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诗经》所写的周代,正值新旧交替之际,虽一夫一妻制已基本形成,但多婚或群婚的残余形态尚存;宗法礼教虽正逐步渗透到婚姻生活中去,但尚未形成主导力量.由于地域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当时的婚俗呈现十分复杂的情况.周代业已进入宗法社会,落后的渔农经济需要劳动力开发,以家族为主体的社会集群也需要人丁来壮大,孝敬长辈、奉祀祖先、延续后代.实已成为没有宗教的“教条”,这些都与当时的婚俗密切相关.有关《诗经》与周代婚俗之关系,笔者尚没有读到这方面的文章.本文试图通过对《诗经》的抉微发隐,来阐释《诗经》所反映的周代婚俗.  相似文献   

2.
周代礼俗在关中西部有大量遗存,以农事为本的节日庆典礼俗,以生殖崇拜为特征的婚俗,以追求生命的诗意生存为本质的游艺民俗,以天人合一为特征的丧葬礼俗,都遗传着形成先民性格特征的因子,探究周代礼俗在关中西部遗存的现状,具有深刻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力主以唯物史观方法论思想为指导对清末民初婚俗变革试作透视和分析。认为基于清末民初思想界对婚姻陋俗的批判,进而建立新的婚姻观,使当时的婚俗发生显著变化,迎来婚俗新貌纷呈。虽然它在其践履中因处于初始阶段而缺乏普遍性,存在历史局限性,然而这一阶段婚俗变革在中国近代婚俗流变历程中则居于重要地位。它既是维新变法时期“前识者”婚俗观演化的传承和拓展,也是后来“五四时期”婚姻文化变革的基础和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蔡小玉 《中国教师》2009,(Z1):533-534
<正>本学期一开学,我班即按学校"民俗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组要求,组织学生开展"家乡婚俗"的调查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家乡婚俗变化;在调查的过程中思辨婚俗中的优与劣,了解哪些习俗是值得继承发扬,而哪些陋习是该破除的,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从女性视角加以考察,它非常显地体现了周代“男尊女卑”的女性观。在周代男权化秩序的影响下,《诗经》中“男尊女卑”女性观具体表现为一夫多妻、丈夫可任意弃妻、包办婚姻等内涵。  相似文献   

6.
周胜敏 《考试周刊》2010,(44):16-17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许多丰富而多彩的民俗文化,其中有许多世代相袭、情采纷呈的婚俗,在《诗经》中得到了保存。本文试图通过解析《诗经·卫风·木瓜》篇“木瓜”、“琼琚”的隐喻性来探析其中体现出的婚俗观。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越南的主体民族分别为汉族和京族,经过近千年的郡县制,越南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其婚俗文化也不例外。越南传统婚俗文化源于中国,但是异于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民族习惯又形成了其婚俗文化地域民族特色,使得越南婚俗既体现了越南民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又体现了越南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创造。基于文化结构三层次学说的视角,精神层面即婚姻观念上中越有着相似的择偶观、门第观和性别观,但越南女子的社会地位相对高于中国,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男尊女卑"性别观;制度层面即婚姻制度上中越基本一致,但越南还制定了相关制度用于保障妇女权利;物质层面即婚礼仪式上越南在沿袭中国仪式的同时还加入了奥黛、槟榔、糯米饭、代茶钱等本土特色产物,且更为灵活地约定了回门礼和代茶礼,使婚礼仪式更符合越南的实际情况和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白鹿原》的婚姻习俗和由婚俗折射出的白鹿原崇尚刚柔相济的女人观,阐释了白鹿原上女人悲惨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9.
婚俗不仅包括婚俗形态和婚俗仪礼,还应包括婚姻关系建立后男女之间的婚俗秩序。传统婚俗强调男尊女卑,强调婚俗秩序中女性的民俗责任,而忽视男性在民俗秩序应尽的义务。"三言""二拍"的婚俗书写,坚守了这样的婚俗秩序。但冯梦龙和凌氵蒙初毕竟是身处晚明的进步分子,在时代启蒙思潮的影响下,他们的婚俗书写也表达了尊重女性、赋予男性相应责任和义务,从而达到男义女贞的理想婚俗秩序的观念。这种婚俗观念是建立在婚姻双方情感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婚俗的演变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末民初对婚姻陋俗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使当时的婚姻习俗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结婚、离婚自由的出现,婚姻法规和契约的颁行,结婚礼仪和服饰的改变,以及婚姻介绍方式的更新。虽然这种变化在其践履过程中因处于初始阶段而缺乏普遍性,但它在中国近代婚俗流变中却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维新变法时期“前识者”婚俗观演变的继续和拓展,也是五四时期婚姻文化变革的基础和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在对陕西省白水县婚俗文化进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从当地的婚俗方言词汇中来看当地的婚俗文化,并探究其与中国古代婚俗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从而对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的当代形式作以点式的梳理和概括。  相似文献   

12.
湘西苗族婚俗众多,包括婚恋教育、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和气脸、合事歌、农事歌、排家饭、婚恋习惯法等重要内容。这些婚俗蕴含优秀的婚恋文化,对构建和谐婚姻家庭具有以下重要功能:培养为人处世技能,搭建幸福婚姻家庭平台;务实感情基础,奠定和谐婚姻家庭基石;倡导“和合”文化,树立和谐婚姻家庭观;崇尚勤劳互助美德,巩固婚姻家庭基础;约束族人言行,维系婚姻家庭稳定。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所见之婚制与婚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不仅是一部优秀的乐歌总集,而且是一座丰富的民俗宝库。特别是《国风》中的民歌,从多方面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与民俗事象,“即使没有别的价值,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拉法格语)。其中反映婚姻礼俗的作品,展示出婚姻习俗发展历史的痕迹,尤其值得重视。本文试就《诗经》中所见的婚制与婚俗作一综述,并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诗经》婚恋诗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广阔而复杂的礼仪制度、婚恋习俗及婚恋生活状况。由于婚俗在民间有一定的传承性,《诗经》婚恋诗中存在着一些对远古自由婚恋风俗和母系社会婚姻遗迹的描写,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女性在母系社会曾居于崇高地位。同时,通过《诗经》婚恋诗对女性婚恋无自主权、成为政治斗争牺牲品、沦为生育工具等男尊女卑社会现实的深刻描写,我们也能看到周代的女性地位已由崇高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涉及了很多婚俗文化,部分婚俗文化沿袭至今。研究这些婚俗文化对于了解婚俗文化的变迁与社会变革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分析了《诗经》中涉及的一些婚俗文化,探究当时人们对婚俗方面的普遍观点,以理清我国婚俗文化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中之所以出现了一批性格各异、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宋辽金元时期 ,北方民族不断入主中原 ,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造成的 ,北方民族的民俗风气尤其是婚俗观、妇女观等对中原传统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冲击了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 ,从而塑造出新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7.
传统婚俗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传统婚俗面临着弱化和消亡的危机.如何实行既富有传统婚俗风格又兼具现代文明特征的新婚礼,实现传统婚俗的转型,保护传统婚俗的传承成为了一个大问题.山西孝义贾家庄婚俗是汉族传统婚俗的典型代表,通过研究其文化内涵以及发展与演变的一般规律,来探讨传统婚俗的转型和保护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云南彝族婚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多彩而独特的彝族婚俗文化资源开发潜力较大。随着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彝族婚俗文化转化成文化旅游产品,民族文化资本化成为云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云南彝族婚俗文化的特点及其旅游文化价值、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云南彝族婚俗文化旅游创新开发对策,促进彝族婚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莆田学院学报》2015,(4):64-68
婚俗是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英汉宗教文化对婚姻观、婚礼地点、仪式的影响,以及英汉审美意象文化对中西婚礼服饰的影响,着重以颜色词意义差异为视角,分析中西婚礼习俗差异的成因,从一个侧面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国时期,河南境内的婚俗出现了新的动向:婚礼仪式由繁趋简,婚姻当事人的自主观念增强,婚姻当事人的年龄有所提高,婚俗中的迷信色彩淡化。这一时期,河南的婚俗呈现出新的特点:新式婚礼发展不平衡,新旧婚俗并存,新式婚俗依然存在严重弊病,新式婚俗提倡晚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