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24年的中国社会现状是一个遥远的难以企及的过去,祥林嫂的悲剧发生于时。于当代的中学生而言,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是难以理解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是文章探讨的重点。从小处着手,逐层深入地分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给学生以更为真切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对于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许多分析文章和教学参考书,都过分强调了她的反抗性格。笔者以为: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直接关系到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作者创作这篇小说,旨在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和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鞭挞,而不重在对祥林嫂的歌颂。故有重新探讨的必要。 小说写到祥林嫂被卖到贺家墺的时候,通过卫老婆子的嘴,有这样一段叙述:……“祥林嫂可  相似文献   

3.
<正> 曾有不少文章谈到过祥林嫂的死,以及由她的死所体现的作品的思想锋芒。致祥林嫂于死命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礼教。不论是从祥林嫂生活的特定环境来看,还是从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发展过程来加以考察,都足以得出这个结论。对于这一点,似乎已经没有异议。然而,对祥林嫂死亡的直接原因,却有一些不同的提法,也由此导致对祥林嫂性格认识的差异。当然,最终会影响到对作者创作思想的理解。可见探寻祥林嫂的直接死因,对于正确剖析祥林嫂这个形象,乃至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及作者的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4.
准备教《祝福》这一课时,笔者首先直接与文本对话,觉得鲁迅先生写“我”有很深的用意。然而,查看到的很多资料都只是把理解的重心放在祥林嫂这个人物上,要么是忽略了“我”,要么只是说“我”是小说的视角,是祥林嫂悲惨命运的见证人,仅此而已。我们都在强调作者意在通过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叙述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形式.人们在交际活动中,总是要通过语言文字交流思想感情的.说写者要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听读者要通过语言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思想.但有时因为时地不同,对象不同,说写者没能使对方理解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听读者没能通过对方的语言真正理解对方的思想,这就是说抽象语言所表现的意义和所要表达的具体思想有时是有矛盾的.比如,老张、老李,这本是人们间的普通你呼,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但“老Q”就不同了,它特别表现出一种敬畏之情,因为革命党进城了,使赵太爷恐惧,而阿Q这时在赵太爷眼里是代表革命党的,因此他就把平时叫惯了的“阿Q”改为“老Q”了.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家后,在年终祝福时,祥林嫂还和以前一样去帮助拿祭器.鲁四婶因为她是再嫁过的人,不干不净,就慌忙说:“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拿.”这话里就包含了鲁四婶对祥林嫂鄙视的感情,祥林嫂也意识到鲁四婶的用意,讪讪地缩了手.到第二年祭祖时,祥林嫂又去拿祭器,鲁四婶又说,“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拿.”同样一句话,祥林嫂听了后,  相似文献   

6.
正祥林嫂命途多舛,从出生到死亡,安于自己的生活,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劳动,命运却一次又一次的将她抛入谷底,祥林嫂依然坚强的生活。在生活的夹缝当中,寻求归依,寻求他人的理解、接纳。祥林嫂出身不幸,从自己父母那里没有得到应有关心关爱,因而不幸的成为童养媳。祥林嫂并没有幸运的碰到  相似文献   

7.
郭永珍 《现代语文》2009,(10):57-57
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一个经典形象。作者通过情节的构思和环境的构造,塑造了一个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妇女的形象。对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把握,我们可以从文中几次对祥林嫂神态的描写入手。  相似文献   

8.
柳妈是小说《祝福》中一个次要角色,也只是在祥林嫂二进鲁家时才出场。但是,小说通过这一形象的配置,丰富了作者艺术构思的寓意,增添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小说从单个人生悲剧向社会悲剧的转化,加深丁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教学时对其形象作适当的分析,可以加深对祥林嫂悲惨人生和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 一、增强祥林嫂命运的悲剧色彩。 祥林嫂是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束缚的封建社会农村的劳动妇女,小说通过她的命运,展现了一出平凡而又悲惨的社会悲剧。从小说的具体描写来看,祥林嫂第二次来鲁家干活,手脚虽然不如先前灵活,但还是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  相似文献   

9.
祥林嫂是鲁迅小说中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对其悲剧形象的分析,以及对她的死因的探索早有"四权"说的定论,然而从现代婚姻爱情观、女性意识、性格命运的角度来解读,也会有新的发现。本文正是从这几个角度进行切入分析,以现代人的意识观念去解读祥林嫂,找出祥林嫂悲剧产生的另一因素,得出祥林嫂的悲剧产生的必然性,其目的是为了重新认识鲁迅在《祝福》中所塑造的悲剧性形象以及产生悲剧的思想意义,去体会祥林嫂这个人物的不朽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读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今年三月号发表的山东杨炳辉同志的文章《怎样理解祥林嫂再嫁时的“出格”反抗》,我感到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祥林嫂是否受了封建礼教的毒害,因而存在以寡妇再嫁为耻的思想;二是认为她受封建礼教毒害是否就等于认为她的反抗是一种维护封建礼教的行动。关于第一个问题——祥林嫂是否受了封建礼教的毒害,因而存在以寡妇再嫁为耻的  相似文献   

11.
祥林嫂是旧社会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悲惨的一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广大劳动妇女悲剧命运的缩影 ,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祥林嫂注定只有死路一条。而且 ,祥林嫂身上那真挚感人而伟大的母爱也一同被封建礼教扼杀了。可以说 ,祥林嫂被逼上死亡之路的悲剧是从痛失爱子、母爱不被人理解同情反而遭到肆意践踏开始的 ,特别是在套上“不节”的礼教绳索逼其精神完全崩溃、麻木以后 ,更加速了她的死亡。对母爱的扼杀 ,正是封建礼教的罪证之一。纵观祥林嫂一生 ,可把阿毛之死作为界限将其分为两个阶段。祥林嫂的一生本来都是在悲惨中…  相似文献   

12.
祥林嫂“一头撞在香案角上”是《祝福》中的重要情节,表明祥林嫂性格的刚烈。历年来关于祥林嫂的“从一而终”论,值得商榷。根据祥林嫂的成长经历,结合课文内容,对祥林嫂“从一而终”的说法进行质疑分析。  相似文献   

13.
《祝福》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笔者认为,小说中的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能不说和其他女性人物有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就是这些和祥林嫂同性别的女性,直接将祥林嫂推向了命运的深渊。那么,小说中祥林嫂以外的女性如何"为难"祥林嫂的?她们为什么“为难”祥林嫂呢?从这些女性人物的角度,来解读文本,也可以很好的挖掘主题。一.女人们“为难”祥林嫂的表现第一个给祥林嫂命运带来重大转折的女性是她的婆婆。小说中,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镇,是以一个寡妇形象出现的。  相似文献   

14.
《祝福》中有许多悖论,这给阅读分析造成了困难。这种困难有时看起来好像是难以解决的。如,当老师讲祥林嫂死于封建礼教的压迫时,就有学生提出,如果按照封建礼教压迫来解释,祥林嫂倒不会死,因为按照封建礼教的要求,祥林嫂应该从一而终,而她的婆婆应该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塑造每一个人物都可谓苦心孤诣,单单从人物的命名上也可见作者的别出心裁。如“祥林嫂”、“孔乙己”、“闰土”、“夏瑜”、“涓生”等等,都有一定的意义。他笔下的祥林嫂形象更是家喻户晓,那么“祥——林——嫂”这个名字究竟隐含着作者怎样的喻意呢?笔者是这样理解的:  相似文献   

16.
鲁迅认为小说必须是“为人生”的,要能“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结合作家写作的主旨,本教学设计以拯救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为最终课堂指向,重新设计“我”与祥林嫂之间的对话,探讨“我”如何拯救祥林嫂;绘制曲线图,梳理探究祥林嫂人生重大变故与社会环境的共生互动关系;发挥想象,编写独白,探究祥林嫂悲剧命运与性格的关系;重塑自“我”,创作对话,理解作者疗救生命的创作主旨。教师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着力于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历来读者对祥林嫂的死因,说法纷纭,各有说辞,存在着多元解读:有的人说祥林嫂是穷死了;有的人说她是被逼死的,逼死她的有人说是鲁四老爷、鲁四奶奶,有人说是鲁镇上以柳妈为代表的那些看客,也有人说是她前婆婆;有的人说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力迫害等等。文章通过不断分析矛盾,层层推进,最后揭示出祥林嫂穷死背后的真正死因:即封建礼教——无主名无意识之杀人团的隐性凶器,将祥林嫂摧残致死,来完成祥林嫂之死因的揭秘解读。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祝福》是短篇小说中的佳作。祥林嫂与孔乙己、阿Q等人物一样都是极富特色、极具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是旧中国妇女具有代表性的悲剧形象。由于时代和阅历的差异,现在的中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和悲剧形象。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突出小说中祥林嫂的“四个三”——即三到各镇、三幅相貌、三重迫害、三番抗争。通过“四个三”的分析,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了解和对作者“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目的的认识。一、三到鲁镇三幅相貌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劳动妇女。她的悲剧发生在封建气氛极浓厚的中国农村—…  相似文献   

19.
一、小处入手求创新学生对教材的研读,往往失之于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若能引导其从小处入手,通过细节分析来解读作品,则能使其获得独到的理解与认识。如《祝福》,可设计《细微之处看〈祝福〉》的研讨题目,让学生充分挖掘小说的“细枝末节”,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与主题。试看下例:替祥林嫂算算账:①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每月工钱五百文”,婆婆要带走她时,“一共一千七百文,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便都交给她的婆婆”。两个半月的辛苦与血汗钱,全被婆婆独吞。祥林嫂刚刚获得的做奴隶的资格也被剥夺了。②被抓回的祥林嫂…  相似文献   

20.
执教《祝福》时,有学生指出:祥林嫂的一生饱含辛酸和血泪,可谓是人在窘途,在她执着而又愚昧地追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时,假如"我"能给祥林嫂一个明确的回答,祥林嫂是不是不会死去?在师生的深入讨论中,我们发现无论"我"怎样回答,祥林嫂的命运都是无法逆转的,她是非死不可的,以下就是我们探讨的成果。祥林嫂遭遇了窘途。回想祥林嫂的一生可谓是人在窘途。"立春之日,丈夫亡故;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