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通过收集和分析2005年~2018年发生在呼和浩特地区冰雹天气过程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的资料和产品,得出了一些冰雹天气发生时反射率因子(R)、回波顶(ET)、垂直累积液态水(VIL)、冰雹指数(HI)等雷达产品的初步特征,利用这些特征指标指导雷达开展灾害天气的预报服务,可有效提高短时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率,为今后做好冰雹灾害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多通道云图及TBB产品、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GFS 0.5°×0.5°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2014年3月19日浙江大范围的冰雹雷暴大风天气过程的成因,和卫星云图上反馈的强天气特征。并使用高分辨率的卫星反演TBB产品与雷达反射率因子产品进行对流活动的追踪和比对,发现风暴南侧的TBB大梯度区是风暴新生的活跃带,也是反射率因子大值带,新生风暴-52℃TBB中心的出现比反射率因子强中心的出现有一定提前量。雷达反射率因子比TBB更能精确地反映中尺度对流系统内部的风暴结构和变化。-60℃TBB冷中心有效地指示了密集降雹的落区,且冰雹落区集中在TBB冷中心偏南一侧。  相似文献   

3.
利用张家口雷达站(313)的新一代多普勒雷达产品、MICAPS常规气象观测及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2014年8月9日傍晚出现在锡林郭勒盟东南部地区(多伦县)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天气是以短时强降水为主,伴随有冰雹、大风、雷电等强对流天气;此次强对流的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冷涡、低层切变线及地面辐合线,负3小时变压中心及较强的层结不稳定也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反射率因子图显示系统为飑线,而在飑线中存在超级单体,径向速度图也表现出明显的中气旋特征;雷达产品分析表明,垂直液态水含量(VIL)和回波顶高度值(ET)对短时强降水和冰雹、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2003-2007年,拉萨、那曲、日喀则、林芝建成了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系统。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建成对台风、暴雨、冰雹、龙卷等灾害性天气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对大范围降水进行定量测量;监测恶劣天气带来的风灾、获取降水区中风场信息;具有晴空探测能力,能获取风暴前环境风场的信息,预测未来天气的演变。通过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学习及实践,对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新一代天气雷达伺服系统的维护、维修、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2014年8月11日那曲县局地短历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一次天气学与雷达特征分析;此次降水过程降水量突破了那曲县自建站以来历史同期极值,日降水量达到了42.9毫米,通过分析结果显示,造成此次降水的主要系统为,南亚高压稳定控制高原,产生了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有利态势;加之水汽的补充较为充足;雷达表现特征为:强的反射率因子,"列车效应",垂直液态含水量的增加,雷达回波顶高的突增。  相似文献   

6.
2012年2月23日在浙江省出现了较大范围的冰雹天气过程,本文结合温州市常规及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此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空急流、南支槽、低层切变线等是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干冷空气入侵释放不稳定能量是此次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对流有效位能、水汽条件等对冰雹天气过程的发生非常有利;雷达回波资料、卫星云图对冰雹天气的强度、落区及其预警预报等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2005年9月2日一次冰雹天气过程中ADTD闪电定位系统监测到的闪电特征资料,结合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比分析了这次强对流过程中冰雹云与闪电的对应关系,总结出利用闪电特征的变化预警冰雹天气的几项指标。  相似文献   

8.
林琴  俞旭枫  施金海  高翔  沈沉 《科技通报》2021,37(4):10-14,22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及德清国家观测站(58454)的实时观测数据等,对2018年7月26日发生在德清县的一次暴雨、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背景场、中尺度特征、物理量场等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突发性强对流天气主要受蒙古冷涡渗透的冷空气与稳定维持的副热带高压环流的共同作用,强烈的边界层辐合线是触发机制;冰雹发生前后各项热力和动力指标发生明显变化,典型的上干下湿的大气结构有利于产生降雹;孤立的对流单体合并处产生冰雹,强中心可达71 dBZ,中气旋和VIL极大值区域对应冰雹落区.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分析,为今后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时效和准确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林琴  俞旭枫  施金海  高翔  沈沉 《科技通报》2021,37(4):10-14,22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及德清国家观测站(58454)的实时观测数据等,对2018年7月26日发生在德清县的一次暴雨、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背景场、中尺度特征、物理量场等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突发性强对流天气主要受蒙古冷涡渗透的冷空气与稳定维持的副热带高压环流的共同作用,强烈的边界层辐合线是触发机制;冰雹发生前后各项热力和动力指标发生明显变化,典型的上干下湿的大气结构有利于产生降雹;孤立的对流单体合并处产生冰雹,强中心可达71 dBZ,中气旋和VIL极大值区域对应冰雹落区.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分析,为今后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时效和准确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常规观测资料,针对2016年~2017年发生的短时强降水和冰雹天气中雷达回波参数、环境参数进行统计归纳,建立了这两种强对流天气的相应的参数指标。可以得出:发生短时强降水天气时的大气环境中不稳定能量的储蓄时间较长,对于环境参数的要求相较于冰雹天气要更加严格;而冰雹天气的雷达回波指标要比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更加精细;对于选取的预报指标进行的回报检验中,预报准确率达73%;针对2018年7月15日~16日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指标检验,得出选取的预报指标能够应用于日常临近预报业务中。  相似文献   

11.
以2020年7月9日锡林浩特机场出现的冰雹天气和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为例,利用2020年7月9日MICAPS常规观测资料、锡林浩特机场的小时实况数据以及卫星云图、雷达资料进行分析,总结预报经验,凝练预报指标,以期为今后的预报事业做贡献。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大气电场、闪电、雷达降雨等资料,分析浙西南12次冰雹过程,发现雷暴、电场高幅值、雷达强回波和降水可以作为冰雹预报的重要参考条件。冰雹过程大部分发生在雷暴密集发生时段的初期,雷达回波强度可达40~55 d BZ,大气电场幅值可达0.76~5.61 k V/m。将大气电场差分处理后发现,冰雹时段的差分电场幅值范围达到±1 k V/m,电场极性保持一致,未发生正负极之间的快速跳变,区别与雷暴和降雨天气。选取rbio2.2基函数进行小波分析,冰雹时段的电场较其他时段有了明显的提升,小波电场值范围为2.5~5 k V/m,并呈现出显著的V形或倒V形结构,能有效的分辨冰雹过程。通过研究冰雹天气的特征,将多源探测数据处理分析,重点将电场资料进行差分和小波变换分析。以上方法可以有效辨别冰雹过程,为冰雹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判定起指导作用,在业务实践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C波段雷达资料和闪电定位仪资料,分析了2011~2013年三年间发生在青海省西宁地区8次雷电过程。结果表明:影响西宁地区的近7成对流单体主要出现于西宁雷达W-NW-N方向大约60km的地区,平均持续时间约20 min左右,平均移动速度为8m/s左右,减弱或消失方位为SE;雷达各PUB产品(最大垂直液态含水量、最大组合反射率、最大云顶高度及单体个数)和同期闪电频数相关性较好,但对于雷电预警来说,实际意义不足;质心高度和雷电频数二者的同期相关性为负,但和滞后36~54 min的闪电频数相关转为正相关,且提前量更大,这种最大质心高度接近最大云顶高度后突然下降的特征更容易在雷达产品中判别,可作为雷电天气发生前的特征阈值来确定;最后统计凝练了雷电天气发生发展时的相关雷达产品预警阈值。  相似文献   

14.
一次局部雹灾的天气学成因及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忠东  曹楚 《科技通报》2010,26(1):51-57,62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探讨了2008年4月7日14时左右在泰顺地区发生的雹灾过程的天气学原因。认为:高层冷空气的侵入,中低层的增温回暖导致了大气层结不稳定,700hPa的西南急流以及风速在浙南闽北的辐合为雹灾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地面上泰顺附近的辐合线以及700hPa上干线的存在,为雹灾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动力条件;自动站资料对于强对流天气的预测预警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同时还对此期间的多普勒雷达产品进行了分析,发现三体散射特征(TBSS)对于冰雹的出现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中气旋的生消与产生冰雹的对流风暴的生消基本一致,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值的突增对于冰雹天气有一定的识别能力,而以上多普勒雷达产品的综合比较分析可以有效的对冰雹过程做出预测预警。  相似文献   

15.
2017年6月30日浙江绍兴发生了一次罕见的冰雹天气过程,通过分析表明,冰雹天气是由冷性低涡前10个纬距的暖区中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高层干冷空气的侵入,中低层的增温回暖导致了大气层结不稳定;700 hPa的西南急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地面上中尺度切变线和低涡的发展为强对流提供了动力条件;干空气侵入对于此次强对流有激发和加强作用,干侵入对应高层湿位涡的下传。K指数、CAPE、850 hPa与500 hPa温差等参数极大值出现在降雹时,而BLI、SI指数、0℃层高度在降雹时达到极小值,0~6 km垂直风切变需达到中等强度以上才有利于冰雹发生。同时还对此期间的多普勒雷达产品进行了分析,TBSS和VIL≥60 kg/m~2对于冰雹的出现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多普勒雷达产品的综合比较分析可以有效的对冰雹过程做出预测预警。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天气实况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及自动站观测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18日乌兰地区出现的强冰雹天气过程。此次冰雹天气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的背景下,其外围的西南气流稳定维持,为西藏西部及青海海西中东部地区输送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量,高原地区的地表辐射加热也促进了低层的能量积累;西藏西部、青海南部地区午后形成的对流云,随着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气流向东北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发展加强,造成了海西中东部地区出现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17.
利用Micaps资料分析了2000~2007年27次青藏高原东北部强冰雹天气形势、不稳定条件、环境风特点、雷达回波特征等。发现:青藏高原东北部强冰雹天气主要由蒙古低槽型和西北气流型天气形势造成;不同天气形势K指数条件相同,当西宁站及周边70km以内站出现冰雹天气时,西宁站K1指数大于等于18°C,而青藏高原东北部出现强冰雹天气发生时,西宁站K2指数82.8%大于等于26.9°C;不同天气形势环境风特征不同。蒙古低槽型时,冰雹日08时西宁站一般低层为暖平流,高层为冷平流且深厚,高原东北部各探空站地面至300hpa垂直风切变有利于深厚对流的组织发展,西北气流型则一般低层为暖平流,500hpa以上冷暖平流随交替出现,高层冷平流较弱;不同天气形势出现冰雹的机制不同,蒙古低槽型以高空冷槽与低空湿舌对应是引发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高空急流强,低层水汽贡献大,垂直风切变强;西北气流型以高空冷槽与低层暖脊对应是引发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高空急流较强,温度平流贡献大,垂直风切变较强。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2018年6月17日西藏那曲色尼区短时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一次天气学与雷达特征分析,此次降水过程冰雹的直径达10mm。针对这次过程,文章利用Micaps的500hPa高度场、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雷达等资料进行天气学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地面自动站观测数据和多普勒雷达数据等多种资料,对比分析了2013年8月10日和2014年7月25日青海东部的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境场条件和中尺度系统演变。结论如下:青海东部两次强对流天气分别是在高空冷槽和高空西北气流的环流背景下发生的,过程中高空冷平流是不可或缺的因子,在500h Pa有冷槽的形势下出现的强对流天气更剧烈。高空冷平流叠置于低层暖平流上形成不稳定层结,是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必要条件。高低空温度平流中心的配置区域与冰雹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较强的CAPE、中等到强的垂直风切变和低层大的θse条件下利于出现强冰雹。-20℃与0℃层间的高度与冰雹直径有密切关系,当此高度小于3km时易出现大冰雹。温度、风向和露点温度等气象要素在强对流天气发生之前和之后有明显变化。中小尺度系统的活动是引发局地强对流的主要原因。两次过程中对流发展旺盛,出现多单体强风暴,回波强度均超过60 d Bz。冰雹发生前都出现VIL骤增。两次过程的对流尺度、ET和VIL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ADTD闪电定位仪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6月20日午后内蒙古东北部一次以冰雹为主的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冰雹单体的雷达回波演变和闪电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6月20日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冷槽东移和地面暖倒槽强烈发展的环流形势下,倒槽锋生过程中地面辐合线的长时间维持促使对流风暴生成加强东移,造成下游大范围冰雹灾害。(2)本次强对流天气是多个风暴单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单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移动缓慢,叠加效应使同一地区经历多次冰雹天气,损失严重。(3)强对流天气过程降雹区出现高强度的正地闪,闪电的空间分布与雷达回波一致,降雹期间正闪频次跃增,降雹后正闪频次跃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