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题过几幅著名的匾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这两块.  相似文献   

2.
“难得糊涂”是清代书画家、学家郑板桥题过的一幅名的匾额。它代表的是一种处世哲学。作为一名教师,当遇到孩子们说谎时,与其声色俱厉、大发雷霆,不如学一回郑板桥,“糊涂”一次。  相似文献   

3.
"难得糊涂"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题过的一幅著名的匾额.它代表的是一种处世哲学.作为一名教师,当遇到孩子们说谎时,与其声色俱厉、大发雷霆,不如学一回郑板桥,"糊涂"一次.  相似文献   

4.
8月14日 晴 多数人都推崇“难得糊涂”四个字,似乎不参透这几个字,生活得就显得不够豁达,在社会上便不能左右逢源。“难得糊涂”这一词是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首先提出来的,有关郑板桥提写“难得糊涂”时的心境,历来有三种说法。  相似文献   

5.
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刻有一枚图章,上面刻的是四个篆字:“难得糊涂”。所谓“难得糊涂”实际上是再清楚不过了。“难得糊涂”这句名言,是他从几十年风吹雨打的个人阅历和无数荣辱成败中总结出来的,蕴含着深厚的育人与处世的哲理。  相似文献   

6.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题过的匾额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这两匾。 据考证,‘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云峰山多碑刻,郑板桥曾专程到此观郑文公碑,并借宿于山间茅舍。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湖涂老人,出语不俗。他室中陈列了一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令郑板桥大开眼界。老人请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方印。因砚台过大,尚有余地,板桥说老先生应写一段跋语,老人便提笔写下‘得美石难,得顽石尤更难。美于中,顽于外,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字是‘院  相似文献   

7.
郑板桥先生有一句名言:“难得糊涂”。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它蕴含着深厚的哲理。  相似文献   

8.
责任编辑·刘淑文“难得糊涂”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题过的一幅著名的匾额。它代表的是一种处世哲学。作为一名教师,当遇到孩子们说谎时,与其声色俱厉、大发雷霆,不如学一回郑板桥,“糊涂”一次。在我的身边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天,一个因未完成作业的学生放学后被留了下来。他来到办公室,对老师说:“我妈妈来接我,说奶奶身体不太好,要我和她一起去看望奶奶。”他刚说完,和他同来的一个学生便“揭发”了他:“老师,他妈妈根本没有来接他!”可这位老师并没有马上去追问调查,而是亲切地说:“知道孝敬长辈很好,如果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你会…  相似文献   

9.
郑板桥先生的著名横幅“难得糊涂”为世人推崇,然而要真正做到却不容易。  相似文献   

10.
    
这里的“明”指的是明智、聪明。我是江苏兴化人士,可能大家对兴化不甚了解。然而提起吾乡的乡贤郑板桥老先生,那一定是家喻户晓了。郑先生曾写过四个字“难得糊涂”。很小的时候,我是这样理解这四个字的:难得,就是指很少;糊涂,指不明智。难得糊涂,就是郑板桥夸自己聪明,不犯浑。后来呢,书读得多了些,才发现  相似文献   

11.
邓晓冬 《教师》2012,(19):49-50
郑板桥为“难得糊涂”自注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报也。”我仔细地琢磨这些话,何尝不是我教学生活的生动写照呢!只是心境不同,他是愤世嫉俗,我是春意盎然,享受着“难得糊涂”带来的成功和喜悦。下面我就撷取几朵喜悦之花与大家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12.
彭光发 《师道》2009,(12):52-52
清代大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被世人尊为“扬州八怪”之首。他所题的“难得糊涂”脍炙人口,至今仍被许多人奉为修身、处事的不二法则。但在教导子女上,郑板桥却一点也不糊涂,可谓教子有道。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书画史上,很难找到一个艺术家象郑板桥一样在民间所具有的历久不衰的魅力。无论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只要谈到字画,谈到兰竹,谈到怪才,谈到清官,总离不开郑板桥。尤其他那幅“难得糊涂”的  相似文献   

14.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有一方闲章,其中的“难得糊涂”四个字,历来为许多人所赏识.从人生哲学中的“难得糊涂”,到“糊涂教学”,这中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从辩证的角度看,教师从一些特定的条件、场合和问题出发,适当而有目的地运用“糊涂教学”,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现具体谈谈我的作法:  相似文献   

15.
教坛禅机     
郑板桥有一句名言:难得糊涂.拿它来指导教学,便是一种艺术:在思想教育和各科教学中,有时不妨装点“糊涂”.装点“糊涂”,是明知故问,是等待时机,是以假乱真,是启发思维.“糊涂”的背后,是清醒和机智.  相似文献   

16.
糊涂也有乐     
人们常把郑板桥“难得糊涂”的条幅悬挂在醒目的地方,欣赏之余,玩味着自己所理解的含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清代名画家郑板桥有一方闲章,其中的“难得糊涂”四个字,历来为许多人所赏识。从人生哲学中的“难得糊涂”,到“糊涂教学”,这中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从辩证的角度看,教师从一些特定的条件、场合和问题出发,适当而有目的地运用“糊涂教学”,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现具体谈谈我的作法:  相似文献   

18.
“难得糊涂”这一句,出自清代文人郑板桥。不知怎么,前几年这一句话颇为流行,满大街都是卖这句话的条幅。很多人喜欢这一句话,可是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做到这一点了。  相似文献   

19.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板桥是他的号.若说起被时人称为“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题写“难得糊涂”四个大字,还有如下一段神奇的故事. 郑板桥在山东任县令期间,一次游览莱州的云峰山时,本想观赏其山中郑文公碑,但因时辰已晚,便借宿于山中一茅屋中.茅屋主人是一位自称“糊涂老人”的儒雅老翁,屋中还陈列一方石质细腻、镂刻精良的桌子般大小的砚台.翌日晨,老翁请郑板桥题字,并声称要刻于砚背.  相似文献   

20.
郑板桥糊涂的教训●刘国荣那位以“难得糊涂”为座佑铭的郑板桥,在“十官九贪,无官不贪”的清代社会,独步清流,为官清廉,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话。就民意测验,老郑虽自诩“糊涂”,实乃明人、智人也。不过,该先生亦非超人,的确也有过糊涂的时候。有则关于他因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