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爱玛》是简·奥斯丁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作者对世态人情进行了不少描写,当时的英国社会是一个等级差异明显却又经历着巨大变迁的社会。这是一个以财产来界定一个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的社会,作者在描写小说人物时突出了婚姻制度和生活环境对女主人公们的婚姻观念及命运的影响,揭示了当时英国妇女的地位和命运。  相似文献   

2.
科马克·麦卡锡在美国文坛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他的西部小说"边境三部曲"致力于描写美墨边境地区发生的英雄史诗。在机械化、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西部牛仔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剧变,深刻的生态危机通过人与自然、动物、科技的关系层层揭示出来,展现了作者对于生态问题的深刻关注及力图唤醒人类重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共存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3.
大量写"笑"是<聊斋志异>十分突出的艺术特色之一.在手法多样的笑的描写中,寄寓了作者真挚、丰富的情感.这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对纯美人性的向往;二,对乖讹之情的否定;三,对浅薄之辈的嘲讽.通过对<聊斋志异>中笑声的解读,更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孤愤"之意.  相似文献   

4.
管晓成 《阅读》2007,(10):22-23
我们一些同学描写人物外貌时经常这样写道:"乌黑的头发,圆圆的脸上嵌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读起来感觉蛮生动的,可是细细一品味,发现符合这样描写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校园里到处都是啊。那么怎样才能让你笔下的人物特别、有个性呢?  相似文献   

5.
《品花宝鉴》一向被人视为是部描写同性恋情的小说。可细加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借着僭越性别的大胆人物构设表现的仍是传统的情爱模式。他在有意无意问谑仿了两种传统的爱情故事类型:一类是才子佳人式的情意缠绵;一类是风尘女子对落魄书生的情义双全。透过这一矛盾复杂的写作姿态,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情爱”的认识与表达。  相似文献   

6.
李海华 《阅读》2014,(38):22-23
平时熟悉的家人、老师、朋友,要在作文中描写出来时,却往往让很多同学发了愁。该怎样才能把一个人描写得既生动又形象呢?人们常说:"言为心声。"就是说语言是能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可见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很重要。小铅笔头:我最怕写人了,我的作文总干巴巴的,写不了几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7.
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是乔伊斯用真挚而伤感的笔触描写的一部爱尔兰道德史。乔伊斯通过描写形形色色的都柏林中下层市民的平凡生活,揭示社会环境给人们的理想、希望和追求所带来的幻灭与悲哀,并对爱尔兰整个社会的道德瘫痪表现了极大的反感与悲愤。本文通过解读书中具有代表性的《偶遇》等三篇小说,详细描述了都柏林的道德瘫痪所激发的乔伊斯"自我流放"意识在这一小说集中是如何萌动的。  相似文献   

8.
风景在乔治·爱略特的小说中表现尤为突出,批评家大多从荷兰风俗画、罗斯金的绘画观以及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爱略特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创作和以“同情”为核心的人文主义关怀,但是忽略了风景中的“英国性”编码,爱略特对英国风景的描写具有田园色彩,兼具秀丽美的特征,而对欧洲或异国的风景描写则显得“高冷”,甚至还有贬义,同时小说中对法国的不断指涉也不可忽视。爱略特在早期作品中通过风景建构了一种保守、渐变的“英国性”,这也是抒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尝试之一。  相似文献   

9.
简·奥斯丁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的过程。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了十八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傲慢与偏见》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共计描写了四起姻缘,是作者最富于喜剧色彩,也最引人入胜的一部作品。通过对《傲慢与偏见》的分析与研究,深入探讨了奥斯丁的小题材创作"以小见大"、"以细见广"、"以小寓讽"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高晓声的小说创作与鲁迅有着深刻的联结。在"为人生"的创作宏旨下,高晓声在农民题材以及深入探讨"国民性"问题上对鲁迅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高晓声师承了鲁迅的白描、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以及含蓄的辛辣、寓涩于笑的幽默风格,其后期的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巧妙结合的作品,是对鲁迅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传统的努力回归。  相似文献   

11.
刘艳斌 《阅读》2015,(14):22-23
一个特点鲜明的人,即使只见过一面,其行为举止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写文章也一样,抓住人物的特点,多角度描写,就能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印象深刻。一、描写行动,让人物“站”起来作家老舍说过:“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的确,动作是透视人物心理的多棱镜。动作描写,尤其是凝聚人物个性的细微动作,往往是个性化人物的特有标志。因为一个人的行动、动作最能反映他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所以同学们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人物的行为举止写具体,才能写“活”人物。例如:爷爷拾起我随手扔掉的饼干包  相似文献   

12.
"英国模式"的观点是对英国近代发展方式的高度理论概括。"英国模式"催生了走在近代化最前方的英国。但英国没有从"英国模式"的传统中突破出来,最终导致了英国的衰落。  相似文献   

13.
一、内容分析“借物言志”,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方式。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含蓄与凝练,其影响深远,直至当代。此类文学作品通过描写大自然中某物的特点,抒发作者的真挚情感,表明积极的人生态度、高远的生活志向、独特的价值取向、深刻的人生哲理等深层意蕴。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借物喻人”类课文中,作家一般用语  相似文献   

14.
结构语法认为,语法必须准确地描写语言,描写人们怎样说,而不是用一套条文规定人们应怎样说;语法必须从形式出发,而不是从意义出发,来描写语言。生成语法理论中的语法有两重意思,一是指语言能力;二是指语言学家对说话人/听话人语言能力的描述。生成语法要描述的是各种自然语言所共有的那部分自然语法规则。功能语法所关心的是句法结构与语言使用和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的中国文坛上,龙应台和谭恩美都是有着很高影响力的作家,而她们的作品中又都充斥了浓浓的"中国梦"。但是,就其作品的内涵来说,两人对于"中国梦"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在龙应台的作品中,没有批判,只有人文情怀,对于人生命的尊重和对文化的尊重是龙应台所不断探讨的。而由于谭恩美的美国华裔身份,谭恩美的作品中则更多是对于中国复杂性的描写,其中不乏对中国的批判与审视。但是,究其根本,两人都是在不断的书写中饱含着对中国社会的期待,本文就龙应台与谭恩美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从而来对两人不同的"中国梦"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6.
周飞 《阅读》2024,(Z2):56-59
<正>写美景,离不开优美的语言。优美的语言,能使景物呈现诗情画意,激发读者的想象,带给人愉悦的享受。那么,写优美的语言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一、鲜艳夺目的色彩之美大自然五彩缤纷,优秀的作者能凭借语言的调色板,描绘出色彩斑斓的画面,使人陶醉。光线会影响景物的色彩,所以在早晨和中午看同一棵树,看到的色彩不一样。观察景物时,我们要看清它们的色彩,然后选用准确的词句加以描写。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渐深入,中西方文化底蕴的不同,深刻的折射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中。数字"七"由来已久的被西方人视为神圣的数字,相反,数字"九"向来为中国封建帝王所推崇。针对此现象,作者查阅书籍,浏览网站,收集了一些可以说明这一现象的资料作为证据,从而证实数字"七"与数字"九"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里具有不同的含义:中国人偏爱数字"九",认定数字"九"很吉祥,讨厌数字"七";而西方人则偏爱数字"七",认定数字"七"很神圣,避讳数字"九"。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出现了大量与"春天"有关的诗句,并以相关景物的描写来说明当时的季节。本文将以《诗经·国风》为例来探讨《诗经》中的"春天",从中反映出"春天"的体现方式"、春天"与"兴"的关系以及"春天"的某些民俗内容。  相似文献   

19.
方言与通语之间始终存在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的发展过程,以"烟囱""烟筒""灶突"为例,通过对三词渗透和竞争过程的历时描写和共时分析,发现以下两方面与制约该过程的动因与机制有关:一是所处的方言区地位。地位高者强者易于取代低者弱者;二是构成成分的语义。语义古僻者易于被时新者替换。  相似文献   

20.
"边缘人"是20世纪之初被人们定义与关注的一类特殊人群,之所以称他们为"边缘人"是因为他们与主流文化关系上的独特之处。"边缘人"为人们所知的时间不长,不同的人对"边缘人"的认识也各不相同,在理论家不断完善"边缘人"定义的同时,许多文学作者通过写作展现"边缘人"的尴尬境遇,反映人类本质,从而探求人类的发展及出路。从社会的发展来说,"边缘人"的产生是必然的,他们可能是保守的或者是有突破的。本文对文学中的"边缘人"进行分析,旨在引导社会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与研究他们,并吸取其精华成分,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