡醒,正巧有个同事带一架照相机,妈妈急忙把我俩晃醒,匆忙中没有精心打扮,才留下这张珍贵的照片.拍摄地点是吉林省通化专署院内.  相似文献   

5.
没有怒放的鲜花,没有吊唁的队伍,只有我,一个人,静静坐在这里.哎,35年了,我已经老去;可是,在梦里的你依然年轻.是啊,35年前,我们都还年轻.今天我又来看你,吸一口烟,烟雾带着我的哀伤和思念,飘散在风里.微风轻抚,就像你的手.这张照片也似一阵风,不露声色地掠过,却一直萦绕着你:图片库里有数以万计的照片,这张绝不属于一眼相中的那一类.我翻过它之后,突然停顿了几秒钟,又返回把它找出来——张弥散着普通人温度的照片,一个安静的故事,一个普通的主角,如同你我.  相似文献   

6.
在我从事的上千万卷档案资料的保管利用工作中,有一张珍贵的照片,这张照片,随着岁月的流逝,更加鲜明和清晰。这张照片,记录着共和国总书记与一个苗家山寨的创业故事!  相似文献   

7.
我面前放着一张照片,那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京剧史》首发式时,我与该书总主编马少波老师的合影,时间是1999年11月18日上午。拍摄这张照片的是与我同去北京出席首发式的上海艺术研究所所长高春明先生。这张照片虽然不算很老,但至今也有近十年了。这张照片使我想起许多往事。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张照片,今年50岁.我和我的几个兄弟姐妹住在一本<珍贵照片册>里,主人是一个年近80岁的老人.从10岁起我们就跟他一起生活了.多少年来,我们除了见过他的家人外,谁也没见过.整天躺在黑洞洞的抽屉里闷都闷死了.主人只知道让我们别丢了,别让老鼠咬坏了,其它的什么也不知道.其实我们的作用大着呢!  相似文献   

9.
1979年12月,我搭乘最后一趟“顶替车”,幸运地从江心小岛兴隆沙被招到县财税局工作。前不久,我在整理文件时偶然发现税务系统换装时的一张合影,凝视着这张照片,我细细地寻找自己在照片中所处的位置,一个个识别着每一位同事,一幕幕往事仿佛就在眼前。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我们的话题围绕一个记者朋友的一次采访经历展开.这是一位名叫"子夜的昙"的记者朋友贴在网上的一个帖子,先请大家看一下: 那年春季,一个7岁女孩的照片和病历被一家大型医院的护士送到了我的手中,照片上的女孩长得十分美丽,但却有着一双与她年龄极不相称的忧郁的大眼晴.  相似文献   

11.
浏览旧书网,惊喜地发现了一幅张謇墓的老照片.购回后品鉴、揣摩:照片背面有运笔工整、苍劲浑厚的“啬公墓”三个竖写繁体字,从略有泛黄的旧影画面迹象推断,应为生圹牌坊刚刚建成时所摄.这张十分罕见、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不仅真实反映了张謇墓园最初的场景,而且也勾起我对啬公墓历经90多年风雨的遐思追溯.  相似文献   

12.
《现代声像档案》2005,7(1):58-58
我已75岁;这张照片比我还大10岁,算是张老古董了。照片上左边的小男孩是我父亲,中间的短发女子是我的大姑母,右边戴眼镜的长者是我的祖父。  相似文献   

13.
对湘雅医院的保安邓志凌来说,他和医托之间时时都在上演“暗战”,而他的“武器”就是手中掌握的40多个医托的照片,这是他花一个月时间,用摄像机一张一张拍下来的。举着医托照片提醒患者上午8点,湘雅医院急诊科门口,邓志凌一早便忙开了,虽然这时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先生一直是世人敬仰和推崇的世纪伟人,新中国成立后,曾有多位国家领导人前往中山陵谒陵,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南京孙中山纪念馆珍藏着一张毛泽东谒陵的照片。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这张照片在我馆新布置的展览大厅首次公开展出。  相似文献   

15.
身患白血病的13岁女孩周越离开人世后,报社派我和另一名记者前往她家中采访。刚接到采访任务,我有些茫然:人已经死了,如何用镜头表现这一新闻事件?来到周越家中,听周越父亲介绍完情况,我发现卧室有一小床,床上放着一些衣物和一个布娃娃,我问这是不是周越的床,他母亲说,这就是小周越生前睡的床,那个布娃娃是他最喜欢的玩具,于是我让他母亲简单整理了一下小床,按动快门,拍卜了“小周越带着对人生的眷恋走了”这张照片,随后我又给周越父亲要找了一张周越生前的照片。  相似文献   

16.
一张明信片在我的面前,是一张刚从美国寄来的明信片。正面是灯火辉煌的旧金山市夜景,背面挤满了纤巧的笔迹。这张明信片是旧金山电视台编辑林·乔纳女士寄来的。她用热情的语言叙述了我们对旧金山和电视台的访问,希望能再次相见在北京。明信片的边缘,还写着几个不熟练的中文字:“我很喜欢你的礼物,谢谢。”看过明信片,我又端详起一张照片来。照片上一个穿着条纹运动衫、梳着短发的印第安女孩,正张开小嘴向我天真地微笑着。我想起了和她妈妈的会见。那是在华盛顿由美国农村妇女协会主办的午餐会上。参加的有美国十几个州的农村妇女,还有一些农村组织、妇女团体、议会和企业的领导人以及新闻界人士等,共二百多人。我们一面吃饭,一面交谈。我注意到在我的对面,坐着一位棕色皮肤的妇女。我看出她是印  相似文献   

17.
前几日,在一家发行量已超过百万的某都市报娱乐版的醒目位置上,笔者看到了一张令人十分不舒服的照片.那是一张台湾某当红女歌星的走光照片,后来得知这张照片来自于这位歌星的北京个人演唱会.当时她的舞蹈动作幅度很大,穿的演出服装又很少,所以不幸被在场的摄像师捕捉到了这张走光照片.  相似文献   

18.
原来我觉得摄影都是用"加法",把好看的东西集中到一张照片里就成了.在完成自己第一个训练课式的摄影故事时,我却经历了让人十分痛苦的"减法".当皱着眉头把镜头一再推近,当原本担心漏掉的人和物被一个个挤出镜头后,我眼前的画面和头脑中的观念渐渐明晰起来.  相似文献   

19.
徐斌 《新闻实践》2014,(1):F0003-F0003
看到这张照片,第一反应是忍俊不禁,第二想起的是一句古话:老虎头上拍苍蝇。谁胆大包天,敢拍这只胆大包天的苍蝇?这张照片被列为路透社2013年度最佳照片,我对它有三层意思要说。第一是反差。反差导致的戏剧性,是一切艺术引人入胜效果的法宝。这张照片的反差首先来自两个主体“身份”的悬殊:一个是世上最有权势的人,是森林里的“大老虎”,一个是最卑微最猥琐、人人可举手消灭的小苍蝇。  相似文献   

20.
虽然时下网络、影视、移动通讯主导着大众审美消费和阅读走向,但是引起我阅读兴趣的,倒是故纸堆里泛黄照片.老照片是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张张肖像,乃至一帧帧底片,往往蕴含比文字描述更丰富更能聚焦的内容,传递人文信息,因而特别能吸引读者的兴趣,拓开我们的联想力.摊在我面前的两张旧照片,是一位七旬老者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肖像照,特定的环境,特别的光线,特殊的人物,异常的服饰,留下一抹抹焦点影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