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苏童通过将孟姜女神话改写成小说《碧奴》的实践,在如何重述神话上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苏童的本意是,尊重神话、重新建构而不是颠覆或解构神话。但他这种行为总是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他要建构神话,另一方面,不论从文本层面还是从语言层面来看,都难免走上解构神话的道路。因而从某种程度上看,《碧奴》呈现出苏童在建构与解构孟姜女神话之间徘徊的犹豫姿态。  相似文献   

2.
苏童作品审美精神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精神家园追求的失败以及在失败过程之中散发出的颓废之感。首先,苏童作品中流露出对生与死的关注,这是苏童生命哲学的重要内容。其次,苏童对历史的解构彰显了人性之中的"恶",这也是追逐精神家园失败的一大佐证。作品中以边缘人物和底层人物构建起来的小人物舞台,在破碎、拼贴的历史中或残忍或暴力,这不但是对历史的控诉,更是对人性中恶的伟大昭示。最后,苏童追寻精神家园的失败反而造就了其作品颓废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3.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被不断演绎着,并被赋予着新的情感.苏童的新长篇小说<碧奴>是根据中国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改编而成的,作家改变过去自己笔下女性形象的颓废色彩,塑造了一个善良、忠贞的女主人公碧奴形象.古典传说故事也可以成为中国当代小说一种新的创作资源.  相似文献   

4.
《碧奴——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是苏童先生在2006年以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为母本,进行的一个"重述神话"的尝试。小说运用陌生化的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呈现出一种神话般的浪漫主义色彩。但仔细分析小说的叙事,就会发现很多后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包括对传统故事情节的解构,对人物形象的颠覆和重塑,对时空的剥离和对人性不断追寻都表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5.
借着2005年"重述神话"这一项目在全球的启动,苏童的《碧奴》在千呼万唤中终于出来了。苏童对自己的新作充满信心,一再强调这是他"迄今为止最好的长篇小说"。《碧奴》到底是不是苏童最好的长篇小说呢?关于这个问题,读者和评论家众说纷纭。苏童的长篇小说《碧奴》是以家喻户晓的"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为素材的。他的《碧奴》是如何对孟姜女的传说进行再叙述的呢?本文就这些问题深入到苏童的文本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这篇民间故事,塑造了封建社会民间女子孟姜女心地善良、聪明勇敢、孝顺公婆,吃苦耐劳、敢于同封建统治者进行反抗斗争的形象,热烈地赞颂了孟姜女忠贞不渝的纯洁爱情,深刻地揭露封建暴君秦始皇滥征公  相似文献   

7.
首位入选全球"重述神话"项目的中国作家苏童,根据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创作了<碧奴>.在重述的过程中,苏童将叙事的重点从传统的"哭倒长城"结局巧妙地置换到"在路上"的过程,并为我们重现了满载一幕幕"苦难与生存"的路途.在这路途中,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是善、爱及苏童们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8.
苏童及其作品点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童作为先锋派作家的代表之一,其创作有着独特的魅力.他善于以旧说新,善于描写女性形象,积极实践着先锋的创作理念.自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后,苏童的书籍更加畅销,其读者群也不断增加.通过点击苏童及其作品,感受苏童作品的美丽.  相似文献   

9.
汪晴 《学语文》2013,(6):68-69
“妓女”这一形象历来成为众多作家笔下的主角形象。无论是古代的诗词歌赋还是现当代文学作品,都涉及到各色妓女形象。老舍的《月牙儿》与苏童的《红粉》分别从不同的文学主题来剖析妓女的生存状态与悲惨命运。老舍重在表现黑暗的时代对社会底层妓女的压迫;而苏童则描绘一个新的社会对妓女“改造”的失败以至于成为一场时代的闹剧。将这两部作品进行对比研究,不仅能更好的把握“妓女”这一文学形象,更有助于在历史的洪流与个人的抉择中参悟人性。丰富对文学史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苏童作为“先锋小说”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其小说的艺术特色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苏童小说巧妙的叙事技巧,这是苏童小说呈现独特魅力的叙述动因之一,其内容包括叙述视角的独特、“白描”与“留白”的传统以及设置悬念的巧妙;二是苏童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这是苏童小说艺术特色的诗性语言的魅力呈现,其内容包括一气呵成的语言、南方市井的语言、准确新奇的比喻和精心营造的诗性氛围。苏童小说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诗意地展现了苏童不同于其他“先锋作家”的艺术特色,也潜在地生发出潜藏在苏童作品中的独特审美气质。。  相似文献   

11.
苏童在创作起步时就接受了博尔赫斯的影响;后者特有的艺术观深深植入到苏童的文学观念中,并一直支配着他对文学的理解。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苏童在1990年代初就告别先锋,转向了现实主义,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误识。苏童在创作上虽然有几把刷子,但是他骨子里仍然是一个具有后现代特点的作家。其1990年代以来的作品中仍然能看到博尔赫斯影响的鲜明印记。离开博尔赫斯,对苏童的理解就一定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12.
《碧奴》是对孟姜女哭长城这一千古传说的重述,重述既是继承,更是创新。苏童笔下的碧奴用她的情与爱解决了在无情世界的生存困境,小说在无情世界的营造和多情碧奴的刻画上各有得失。  相似文献   

13.
苏童的新历史小说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历史小说,主要体现于其新历史小说的如下特质:一是对传统的历史观念进行质疑、解构;二是以民间生活叙事置换宏大历史叙事,以民间生活作为历史叙述的主体;三是将个人/私人化叙事填充进宏大历史叙事框架内,进行"伪宏大叙事"。以上是苏童新历史小说的独特性,也是其消解与颠覆传统历史叙事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妻妾成群>是苏童创作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苏童以一种全新的女性视角,从勘察女性生存的角度,对传统及经典叙事中封建旧家庭的"女性生活史"进行了大胆的反思与解构,并赋予其新的意蕴,给当时疲软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这也是其能与电影成功"联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解构和虚构是对苏童的中短篇小说形式的主要特点。解构是指苏童对中国传统小说"文以载道"形式的一种解构;虚构就是一种建构,在解构的基础上利用虚构的方法的一种建构。传统小说"文以载道"的形式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运用意识流、象征、精神分析等手法否定理性叙述;二是使用"陌生化""生活化"的语言解构生活。苏童小说形式的创作原因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作者的生活经历;二是作者的理想;三是文化对作者文学形式的创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儿童形象大量出现在小说家的笔下是随着五四时期人的发现而出现的,他们都将儿童看作未来世界的希望。先锋作家苏童用一种别样的叙述方式塑造了一系列的香椿树街儿童形象,他们粗鄙,残暴,这是对儿童形象的颠覆,也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颠覆。这种形象与鲁迅笔下的某些儿童形象存在着相似,揭示了人类人性中的丑恶。苏童用先锋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批判性寄托。  相似文献   

17.
苏童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江南青年才子们那梦幻感伤的叙事风格,其小说中的许多女性形象曾一度填补了当代文学中刻画女性性格缺乏心理深度的空白,女性在他的笔下显现出富有魅力和意味的侧面。苏童小说中的“红粉情结”,已经引起评论界的关注,本文试从以下童年经验、地域环境和流派影响几个方面探讨苏童小说中这一情结的成因,以期能够更进一步的理解其创作中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8.
易晖 《成长》2007,(3):91-93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但穿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时空,这个传说已经飞离了历史与现实人生的大地,成为一些意义或形象的“标本”,一句话,它早已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神话。而如今,作家苏童要来给这个意义或形象“标本”注入文学质料,注入生命和情感的“汁液”。用“注入”一词是因为他仍然利用了这个传说的外壳,而不是像现如今许多新派作者那样,在重构故事的同时颠覆或戏说掉整个故事、整个意义和形象。  相似文献   

19.
苏童作为先锋派作家的代表之一,其创作有其独特的魅力。他善于以旧说新,善于描写女性形象,积极实践着先锋的创作理念。自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后,苏童的书籍更加畅销,其读群也不断增加。本通过透视苏童及其作品,感受并剖析其中的化底蕴。  相似文献   

20.
苏童作为中国先锋派小说家的一员,他的小说《米》、《妻妾成群》、《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我的帝王生涯》等呈现出历史观念上的民间化、写作立场的人性化、叙事手法的虚构化等创作特征,这些小说对传统主流意识形态进行颠覆的女性形象的描写、虚构与想象的笔法、循环主义的历史观、对宏大历史的解构、对"人"的历史的重构等特点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