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感知各类社会性活动存在的规则,初步体会规则的双重作用(即规则的约束作用与发展功能)。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活动目标:了解制定规则的途径方式,知道规则是怎样产生的;初步尝试自己制定规则;懂得规则需要大家自觉遵守。活动准备:跳绳数条、《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活动流程:一、导入教师以一个跳绳分配的问题引入新课。教学片段:师:今天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植物的名称,愿意探究植物奥秘,能感受和发现植物对人们生活的积极作用。2.有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愿意以实际行动爱护花草树木。3.在护绿行动中,能尝试有挑战性的活动,并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认识规则的普遍性。2.理解规则的必要性,懂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3.初步树立规则意识,逐渐将学校规则内化。教学重点:初步建立规则概念和树立规则意识教学难点:规则内化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调查校外规则。2.教师制作课件。3.教师准备4根接力棒。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揭题1.听说咱们班在运动会中取得了好成绩,接力跑获得了第一名,真了不起。今天,我们来一次接力走的比赛,让我见识一下你们的厉害,怎么样?我们请四组同学来进行比赛。(第一组4名女同学,第二组2名男同学,第三组男女各1名,第四组3名男同学)2.…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游戏,体验规则重要性;通过交流,感受生活处处有规则;初步形成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能力目标:能够积极用各种办法搜集、整理生活中的规则;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知识目标:了解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对于社  相似文献   

6.
一、活动对象小学一年级学生。二、活动时间2004年3月1日至4月30日。三、活动背景春天,是万物更新的季节。人们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有画不尽的色彩,有写不完的诗篇,有唱不完的歌儿。三、四月份春意正浓,我们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教材第二单元“走进大自然”之“春天来了”提供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春姑娘在哪里?”,开展寻春活动,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春天的足迹。四、活动目标1.积极参加“找春天”的活动,体会亲近大自然的乐趣。2.通过各种活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观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欣赏大自然的能力,懂得赏春活动中应有的文明行为,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4.激发学生,使学生获得一些亲身探究的体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五、活动成果形式1.学生的习作、磁带、图画、标本等。2.有关活动的照片等。3.有关活动内容的专栏、板报等。4.学生的经历、体验、体会等(以录音或习作方式出现)。5.举行“颂春”联欢会,综合展示活动成果。六、活动的总体实施框架(见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教材第二单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品德与社会》(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目标:通过做游戏,让学生明白规则存在的意义;了解与小学生相关的规则,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人人要自觉遵守;明确规则的重要性,积极探索规则的奥秘;自己遵守规则,见到有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要批评和劝阻。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品德与社会》(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目标:通过做游戏,让学生明白规则存在的意义;了解与小学生相关的规则,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人人要自觉遵守;明确规则的重要性,积极探索规则的奥秘;自己遵守规则,见到有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要批评和劝阻。教学重、难点:让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活动型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本课题研究中,开展了一系列儿童喜欢的"游戏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真实的体验和有益的启迪,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其部分教材已经使用,为了更好的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深刻体会和真正发挥其教育的实效,本人就其课程的基本特点谈点自己的认识,以求方家指正。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主要的综合活动实践课程。首先,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文化、科学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品德与社会”将品德、行为法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 1 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认识规则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2.
一、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敢于面对困难的积极心态,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行为与习惯 学生初步养成乐于探索、不怕困难、挑战困难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3.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13.
正在教学《品德与生活》的过程中,我以教本为素材,以生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拓,学会了更好地生活。与此同时,我还积极引导学生将活动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日常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等方面教育的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良好的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应当使《品德与社会》同学生日常生活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使其初步了解社会公德,并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人格基础,使他们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相似文献   

15.
2005年11月中旬,人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选展示暨表彰大会在云省省昆明市召开。来自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二百多位教研员、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大会进行了优质课教学展示、说课、评课、研讨交流、专家讲座、颁奖等一系列活动。评出一等奖13名,二等奖21名,三等奖6名。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品德与生活》的过程中,我以教本为素材,以生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拓,学会了更好地生活。与此同时,我还积极引导学生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良好思想内化为生活中的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感受,与诸位老师共享。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材;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材。据此,我们可以从教材入手,依据教材内容,精心策划,认真组织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这门活动型综合课中动起来,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学习。一、为…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性质.基于这一点,结合我校近几年开展的情商教育课题研究,笔者认为,把情商教育渗透于《品德和社会》之中,是一个极好的契机.在开展情商教育向《品德与社会》渗透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了“一总纲、二途径、三方法、四步骤”的教育渗透模式. 一、总纲引领明渗透 “一总纲”指的是在《品德与社会》中渗透情商教育时,以“教材为依据,课堂为阵地,活动为载体,家庭为延伸”为总纲.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买卖中的道德》。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买与卖的行为都应当遵守道德。2.初步理解诚信的普通意义,树立“明礼诚信”的道德观。3.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分辨真假广告的能力。4.将买卖活动设置成教育学生的大课堂,努力挖掘教育资源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特点与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新教材具有呈现方式的交往性特点,应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学;新教材具有活动性特点,应大力实施活动化教学;新教材具有意义生成性特点,应大力开展和推进体验性学习;新教材具有延展性、非固定化特点,应特别注重开放性教学;新教材具有教育观点的渗透性特点,应让儿童在孕育生活感受的同时,伺机对其进行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