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开展幸福观教育的理想之所。在"基础"课程中加强幸福观教育,要按照"三个结合"的原则,在课程设计上,以幸福观为牵引,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顶层设计;在课程实施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体验式教学中认识幸福;在课程评价上,重视内在价值,在教学相长中领悟幸福。  相似文献   

2.
探索适应职业学校特点的以分层德育为核心的全员育人机制,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分层次全员育人"要求在教育对象上因"材"施教、在教育目标上因"业"施教、在教育实践上因"时"施教,循序渐进地开展德育教育与实践活动。文章通过对其内涵和功能的探析,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3.
对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卡塔西斯的概念,我国主要有"净化说"和"陶冶说"两种解释。这两种说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卡塔西斯的道德培养功能和社会意义,但是卡塔西斯在客观上造成的效果并非一定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本意。卡塔西斯是亚里士多德在谈论悲剧的时候提出的,它在一定意义上是从悲剧痛感转化到悲剧快感的一个中间环节和媒介。  相似文献   

4.
对"花儿"的文学价值,在大众文化层面上存在着认识不足、评价过低的现象。近年来,学术研究中的形而上取向、"申遗"工程与文化产业中的功利心态,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花儿"价值表述中的"价值虚高"倾向。这对"花儿"本真的文学价值是一种遮蔽,对"花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有一定的误导效应。"花儿"的本真价值在于对民间传唱群体的人文关怀,"花儿"的研究需要回归于人自身。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世界文学长廊中,有两位杰出的作家,一位是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俄国作家契诃夫(1860~1904),另一位是孕育和创造中国白话文小说的鲁迅(1881~1936)。二者都是文学大师,在短篇小说创作上,成就非常瞩目。笔者仔细梳理了二者的部分短篇小说,并对文本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从多个角度解读两位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异同。从相同性上来说,二者在小说结构安排上都遵循"幸福—转折—拯救—死亡"的写作模式,而且在主人公的选取上以及从人物自身往往会反射出来一种戏剧的"荒诞性",这种"荒诞性"使小说看似有了结局,往往又留给人无尽的想象。从相异性上来看,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以及思想情感的融入与表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和莫言的创作对中国现当代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许多人眼中他们是两个极富个性又缺乏可比性的作家。但在他们建造的"湘西世界"与"高密东北乡"的小说神殿里有本质相同点--对人性自然自由的追求,对雄强生命力的推崇和张扬,以及站在民间价值立场上审视生活在故乡的生命。在文风上,两者各有千秋,沈从文抒情恬淡与莫言特有的铺排狂欢,在文学史上不能互相取代。  相似文献   

7.
尼采反叛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之点是拒斥"同一性",倡导"差异性"。尼采对"同一性"的拒斥,对"差异性"的倡导,深刻地启发了后现代哲学。反叛"同一性",主张"差异性"是后现代哲学共同的思维取向。在尼采的基础上,后现代哲学对同一性哲学进行了更彻底的解构,同时更加强调了世界的差异性。在此意义上,尼采成为后现代哲学的理论先驱。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是对传统"教"与"学"的突破,也是师生地位的颠覆。本文借鉴了接受美学上的"期待视野"理论,对影响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阿多诺认为,作为"瓦解的逻辑"的表征的论说文,是一种超群的批评形式,一种对概念的"内在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作为一种哲学表征,论说文不仅批判了概念的帝国主义倾向,还批判了以概念为基础构建的形而上学体系。然而,论说文又救赎性地保留了概念。它不加界定地直接使用概念,让概念在否定性的关系网络中更为精确地界定自身。论说文是一种"星丛"文体,在哲学上遵循的是"客体优先性"原则,其目的在于真正"恰切地"想象客体,在表达方式上与客体秩序保持一致,克服主体对客体的压迫,构建新型的主客关系。  相似文献   

10.
纵观中国先秦哲学,对死亡问题予以直面且从理论高度进行论述的,道家的庄子是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一个。庄子以"道"、"气"为理论手段建构了他独特的死亡观——人的生、死是气聚散的表现,死是对"道"的回归。这种"气化论"死亡观,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起到淡化死亡恐惧的作用,而且对生死的形式上探讨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庄子的死亡观看似为"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实则其产生却是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和理论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1.
"兼爱"思想是墨家思想的精髓,至今仍然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兼爱"的伦理涵义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感情层次和利益层次。感情层次就是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爱;利益层次就是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利益。"博爱"是基督教教义中的重要思想,它要求人们彼此相爱,爱一切人。"兼爱"与"博爱"有两点是相通的:一是认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大家应该彼此相爱:二是认为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知恩图报是人的一种本性,你爱别人,别人就会加倍地爱你。墨家的"兼爱"思想的人性基础与基督教是相同的,因此把它作为构建现代社会普遍伦理的文化资源,容易被西方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12.
魏晋与晚明是两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孤傲嵇康与狂痴李贽最有代表性。他们有共同的士人心态:才高气豪、狂放不羁、厌弃仕宦、离经叛道、置纲常礼法于不顾,分别以"师心谴论"与"别出手眼"的方式放胆为文,以特立独行的人格激烈反抗与批判虚伪的"礼法"社会。为统治者所不容,为世俗小人所不忍;从而因名祸起,因文字而致罪。他们的死,既是个人的悲剧,又是时代的悲剧,值得去反思。  相似文献   

13.
试论太极拳运动的精、气、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种,注重在演练中精、气、神与动作协调一致。从理解内涵、把握特点、形神兼备的角度对太极拳精、气、神的外现与修炼进行阐释,并分别就太极拳对精、气、神的内炼功效进行研究,最后指出太极拳运动精、气、神的内炼与外现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莎菲》不能用简单的“道德主题”或“女权主义”概括,在爱情故事的背后,是乱世中先觉者以“边缘意识”自守,在庸俗与空虚的双重诱惑中拒绝沉沦、抵死挣扎的心灵历程.这一“深层结构”才是这篇小说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新的教育观念是培养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工具。培养活生生的人的方法有激活人的生命力、活跃课堂气氛、解放学生思想、活学活用、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等。  相似文献   

16.
当刘翔以12s91的最快速度取了2004年稚典奥运会的110m栏金牌后,“刘翔现象”就在神州大地轰然兴起。当刘翔及其教练“被迫”打算出国训练时,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这种中国式的“后奥运虚耗”已经对金牌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这种“后奥运虚耗”现象已到了需要有关方面加以规范、引导的地步。期望能为减轻中国“后奥运虚耗”的不良影响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夸蛾氏"--"蚂蚁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语文教材选录的《愚公移山》中的“夸蛾氏”都作“夸娥氏” ,属于无本改字。《愚公移山》的故事原出《列子·汤问》 ,其原文是“夸蛾氏”。在该文中 ,“蛾”与“娥”音义俱不相通。“夸蛾”即大蚂蚁。蚂蚁搬山 ,完全符合《愚公移山》的寓意。根据民俗学的研究 ,万物皆有神灵 ,“蚂蚁神”作为大力神的代表确实恰如其分。《愚公移山》神话故事中的“夸蛾氏”就是“蚂蚁神”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材城市化倾向"已经从一个边界明晰的事实概念扩大为一个多方参与的舆论"事件"。其间不仅包含着人们对教育公平理想的追寻、对城市文明"先进性"隐喻的曲折表达,更隐藏着人们对乡村文明日渐远去的缅怀、对农村教育日益被城市教育边缘化的忧患。  相似文献   

19.
“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与“体育中国”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中国"理念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认为,在我国确立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战略以后,我国体育形象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设具有独特中国特征和要素的"体育中国"。"体育中国"以民族性为典型特征,以属地精神和乡土气息为依托,以举国体制为体制保障,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动力;是对我国独具特色的体育事业和发展模式的综合印象和描述,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20.
"有夏"的"有"     
"有"的用法很多,其中有一个用法很特殊,即用在朝代、诸侯国、少数民族及一些姓氏名词前,如有周、有狄、有熊氏.有人认为它是词头,有人认为当训为"国",甚至有人认为是动词.如果从其语音、语义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探讨,其用法会有更明确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